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三国谋臣录之鬼谋者——郭嘉

“……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三国志》 天才,是凡人所憧憬向往的,然而天才往往是有着这样那样的遗憾。因为他们的遗憾,所以常常被后世美化成全才。可他们本不是全才,所以遭受着这样那样的非议,也许这就是天才的代价。 郭嘉子奉孝,颖川阳翟人(今河南禹州市)。郭嘉小时候就很有远见,天将大乱的时候就隐藏踪迹,秘密结交英杰。由于不与俗人结交,所以当时的人多半不知道他,唯有识人的人惊讶他的才华。 最初郭奉孝北上去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和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想要学周公,想他那样下士,而他不知用人之机。主意多决断少,好谋无决,想要和他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啊!”于是就离开了袁绍。先前,颍川的戏志才是一个谋士,曹操很器重他,可惜戏志才死的很早。曹操给荀彧写信说:“自从志才死了以后,没有共同计划大事的人。汝、颖虽然有很多奇士,但谁可以继承他呢?”于是荀彧推荐了郭嘉。 由于前面有个戏志才,荀彧又是先推荐戏志才而后再推荐郭嘉的,于是很多人就认为郭嘉不如戏志才。我认为曹操在给荀彧写信的时候有两种可能,一是郭嘉当时或许还在袁绍阵营里,二是荀彧当时并不认识郭嘉。一是纯属瞎猜,而二就有那么一点自认为的根据。戏志才是荀彧主动推荐,而郭嘉或许是曹操发感慨以后,荀彧特地寻找到的。 曹操召见了郭嘉,与他共论天下大事。在郭嘉的背影从曹操眼前缓缓消失的时候,曹操惊叹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出去的时候亦喜的笑着说道:“真吾主也。” 君臣二人的这一谋面,两人的命运都开始起了变化,那时候曹操岁,郭嘉岁。 至于二人究竟谈了些什么,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可能是《傅子》里记载的这么一段对话,也就是所谓的十胜十败之说。 曹操对郭嘉说:“袁本初拥冀州之众,青州和并州也都听从他,他地广兵强而且好几次不卖皇帝陛下的账。我想讨伐又打不过他,该怎么办呢?”然后郭嘉就说了他的十胜十败。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於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於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十胜十败之说是谀词吗?我看不是。首先郭嘉肯定从心底里认为袁绍不如曹操,要不然他跑到曹营准备当俘虏吗?与十胜十败之说相似的荀彧四胜论,贾诩的四胜策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由于词语看起来铺张才给人马屁之嫌。 但是这铺张是必要的吗?其实这十胜十败根本就没有铺张。我们先和荀彧的四胜论对比一下。 “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十胜十败之说与四胜论的对比后我们可以发现好多相同点,甚至有着抄袭之嫌。我们暂且不讨论这回事,先看看郭嘉究竟比荀彧多说了些什么。 把它们简化。

郭嘉认为袁绍与曹操比礼仪道义胜,袁绍是逆贼而曹操奉顺皇帝道义上胜两次,比法度发现治理胜,比用人发现度量上胜,比决断谋略上胜过他,比阵容德行上胜过他,比眼界又在仁义胜,比较部下发现贤明胜,比决断发现文胜,比用兵发现武胜。 荀彧认为袁绍与曹操比用人发现曹操气度胜,比决断发现谋略胜,比统军发现武胜,比阵容发现道德胜。 两人比较了袁绍的用人,都发现气度胜;比较决断都发现谋略胜;比统军都发现武胜,比阵容都发现道德胜。 荀彧的四胜郭嘉全都有了,郭嘉多了比礼仪道义胜,袁绍是逆贼而曹操奉顺皇帝道义上再胜,比法度发现治理胜,比眼界又在仁义胜,比较部下发现贤明胜,比决断发现文胜。 