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从金榜题名探花郎看古代官吏狎妓制度化

电视连续剧《折扇探花》清朝六格格的精彩剧照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而“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时期。然而,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唐朝诗人皮日休曾在《春雨》一诗中说:“野客正闲移竹远,幽人多病探花稀。”南宋词人陆游《初春探花有作》的诗中也说:“流落天涯何足道,年年常策探花功。”而明代文人陆采在《怀香记·掾房订约》中则说:“前日春英到寓所来说,小姐垂盼小生,要求相会。我想潭府深沉,难展探花之手。”这其中的“探花”一词无疑寓意为寻求女子的爱情。

北宋以后称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为“探花”。宋代文人吴自牧的《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中就说:“伺候上御文德殿临轩唱名,进呈三魁试卷,天颜亲覩三魁,排定名姓资次……第一名状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追溯寻源,朝廷殿试在唐代已确立,直到北宋初年才成为定制。武则天时期,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朝末年。唐朝文人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

由此可见,“探花”之名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唐昭宗乾宁三年,即公元896年,翁承赞高中进士第四人。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诗中写道:“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詑衣惹得牡丹香。”诗中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满腔喜悦。这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探花”庆贺宴上,通常总有青楼妓女助兴。唐代诗人韩偓于昭宗龙纪元年,即公元889年,高中进士当了“探花郎”,与他相好的妓女“以缭绫手泉寄贺”。韩偓收到礼物后写了一首七律,其中有“解寄缭绫小字封,探花宴上映春丛,黛眉欲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之句。由此可见,在唐代一旦进入官场,官吏的狎妓就形成了制度化。

在唐代,描写官场娼妓之乐的诗不胜枚举,如李白的《对酒》:“我瑁宴中怀里醉,芙蓉帐里奈君何”;李商隐的《碧城三首》之二:“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等。白居易的《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将妓院的环境、妓女的服饰、妓女的歌舞和宴会场面、嫖客和妓女的亲昵做爱等绘声绘色描写得淋漓尽致。

唐代的官员狎妓最出名的,武将当数韦皋、路巌,文臣当数白居易、元穗。韦是因狎名妓薛涛而出名的。路巌这个武官是个“小白脸”,镇守成都期间,溺于伎乐出了名。白居易自中书舍人出守杭州,徙苏州,首尾五年,自云:“两地江山游得遍,五年风月咏将残。”可谓极宦游之乐。他曾经夜泛太湖,有“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古湖心”之句。他泛舟连五日夜,寄元稹诗云:“报君一事君应羡,五宿澄波皓月中。”

北宋开宝六年,即公元973年,宋太祖赵匡胤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于礼部试之后,皇帝再次亲试进士,并确定名次。开宝八年,礼部试和殿试分别放榜,标志着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

“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即公元980年。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如北宋初年的王禹僻在《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诗中云:“货船东下历阳湖,榜眼科名释褐初。”据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中考证:“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因此可以说,“探花”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到了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时至今日,科举制度被废除已有一百年了,科举考试早已烟消云散。但是,惟独作为科举终端产品的“状元”、“榜眼”、“探花”的称呼却历久而不衰。近些年来成了频繁使用的词汇,在体育、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成为第一、第二、第三的代称。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