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很少有患上癌症的记载。难道古代帝王不容易患上癌症? 1170年就有“癌” 中国古代帝王,很少有患上癌症的记载。难道古代帝王不容易患上癌症?难道癌症是近数百年的新发现,新出现的病症? 古时候的史官,记录朝代更迭,帝皇功过,以及帝王生死的事。不过,对于皇帝患病细节及死亡病因,相信不是他们要记载的焦点。也许古代“癌”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 说到癌症,早在12世纪(1170年)的宋朝,东轩居士撰写过一本《卫济宝书》,提到“癌”这个名词。这“癌”字没有见于《康熙字典》等传统典册,迟至1915年“癌”字才正式出现在《辞源》和《中华大字典》中 ,解释“癌”是恶性肿瘤。 不过2001年《中华医史杂志》刊出陈启明的《<;卫济宝书>;—“痼”病考实》一文,他认为癌“非今之恶性肿瘤,乃今‘无头疽’中之‘深部脓肿’”。 1264年宋朝福建人杨士瀛著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相信是传统医学文献最先对癌的特征有简明叙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并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后会引起昏迷。这和现代医学的“癌”(cancer)的特征和临床表现有点相似。 Cancer这医学名词是来自拉丁文螃蟹的意思,也是来自希腊文螃蟹的cancrum。癌的特征是(癌)细胞异常失控,毫无规律分裂生长,结果形成肿瘤。癌肿的血管犹如螃蟹的爪,从肿瘤向外四处伸展。如果属实,宋朝以前,“癌”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 肿瘤描述名目多 要认识古人的所谓肿瘤是困难的。主要是描述肿瘤的名目很多,当然肿瘤分类也成问题。历代文献所记录的名称,有其大如瘤的脓肿叫痈,还有肿疡、瘿瘤、恶疮、瘤、岩、癌等十几种名称。肿瘤不分良性与恶性,脓肿,血(块)肿或霉菌球的肿块等等,所以要探索研究古代人所说的肿瘤不容易。 癌症是可致命的恶性肿瘤,是近代所用的医学名词。在以前,组织病理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甚至遗传学还在萌芽阶段。同时,诊断造影学还没有诞生,诊断手段受到限制。很多疾病,尤其是早期的疾病,很难诊断出来。 所以,相信古代的人对于“癌”这个概念是没有认识的。史册没有出现某某帝皇患上或死于癌的记录,也没有提过“癌”这个字,那是可以理解的。或许偶然有记录皇帝死前一些患病征象,但只凭这些征象症状,难以作出可靠的诊断。唯有从一些“蛛丝马迹”的文字资料,去推敲、揣测,作出最接近,最可能的间接诊断。 癌症病征会导致误诊误医 现代的人患癌的发生率有增加是事实。概括的说,可能是因为有了物理学、放射学等等的发现,大大帮助科技的发展,加上显微镜及各种精密仪器的应用,诊疗更为精细准确,所以能够早日发现更多的肿瘤病例,因此发病率相应增加。 同时现代人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利的工作环境,以及长期接触很多足以致癌的机会,如辐射、化学药物、空气、食水污染,掺有化学品的食品如添加剂、防腐剂、杀虫剂等等,癌症的几率的确是增加了。 已经转移或扩散的癌症病征,是可以导致误诊误医的。例如华南地区有很多人患上颈疬,出现在颈部皮肉间可扪的核块(瘿瘘),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淋巴结病。这些核块,可能是细菌感染如结核病,病毒感染等引起。但是也可能是鼻咽癌的癌细胞扩散到颈项的临床病征。 记得上世纪,曾读到一些报章所刊登,或是张贴在路上的包医或专医颈疬的广告,售卖秘方外敷药物或服用草药。真正发生在鼻咽的病灶却被忽视了,结果是“治标不治本”。而且,传统医学的文献,也没有鼻咽癌这个医学名词,可见对这种恶性肿瘤的认识有限,结果误了大事。 有时候,癌症原发病灶的病征不很明显,或是被误解忽略,待癌肿扩散到其他器官后,明显的症状出现时才“惊醒”病人和医者。例如,有人出现行动不灵,四肢无力,头痛等症状,以为是中风、风邪,才发现是肺癌已经转移到脑部。查问之下,病人可能有过几次咯血,但是以为是“热气”而不以为意。正如鼻咽癌,病人也许对有过鼻衄或耳鸣等症状,也当作“热气”,把颈疬当作“风邪焮结”或“风热毒气”积聚成核等,结果癌细胞侵入骨骼或肺部,为时已晚。 再说,内脏癌肿如胰、肝、结肠、卵巢等,当病势加深,腹部会因蔓延而有腹水鼓胀,病征才明显出现。现代医学是以直接的诊断方法如造影、内窥镜、活组织细胞检验、细胞组织学诊断确定是癌症,然后观察癌细胞的类型,作出临床病期分类,才施于相应的治疗。诊断是不通过间接方法来确定的。 明英宗的“石水病”
有记载说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1427-1464)得了石水病,也有说是脚气病,真正死因是难以考究。不过,个人认为,脚气病的可能性比较低。 这位曾两度登上帝位,因为好大喜功,受到宦官王振怂恿,叫皇上御驾亲征,讨伐蒙古瓦剌部,提高自己在朝廷威望,结果不听大臣劝谏,1449年在土木堡一役,兵败被瓦剌胡人俘虏,让弟弟朱祁钰(1428-1457)登上皇位,是为景泰帝代宗。后来英宗被释,幽居在南宫。接着景泰病重,经过一场政变,英宗才重登帝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宫复辟”或“夺门之变”。 传统医籍如《内经》描述石水病病人“腹大如箕,腹大如瓮”,其实是现代医学的腹水。腹水症不是一种具体的病患,只是严重的临床征状。腹水的原因很多,鉴别诊断有肝脏硬化,甚至是心脏、肾脏病等等。就算是癌症,那么癌肿病灶就可能是肝、胰腺、卵巢、大肠癌症等,诊断出有腹水,并不意味正确诊出病理! 如果明英宗是患上石水病,那么他究竟患的是什么病?如果是癌症,处在500多年前的医学水平,很难准确作出诊断。 溥仪患上膀胱癌 不过,能够真正确实是因癌症而死的中国皇帝,应该是清朝末代皇帝宣统爱新觉罗?溥仪,这位娃娃皇帝在位3年,1911辛亥革命满清王朝被推翻后,经过“改造”后,成为一介平民。 据知,早在1962年中,溥仪和李淑贤结婚后的两个星期,就出现尿血的症状。传统医师诊断他有“膀胱热”,开了一些药给他,也没有作进一步检验。 两年后,当时的总理周恩来得知溥仪有尿血,要求有关部门对溥仪进行全面身体检查,才发现溥仪患上膀胱癌,动了切除手术后的几个月,肿瘤已经蔓延至左肾,多次动过手术,也不见好转,又再转移到另外的肾脏,后来因肾功能衰竭死去。溥仪死于肾癌,死后庙号为恭宗,谥号愍皇帝,逊帝。骨灰安放在清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