郭嘉的十胜中道义胜占了两次,比较部下占了两次,比较决断又占了两次。但是郭嘉的言辞空泛吗?不见得,十胜十败多于四胜说的这几项中,比眼界仁义胜,比礼仪道义胜和道义再胜强调了曹袁战争中曹操的正义性。虽然我们现代人很明白曹袁战争就是军阀混战,但是在当时那些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人眼中尊奉皇帝的曹操才是正义的。荀彧没有提出的比法度治理胜,比部下贤明胜,比决断发现文胜,难道不是事实吗?荀彧没有提出是因为这并非主要。 然而郭嘉说着翻话的目的何在呢?目的很明显,和荀彧一样是为了给曹操坚定信念,说这样铺张的言辞其实给曹操的一种鼓舞。从荀彧的传记看来,当时曹操是忧心忡忡,曹操自己的“我想讨伐又打不过他,该怎么办呢”也透出了他深深的忧虑。郭嘉本身对袁绍其实也是透着一股子鄙视,从他先抱怨袁绍的礼仪就可以看出来,这不仅是在鼓舞曹操,还是在抒发怨愤。郭嘉本性放荡闲散,袁绍那一套他自然是深恶痛绝。 有人说郭嘉抄袭荀彧的说法,这不是只有一个疑点的。 首先,两人都以刘项二人的例子来说明;其次,两说本身的相同;其三,曹操在听完郭嘉的话以后笑着说:“哪里是像您所说的那样,我哪里有那个德行呢?”郭嘉又说:“袁绍刚刚往北攻击公孙瓒,可乘着他们刚刚远征完毕我们赶紧去东取吕布。不先消灭吕布,如果袁绍来犯,吕布援救他们就是大患了。”曹操说:“是啊。” 这和荀彧的“如不先攻取吕布,河北也还是很不易图谋的。”何其相似。区别在于后来曹操表示害怕袁绍派人侵扰关中云云。 这两种说发,存在着时间先后的关系,但是无法考证。主流意见是预计荀彧在先,郭嘉在后,因为曹操至少那个时候更信任荀彧,还有曹操有向荀彧表示了袁绍派人侵扰关中的担忧。如果是这样,那郭嘉的抄袭就更明显了。然而郭嘉是否是抄袭,现在我们无法考证。我个人倾向于郭嘉抄袭,然而这就算是抄袭,意义也和现在简单的文章抄袭不是一个概念。 郭嘉抄袭荀彧,目的何在?最容易让人想到的莫过于显示才华,在曹操心中奠定地位,可是郭嘉的抄袭曹操会看不出来吗?所以说郭嘉抄袭的目的不是为了粉饰自己,而是为了鼓舞曹操。 当时局势危机,曹操一筹莫展,荀彧看出了曹操内心不安就去询问。曹操告诉了他自己现在正面临着袁绍的威胁,然后荀彧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曹操顾及到了荀彧没有顾及到的,袁绍可能派人侵扰关中。而曹操信心仍旧不住,是郭嘉帮助曹操坚定了必胜的信念。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曹操,荀彧,郭嘉这三个人在一起又哪里是一个袁绍能抵挡的。 和十胜十败之说与四胜论相似的还有贾诩的“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这不也是和荀彧相似吗?难道贾诩是为了在曹操面前显露才华?其实他们三个都是在陈述事实,只是贾诩和郭嘉的抄袭都是鼓舞曹操的信心。 曹操上表向汉献帝推荐郭嘉为司空军祭酒,然后自己批准了。司空军祭酒这个官就是司空的军师祭酒。当时的汉司空就是曹操,而祭酒就不能不好好解释一下了。 首先要解释的是当时官职的特殊性,我们从校尉这个官职看,武猛校尉典伟,丞烈校尉凌统,等等之类。那么武猛校尉和丞烈校尉那一个大呢?如果不钻武猛校尉是京官,承烈校尉是地方官的空子,两个校尉是一样大的,而且三国时期没有第二个人担任过武猛校尉,也没有第二个人担任承烈校尉。校尉是官职,而前面的两个字则是一种记号,凌统对亡父有着在某种意义上的继承,所以称为承烈校尉,这是一个特殊官职。 而军祭酒也是曹操为郭嘉创立的特殊官职,可见其待遇。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征讨张绣郭嘉去没去我们不知道,但是他似乎是去了的。因为从后来经过看,郭嘉可以说一生都是紧随着曹操,在军中为其出谋划策。同年的征讨吕布,曹军久攻不下下邳城,由于连续征战,士卒都很疲惫,曹操就像要撤军。荀攸劝说道:“吕布有勇而无谋,如今他三战三败,锐气己经大减。三军以大将为主,主将的锐气如果大减,三军也就没有了斗志。陈宫虽然有智谋,但他设计迟慢。如今我军应当赶在吕布的锐气尚未恢复,陈宫计谋未定的时机赶紧攻击他们。这样吕布就可以被攻破。”