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N遍《三国演义》,就觉得老罗同学太假了,好像刘备同学就一定是万民景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大汉自然皇帝;非要把曹操同学描得黑了不再黑的程度方才罢休,好像曹操当年就欠了罗同学祖宗的血债一样,一定要将其置于遗臭万年的奸雄之列才解心头之恨。不是说罗同学不能够虚构,也不是说罗同学不能演义。我并没有非议罗老同学,反而正是因为其写的《三国演义》 影响力太大了,以致现在有些不明就理的人一听到曹操,就定以奸雄定义之,更有人恶之。如果任其发展,曹操的形象岂不是更为恶化。须知,曹操却是我国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难道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更,在曹操出现之前的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的历史之中,并没有出现一个像曹操这么杰出的政治家兼军事家兼文学家兼诗人。难道我们没有理由去宣传其光辉的一面,而任其被描黑吗?
现在我们不谈演义,也不谈虚构,只以史实为依据。 因为陈寿的《三国志》:“是一部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将其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的史学名著”
既然《三国志》是一部“记事翔实”的“史学名著”,以此为依据与诸君共同探讨,应该没有人说我在演义曹操吧?再说我跟曹操无亲无恩的,有的只是同根同祖同血脉相连,有的只是与诸位同一个中国心!另外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请别为难我,我不是历史学家。相对历史学家,我只是菜鸟。我的初衷只是与诸君探讨,以为曹操树立一个更全新的形象。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对曹操写的比较翔实。加上时间关系, 所以需要分几篇文章来讲述我们的主人公。
一、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曹操
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夡,莫敢犯者。
这里的太祖指曹操。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灵帝熹平三年(174)),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吧), 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并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违反者, 不避豪强,皆棍棒打死。过几个月,汉灵帝宠爱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就把他给杀了!于是京城违反规定的人就收敛了,再也没有敢违反规定的人了。
一个宦官的叔父被杀死了似乎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一个太监的叔父?可汉灵帝时期正是宦官横行专权的时期, 蹇硕,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那可是十常侍之一。 而且还是灵帝宠爱的宦官蹇硕。想想他的叔父被杀了,曹操的官有多大?才不过一个小小的公安局局长!
下面再来看一段: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
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于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说: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攻破颍川的黄巾军。随后被任命为济南相,辖有十余县。所辖区域内的官吏多是阿谀依附贵族势力,贪赃枉法,无所顾忌,几位前任都没有什么取得实质性的有效遏制效果。曹操果断地向天子上奏免去了大部分的官吏,于是引发济南内部官场大地震,贪赃枉法之徒皆逃之夭夭,于是“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济南以城阳景王刘章有功于朝廷为其建立祠庙,青州各郡纷纷效仿,济南最为盛行,将近有六百多个祠庙。这其实是借祭神娱神活动之名,吃喝玩乐,铺张浪费,且迎神会场面非常热闹,极为奢侈,百姓却犹如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贫穷困苦之中。曹操一到济南之后,把所有的祠庙全部摧毁,在济南禁止祠祀行为。上任之后, 更雷厉风行地扫除奸邪鬼神之事,淫秽之祀也由此灭绝!
众位不知,曹操在实施这些措施是在什么背景之下进行的? “权臣专朝,贵戚横恣” 虽说是“世之淫祀由此遂绝”,曹操这样做绝对是得罪朝廷贵戚,“恐为家祸”,不得已“遂乞留宿韂。拜议郎,常托疾病,辄告归乡里”。
想想包拯,想想海瑞,曹操是不是具有相当的可比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