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详细的描写了魏延谋反被杀的经过,这让本来就人才凋零的蜀汉更是雪上加霜,从而也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我们不仅要问作为刘备生前的爱将,魏延果真生有反骨吗?答案是否定的。魏延是刘表旧将,自归附刘备后便深得刘备器重。赤壁战后刘备让关羽、赵云、诸葛亮等留守荆州,带上魏延、黄忠等向西川进军。占领汉中之后,谁为汉中太守,全军上下都看好张飞,张飞也自以为非他莫属,结果想不到的是,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当时全军上下都为之一惊。可见,刘备如同当年刘邦对韩信一样,对魏延是多么的看重。对于刘备来说,要逐鹿中原复兴汉室,汉中和荆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必须用信得过的人守之。荆州用关羽,汉中用魏延,可见魏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魏延坐镇汉中15年,汉中固若金汤,证明刘备没看错人。有人指证他在诸葛亮死后的撤军中焚烧栈道是企图叛汉降魏,其实,他认为不能因诸葛亮一人死就改变北伐的军事行动。他烧栈道,是为阻止杨仪等人的退兵。如果他要谋反降魏,又何必只身一人冒死前来中军大营阻止退兵呢?
魏延勇略过人,驰骋沙场所向披靡,可称善战无敌,其军事才能不亚于关羽,甚至超越当年的韩信。蜀汉建兴八年(230),魏延率兵,“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三国志》卷四十《魏延传》)。此役对手郭淮乃曹魏关西首屈一指的重将,号称“方策精详,垂问秦雍”,即使诸葛亮亦畏惧他三分。但魏延却能“大破淮等”。另外,在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中,魏延也立下赫赫战功。《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宣王(指司马懿)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史称司马懿“畏蜀如虎”,这个“蜀”不单指诸葛亮,恐怕也应包括魏延在内吧。
以治军而论,魏延“善养士卒”,与张飞“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不可同日而语。以此观之,魏延统大军能独当一面,克敌斩将,治军有方而勇猛过人,绝不逊于关羽、张飞等蜀汉一流大将。诸葛亮首次北伐,魏延提出以奇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战略,而诸葛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三国志。魏延传》)为由,不采纳他的意见。其实,诸葛亮除过分小心谨慎外,更重要的是处处压制着魏延。魏延生不逢时,虽然得先主器重,可处处受诸葛亮制约,终未能如当年韩信那样全权指挥三军建功立业的机会。
诸葛亮素以管仲、乐毅自诩,但他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他依附刘备后并未得到倚重。赤壁战前他受命出使东吴,达成孙刘联盟合力抗曹的协议,但绝不是因他的游说。面对曹操大兵压境,孙权主动派鲁肃过江来见刘备,说明孙、刘双方均有合作的意愿,诸葛亮回访东吴,只不过是商讨战争的个中细节而已。赤壁战后,刘备率军西进,也没带上诸葛亮,说明刘备在军事上并不看好他这个军师,一向自视极高的诸葛亮因此很憋屈。诸葛亮好玩权术,和马谡等人关系太紧,刘备是心里有数的。所以,刘备兵败夷陵在白帝城托孤,同时招诸葛亮、李严二人嘱以后事,明确指出“马谡其人不可大用”,其意就是为防止诸葛亮拉帮结派独揽朝政。然而随着刘、关、张一批元老的去世,诸葛亮便在蜀汉专横拔扈刚愎自用起来。他首先打击排挤同为托孤之臣的李严,直至将其贬为庶人;其次扶植如费祎、蒋琬、姜维等一批循规蹈矩、唯命是从的循臣,而且以“亚父”自居,对后主刘禅颐指气使。这些从他的前后出师表中就能看到。他虽身为丞相总揽蜀汉军政,但毕竟是个臣子,《出师表》中的遣词造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完全是在教训刘禅,而且北伐已定,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如此表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诸葛亮之所以要不顾客观条件屡次北伐,其意效当年汉高祖刘邦故事,企图拿下关中逐鹿中原。如果目的达到了,他代汉自立也未可知。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当年刘邦的主要对手是项羽,而项羽是个毫无政治远见的匹夫,灭秦后主持分封后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使刘邦轻易还定三秦兵出潼关。而他诸葛亮面对的是拥有半个中国的曹魏和占据江南半壁的东吴,以蜀汉弱小的力量去北伐中原无异于痴人做梦。而在具体的战役中,他又忌贤妒能,处处压制魏延,捷径不走绕弯路,和曹魏打阵地仗拼消耗,以己之短对他人之长,岂有不败之理?尤其是他临死设套杀死良将魏延,使蜀汉雪上加霜,蜀汉的灭亡,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