郭嘉也劝说道:“昔日项籍(项羽)七十余战都未尝败北,一朝失势就身死国亡,是因为他恃勇无谋。如今吕布每一战都失败,气衰力尽,内外失守。吕布的力量又不如项籍,而他的困境却超过他,若我们乘胜攻击就可以擒获他了。”曹操说:“好。”于是就引沂水(沂读yì,同义)、洒水灌下邳城,城墙被大水冲溃,吕布也被生擒。 假设贾诩也在军中的话,郭嘉就赢了贾诩一回合,平了荀攸一回合。 荀彧和郭嘉其实也有一次较量。 根据《魏书》记载:刘备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让他去当豫州牧。荀彧对曹操说:“刘备是个有英雄志向的人,今不早谋图日后必为大患。”曹操去问郭嘉,郭嘉说:“确实是这样,可是明公提剑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崇诚信来招揽俊杰。如今刘备有英雄之名,因为困境投奔到明公这里却被杀害,会有伤害贤者的罪名,智士就会疑惑,改变心思另择主人,那样明公又与谁定天下呢?为除一人之患而让四海的期望都沮丧,在这安危的时机不可不谨慎!” 然而据《傅子》记载:刘备来降的时候曹操用对待客人的礼仪对待他,让他去做豫州牧。郭嘉对曹操说:“刘备有雄才而且非常得民众的心。张飞和关羽都是万人敌,愿为他效死命的人。我看刘备终不为人下,他的计划不可揣测。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应当早图谋。”当时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刚刚开始要以信义来招览英雄就没有听从郭嘉的计谋。到了曹操要派刘备去打袁术的时候,郭嘉和程昱都跑到刘备那里说:“了放刘备就坏了大事了!”但是刘备已去,很快就举兵背叛。曹操后悔不听郭嘉之言。《资治通鉴》采用了《傅子》的记载。 《魏书》的记载于《傅子》正好相反,其实并不存在绝对的矛盾,因为《魏书》的记载的是“太祖以问嘉”,《傅子》记载的是“嘉言于太祖曰”。如果两个记载都可靠,那就是曹操先问郭嘉,而后郭嘉再去找曹操。 荀彧对刘备的态度是,没什么好说的,一刀杀之了事。郭嘉的态度是为保全名声而留住刘备,但是千万不能放走。 其实相同的事件也发生在孙权那里。刘备在投孙权的时候,赤壁局势刚刚明了周瑜就盘算着对付刘备,而鲁肃放纵刘备。结果很明显的,放纵刘备的都吃了大亏,所以对于刘备这种五星级危险人物就是要立刻下杀手,否则后患无穷。 但是郭嘉的选择和鲁肃不一样,从郭嘉和荀彧的选择看来,他们并不能明显的分出高下。他们彼此也刚好证明了自己的性格,荀彧稳,郭嘉爱剑走偏锋。 但是话有说回来,这本名叫《傅子》的书不只有一处疑点。 《傅子》记载:曹操想要迅速平定刘备,参与商议的人担心军队走了以后袁绍会攻击后方,这样就前进无法作战,后退又没有地方。曹操疑惑之下就问郭嘉,郭嘉说:“袁绍的性格迟缓又多疑,来的必定不快。刘备刚刚兴起,众人的心都没有归附,很快的攻击必定击败他。这是我们的存亡之机,不可失去。”曹操说:“好。”于是东征刘备,刘备败奔袁绍,袁绍果然没有出兵。 裴松之在曹操的传记里发现了疑点,“决计征备,量绍不出,皆出自太祖”。这并不是郭嘉的计谋,他认为《傅子》记载有误。虽然《傅子》屡屡出现问题,但是裴松之没有轻易否认《傅子》,史学家通常不会怀疑某本书,而是怀疑里面的材料。 200年的官渡之战,鬼谋者郭嘉与乱武军师贾诩成了平局,将荀攸也败了一次。 在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南方崛起的孙策正准备起兵偷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凭孙策手下的精兵强将,攻破兵力空虚的许都简直易如反掌。而曹操在与袁绍的正面战场都已经明显处于劣势,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和袁绍暗中通信,将要背弃曹操。如若孙策在这个时候偷袭曹操,那么曹操集团将无选择的走向崩溃一路。 然而孙策尽有江东六郡,携有天子,且正面临强敌的中原曹操正是孙策之枪下一所指之人。 曹营一时间“众闻皆惧”,乱武军师初次为武所乱,天机也第一次从荀攸手里错过。 