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希希版三国在荧屏上热播,且争议不断。作为一个没有认真读过《三国志》的伪三国迷,我也每天守在电脑前等着更新。看了二十多集,我很纳闷,这部戏曹操的戏份怎么这么多。虽说之前就已听说高导要为曹操翻案,但没想到前半部三国变成了曹操传。
曹操何许人也?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高导认为,罗贯中原著中“尊刘贬曹”的主旋律不但不符合当今社会,而且曲解了历史,带有很强的片面性。高导要为曹操“翻案”,要以曹操的主视角叙述群雄逐鹿的三国。
一百个人的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高导按照自己的理想拍三国也无可厚非。但我总觉得这样不太合适。虽然全局才刚刚渐入佳境,尚未完结,妄自评论,不免有些不自量力,以偏盖面。但有些地方总有些不吐不快之感。我记得钱穆先生曾说过史学史是决定中国人性格的一门学问,“义理是评判历史的标准”,“无了情还谈什么历史”。曾国藩也说过“读经史专主义理”。所以说,忠义是贯穿中国历史始终的,中国的历史,不可避免的会以忠义善恶的标准去评判。
忠实原著,或者创新,是重拍四大名著首先会遇到的难题。当然重拍者,都会说自己尊重原著精神,哪怕是创新,也会标榜为更贴近历史真实的解读。但创新一定得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基础。当下社会,是一个价值缺失的社会,高导之所以这么赞扬曹操,很可能是因为曹操的某些思想很符合当今这个社会。即使花大量篇幅去描写吕布与貂蝉的凄美爱情,也不肯对感人至深,凭忠义贯穿整部三国始终的桃园三结义多加描写。对桃园三结义短短十几秒钟的叙述不但不能和浓墨重彩描写的曹操的权谋相比,就是和吕布与貂蝉的爱情也相比,也只能望其项背。
在高导眼中,仁义礼智信也不符合当今的文化,厚黑权术,复杂爱情才能吸引人的眼球。我不禁联想到最近发生的“被让座”事件。当道德也需要被动去遵守时,一个社会的价值缺失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了。当人们眼中只有自我,只会办公室的权术斗争,只考虑自己的爱情,炫耀自己的金钱与地位,我认为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新版三国不因只给我们带来刀光剑影,权谋腹黑,凄美爱情,更应该给我们带来的是缺失已久的仁义礼智信。我不禁想到新版三国中刘备的一句话:天下大乱其根源在于人心丧乱。因此欲安天下,先取人心。唯有行仁义,持忠孝,除贼扶汉,方能人心所向,天下大定。尊老爱幼,诚信待人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如果不被重复,必将慢慢被人遗忘。
以曹操为中心是新版三国的创新之处,但这成为时代的亮点还是人们眼中的污点仍需拭目以待。但如果新版三国仍以仁义贯穿始终的话,我想这样不但更受观众认可,更符合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念。
当三国演义变成曹操传,希望变的仅仅只是主角,而不是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