然而孙策这个名字的主人,就像是被记录在《DEATHNOTE》里一样,遵循着书写者的意愿,预言般走向了漆黑的死亡。 《三国志》载: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宫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郭嘉料之,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郭嘉的智慧中也似乎蕴含着邪恶诅咒,然而裴松之在这一段中指出——这只是一个巧合。 裴松之认为郭嘉料孙策轻佻,必死于匹夫之手的推断只是他自然的推断一下事情的发展,不是什么高深的智谋。他没有说孙策死在哪年,孙策在偷袭许都的那一年死去只是巧合偶然罢了。 裴松之认为郭嘉料孙策只是一个轻易的推断,可是郭嘉是胡乱瞎猜的吗?他当时的说:“孙策新近吞并江东,所诛杀的多是英雄豪杰,个中不乏像春申君、孟尝君之类善于养士,能得到别人效死力之人。想要为这些人报仇而甘冒杀身之祸的死士,正潜伏在江东各地;而孙策为人又过于自负,对身边的险情往往置若罔闻,这样,纵使有百万雄兵也无异于单身孤影,独行中原。在我看来,孙策必死于刺客之手。” 郭嘉一句“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的意思就是孙策他根本来不了,理由是他会死,他会死的理由是有着甘冒杀身之祸的死士要为他们的主公报仇。而孙策这个人自负武艺高强,独来独往惯了,必定会出状况。 历史没有记载曹操当时如何反应,可是如此荒唐的见解估计得不到曹操的期望。 然而孙策死了,郭嘉的话就如同死神的预言。 孙策的死玄吗?其实这件事情确实很玄,但是远远没有现代人想象中的那么不可思议,郭嘉从来都是不是预言家。 因为孙策之死是存在绝对的可能性的。 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喜欢孤身涉险。他在游猎的时候喜欢擅自脱离部下,追击敌人的时候也容易落单。孙策手下的虞翻就劝谏过他:“君主不慎重则不威仪,所以白龙穿着鱼的衣服,都会困在豫且(春秋时宋国渔人,抓过条变成鱼的白龙)手里,白蛇自己放松警惕,结果给刘季杀了,希望您留意呀。”孙策当即表示悔改,可是很快就依然故我。 无独有偶,孙策的弟弟孙权也是这个爱冒险的性子。 其二,孙策对江东的士族简直是大兴杀戮。 现在不能不解释一下士族这个极为特殊的群体。 士族是世代为官的家族,荀彧的家族、司马懿的家族、诸葛亮的家族、法正的家族都是士族。士族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世代为官。为官必定结党,代代为官就代代结党,士族的力量是不可估计的。士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一个部落消灭了另一部落,将战败者罚为奴婢,于是有了等级制度。随着王朝的建立,世袭制度随之产生。夏王朝分封诸侯,诸侯世袭,夏王朝的官员以及诸侯所属的官员也是世袭。那时候的官员可不仅仅是官员,他们还是奴隶主,地主,甚至可能存在少量的资本家。王朝更迭以后,原始的士族或者被消灭,或者转化成单纯的地主,或者投靠新王朝。 杀害孙策的三个人自称许贡门客也。什么证据表明了他们是呢?历史没有给我们答案,但是我们不妨猜测一下。第一,刺客自称。第二,情理之中,孙策得罪了,找上门来的自然是许。第三,遗失物件。小说中常常有这样的场景,某某人带着刻着自家姓名的箭,射死了某人,于是明白凶手是谁。 可是证据确凿吗?证据一点也不确凿,刺客自称和遗失物件可信吗?所谓的情理更是管中窥豹了,孙策得罪的岂只是许贡。 袁绍死后郭嘉又跟从曹操去黎阳征讨袁谭和袁尚,连战连胜。当时诸将想乘胜攻击,郭嘉说:“袁绍喜欢这两个儿子,不知道该立哪个。有郭图和逢纪这样的人作为谋臣,他们必然内斗,我们回去以后他们就会翻脸了。如果急促的进攻他们就会团结一心。曹公不如南向荆州,摆出要征刘表的样式,等他们闹翻以后攻击,可一举而定。”曹操说:“好。”于是南征。曹军到了西平(今河南省西平县),兄弟两果然争起了冀州。袁谭打不过袁尚,跑到平原城后拍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援救袁谭,攻下了邺城。又在南皮攻打袁谭,扫平冀州。郭嘉因此封洧阳亭侯。(汉庭侯) 曹操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昌。郭嘉说:“公虽威震天下,但是胡人仗着自己离的远,必定没有周全的准备。趁着他们没有防备,突然攻击,可以消灭他们。且袁绍有恩于他们,而袁尚兄弟还活着。如今四州之民都是因为军威而臣服的,恩德还没有施予,放弃他们而南征刘表,袁尚就会利用乌丸的资助,招集那些死忠的人。胡人一动,那些不服从的百姓也会响应,让蹋顿生出觊觎之心,青州和冀州恐怕就要失去了。刘表只是个坐谈客,他自己知到才能不足以驾御刘备,交予重任又担心不能控制住,托付小了又起不到作用,虽然我们是虚国远征,但是明公是没有忧虑的。”于是曹操行动,到了至易以后郭嘉又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了速度就缓慢了,他们听说了,就必定准备;不如将辎重留,士兵轻装的兼程出发,出其不意。”曹操于是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敌人听说曹操来了,慌忙的前往应战,结果蹋顿本人的脑袋都丢了,袁尚和袁熙跑到了辽东。

郭嘉谋略过人,善于处理事情。曹操说:“难得有一个郭奉孝能理解我的内心。”郭嘉38岁从柳城回来后得了病,曹操派来询问病情的人络绎不绝。郭嘉病死后曹操亲自为郭嘉吊丧,十分悲痛。曹操对荀攸等人说:“各位皆与我年龄相近,只有奉孝最年轻。本来打算到了我快不行的时候将后世托付给郭嘉,郭嘉却在中年夭折,这难道是命中注定吗?”曹操上表朝廷说:“军师祭酒郭嘉和我一同征战已经11年了,每当有大决议,敌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其他人都没有拿定主意,只有郭嘉敢于决定。要想平定天下,出谋划策的人的功劳是最高的。郭嘉不幸短命,没有完成事业。但是追思郭嘉的功勋,确确实实不能够忘记。希望朝廷给郭嘉增户八百户食邑,与以前的加起来一共上千户。” 也就是郭嘉死的这一年,诸葛亮出山。 公元208年曹操征讨荆州回来后在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遇上了瘟疫,又被东吴烧掉战船。曹操叹息说:“郭奉孝要是在的话,我不会沦落至此。” 演义中郭嘉的辽东遗计是假,乃曹操本人所为。 罗贯中是为郭嘉写了一首诗的: 官渡一战名天下,十胜十败经天论。断言霸王为人害,景升必不容枭雄。 临危之即献妙计,兵不血刃辽东城。只冤天妒其英才,若然三国岂归晋。 这首诗在毛版里被删去。 郭嘉的一生到此结束,但是这个人存在着许多争议。 第一,征乌丸 郭嘉主张征乌丸,这主张正确吗? 看起来是正确的,但是这一战曹操几乎因为路途遥远而身陷死地,曹操回来以后是一个个答谢当初那些劝谏他不要出兵的人。说“孤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 在战前,并不以战略见长的张辽都劝谏曹操:“许都是天子所在地,是四方都要汇聚的要地。如今曹公远征塞北,若刘表派刘备袭击许都,占据许都来号令四方,曹公的大势就失去了。”当时举朝都是张辽这样的意见,只有郭嘉一人劝曹操远赴柳城。 高级将领张绣和郭嘉本人都因为远征途中的环境恶劣而病死了,当时天气寒冷又干燥,两百里之内都没有水源,补给困难到竟然要杀数千匹与战士日夜相伴的战马为食,凿地三十余丈为井才能得到水。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行军到易(今河北雄县西北),夏天五月到无终(今天津蓟县),秋天七月因为发大水不能走沿海路而入徐无山(今河北玉田东北二十里)。 这时候郭嘉又提出了舍弃辎重,率领轻骑秘出卢龙塞(今河北遵化喜峰口)那条全长五百多里卢龙道。要知道塞外的路是千里悬崖,万里绝壁的,曹操“堑山堙谷五百馀里”才得过。曹操又从白檀(今河北承德市西南古北口东北一百四十里滦河之滨)至平冈(今辽宁喀喇沁左翼),经过了鲜卑庭后终到了位于渤海边的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 到达目的曹军是“被甲者少”,且蹋顿已经发现了曹操已经到此,更不巧的是辽西单于楼班和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这两个人正好在蹋顿那里开会(详见《三国猛将录》张辽篇)。曹操当时是“左右皆惧”,如若没有张辽,这次远征的结局还真不好说。 要解释是否该远征这个问题,还是要由郭嘉这篇说词开始。 当时的环境是这样的,曹操自己想征袁尚和三郡乌丸,但是将军和谋士们担心刘表会派刘备袭击许昌。 郭嘉当时说了这么几点:胡人仗着距离而准备,突然攻击可以消灭他们,军事上曹操具有和闪电战一样的战略优势。长远看一下自己,现在四州之民都是因为军威而臣服的,恩德还没有施予。长远看一下对方,袁绍有恩于胡人,而袁尚兄弟还活着。如若南征刘表,袁尚就会利用乌丸的资助,招集那些死忠的旧臣。加上胡人和不服从的百姓,青州和冀州恐怕就要失去了。在长远看一下第三方刘表,他自己知到才能不足以驾御刘备,交予重任又担心不能控制住,托付小了又起不到作用。就算远征也没有忧虑。” “唯奉孝为能知孤意”,郭嘉所顾及的,也是曹操所顾忌,曹操当时也是这么想的。郭嘉的分析没有错,对乌丸在战略上确实起到了出其不意,“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对刘表的预料也没有错,刘表和刘备的关系真的是他所说的那样,曹操远征不存在被刘表威胁的可能。 但是远征的危险没有人可以回避。 我认为,远征危险,不远征,更危险。 斩草要除根,台湾就是一个例子。 郭嘉对于远征的危险预料不足,他对塞外的地理一无所知,所以言语中张狂轻率。他也不会预料到七月会因为发大水不能走沿海路,被迫转入徐无山。而就是因为不能抄近路,郭嘉为了保证速度竟然建议把自己和曹操都推向绝境。 腓特烈大帝说过:“军无给则不威。”孙子兵法也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说。”身经百战的曹操却在这个时候将自己的补给一抛了之。

那不是就只因为郭嘉一句话,曹操自己也是这么想,这么干的,用危险换胜算。 曹操的运气很不好,但是也很好。 如果没有熟知辽东地理的田畴,如果当时另两个单于不在,如果当时他们没有出击,如果当时塌顿没有被杀,那么远征结果还会更惨。 郭嘉凭什么敢这样?性格所使。 郭嘉推断孙策必死于匹夫之手,凭的还有一股子张狂,舍弃粮草轻装进军凭吊也是那一股子张狂。郭嘉即是谋士,又是勇士,更是个狂士。然而他走的这条险路,他似乎不知道是一条险路。 郭嘉知道自己在冒险,但是他不知道最大的危险不是刘表,而是距离,这方面的危险他根本就没有看到,情况更加恶劣只时他选择的是让情况继续恶劣。 继续恶劣其实也是一个好方法,只是危险程度根本无法想象。因为曹操没有退路,他只能听郭嘉的,因为他自己也是这么选择的,放弃退路的是他自己。曹操就这样撑到了柳城,然后再次陷入不利。 他的每一步都是走在绝路上的,所以曹操没有退路的出击,最终张辽一举击破塌顿。 回过头看看,郭嘉没有一点错吗?他错在错误的估计了地理,导致曹操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征乌丸仓促了。而后来的舍弃辎重则不能怪罪郭嘉,那是不得已,无选择之下的选择。 似乎可以得出结论,郭嘉战略正确,但是盲目轻敌,险些让曹操的霸业毁于一旦。 但是话说回来,郭嘉真的有错吗? 先看看郭嘉的身份,一个参谋,一个参谋的责任是出谋划策,不是统帅军队走向胜利。 错的是曹操,主要是他的轻敌才导致了局面如此危险,曹操导致认错的原因不是他不该远征,而是远征赢的很危险。郭嘉可以轻敌,但是曹操作为一个主帅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否则他和李傕有什么两样? 但是是曹操毕竟是曹操,在郭嘉劝抛弃辎重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抛弃了。曹操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这句话表露了很多时候郭嘉都是站在整个曹营对面的,其实也是曹操自己也是。一个老板在征求意见的时候,自己往往是有了主意的。 郭嘉预料到的都对了,路途艰险的程度是他没有预料到的。郭嘉在大的方面能预料的丝毫不差,但是小的方面确实存在缺失,他的性格是魄力有余而谨慎不足。 另一个问题,乌丸该征吗? 首先,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不仅是丝毫不懂军事,而且是是丝毫不懂政治。袁熙和袁尚的政治意义无比巨大,历史上借尸还魂的例子都比比皆是,何况二袁还活着?陈胜和吴广起义打的旗号是楚;刘邦刘邦借楚怀王之名讨伐项羽,一呼百应;杨起隆诈称自己是朱三太子;就连刘备那个真假不明的皇亲旗号都能聚集一拨子人,更何况四世三公的袁家。 郭嘉这个人有道德问题吗?《郭嘉传》载:“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曹操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陈群因为郭嘉“不治行检”,数次在宫廷里批判郭嘉,而郭嘉神色自若。曹操因为这个事情更加器重郭嘉,然因为陈群能主持公正也很高兴。 我们先看一下“不治行检”是什么意思。 郭嘉的“不治行检”被很多人误解,喜欢郭嘉的人说什么是“上班迟到,衣着随便,喜欢喝酒,言行不太符合礼节罢了”;讨厌郭嘉的说他是吃五石散(毒品),淫乱之类的,其实都不是。“不治行检”这个词的准确翻译已经没有了,但是根据古籍中的相关记载推断一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三国还有另一位“不治行检”的人,“仁少时不修(音义都同修,整治之意)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从事。”可见“不治行检”是与“严整奉法令”相反的行为。 我们再看《世说新语》的“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 再看《晋书》:崇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行检。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 “不治行检”哪里是什么淫乱,而是杀人越货之意。曹操包容郭嘉是否应当,我们在讲法正的时候再行言述。至于什么“郭嘉一直随曹操征战,没有违法乱纪的时间”,那更是荒唐。三国志已经交代了是“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况且他是在哪里劝曹操杀刘备的呢? 再说托孤一事 曹操在《与荀彧悼郭嘉书》写道:“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疑滞,欲以后事属之。” 刘备托孤托了诸葛亮和李严,曹丕托了曹真,曹休、司马懿、陈群。托孤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就谋士而言贾诩毕竟有杀子之仇,程昱比曹操年长十三岁,荀攸比曹操小两岁。荀彧比曹操小八岁,郭嘉比曹操小十五岁。其实最重要的是郭嘉在这时候值得信任,在曹操要代汉的时候也同样值得信任,恰恰是因为他的“不治行检”,不被封建礼教封闭。

“曹营第一谋士”之说。 郭嘉是绝对的曹营第一谋士,这是绝对的,不可更替的。 贾诩日后韬光养晦,在曹营比不了郭嘉,荀彧和荀攸压根不是曹营的人,刘晔因为血统而被猜忌,所以郭嘉是确切的曹营第一谋士。(激烈的郭嘉迷别步吕布迷和赵云迷的后尘,整天第一第一的把无数人变成云黑布黑。看在同为魏派敬告一次,你们不希望郭嘉也有那一天吧?) 郭嘉信奉着什么? 郭奉孝是一个从不迷惑的人,他所信奉的东西,一定很有魔力。郭嘉是一个张狂的人,他所信奉的东西也一定很张狂。郭嘉“不治行检”,视圣贤教化如无物,他信奉的很可能是乱世里的力量。 网民作品: 青青奉孝吟 颖川有才伴曦月,年少轻狂随君战。智绝无双佳人笑,共筹帷幄情谊长。 十年生死两茫茫,相逢易兮离别难。乌啼声声思旧曲,赤壁风烟话凄凉。 星沉月落在今夜,天妒英才枉自伤。青青子矜声犹在,三世尘缘空嗟叹。 风云常易变,聚散更离别。情丝缠绵,怎能忘却?悲欢离合,阴情圆缺,千秋功罪,谁来书写? 后演义: 没感情,不会写,交给别人好了。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