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论古罗马帝国与汉帝国之争优劣(经济篇)

为了更好的对古罗马帝国与汉帝国进行比较,我们从历史的进程来分别看一下。罗马帝国建于公元前27年,也就是西汉时期。359年分裂。最强盛的时期是前27-476。也就是我国的西汉-->东汉--->三国这个时间阶段,我们勿需从每个历史朝代对古罗马帝国与汉帝国进行比较,只要从西汉王朝与古罗马王朝的比较就可以窥见一斑。打仗打的就是经济。尤其是势均力敌的对手交锋,并不是一战而能定乾坤的,是需要长期的军事准备和动员大量的战争潜力的,我们先对这两个对手来进行客观的分析吧。

我们先从经济的角度来进行一下比较:

古罗马帝国最强盛的时期包括今天的欧洲: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安道尔、马耳他、塞浦路斯、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和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瑞士、比利时、法国、摩纳哥、卢森堡全境,奥地利、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大部,匈牙利、德国、罗马尼亚、英国、荷兰部分,还包括亚洲的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全境,土耳其大部,约旦部分以及非洲的突尼斯全境,埃及、利比亚、摩洛哥部分,可谓是地缘辽阔。但罗马帝国的经济却呈现出总体繁荣,但意大利本土的经济却落后于各行省的经济,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为行省经济的发展。我们看一下在同时期的汉帝国,所辖各处得经济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边境地区相对要落后),但经济的主体主要是集中在黄河流域的农业省份。但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的经济是空前繁荣的。我想这和罗马帝国过于热衷于对外扩张的缘故,为了满足大奴隶主的需求,不断的发动战争,但忽视了本地区的发展是有关系的。史料中有这样的记载,公元1世纪的罗马农学家科路美拉曾经这样写道:"我经常听到,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今天责怪土地不肥沃,不生果实;明天又埋怨气候变坏而影响了收成。在他们看来,土地被昔日的丰收弄得贫瘠,不能像过去那样生产粮食了。"造成意大利本土农业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1)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埃及、北非、多瑙河地区成为了帝国的行省后,特别是潘诺尼亚和麦西亚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为罗马帝国提供粮食,并且成为罗马帝国的谷仓,我们可以看一下,埃及和北非从种族到宗教信仰和罗马帝国的完全不同,作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只是因为屈服于罗马的军力而暂时的屈服,一旦罗马帝国一旦呈现颓势,随时可能脱离罗马帝国,所以,罗马帝国的意大利本土农业的保障对其长远的统治是至关重要的。看看当今社会,我们现在可以明白为什么WTO实行了这么多年,目前各国虽然都降低了进口农产品的进口关税,但都实行农业补贴这一保守策略来极力的保护本国的农业发展不受国外的农产品价格的冲击。民以食为天,过度的依赖外界的食品供应,将对本国的战略安全产生影响,而古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也看到了这一点却没办法改变。罗马和众多行省之间的关系是微妙而复杂的,维系的纽带主要是罗马帝国通过各个行省驻扎相对数量的军队,来保证所辖的各个行省交纳一定的税金,一旦大战爆发,各行省的军队为了补充其战事的需要应该会不断的抽调从而减少各行省驻军数量,加上为了应付战争的资金从而加重各行省赋税的话,势必会造成各行省的反抗,尤其是各边境省份反抗会越发的激烈。(2)虽然这个时期已经没有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但不时的也会发生小规模的奴隶反抗(奴隶制度在罗马帝国的存在是长期的,想想用于罗马公民的娱乐场所之一的角斗场,就可以想象在罗马帝国内,从来没有把奴隶当人来看待,完全是作为一种商品,所以反抗是必然的)。罗马一直流行一句谚语:"有多少奴隶,就有多少敌人",这种内部的敌对状态造成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数量的减少。正是由于以上两个原因造成了罗马帝国的本土农业远远要低于其他行省的农业水平。

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的汉帝国,首先,汉帝国的版图之内的民族基本以汉族为主体,并且各少数民族由于数量的劣势,都基本和汉文化进行了融合;这和罗马帝国统治版图内的民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罗马帝国只有在意大利本土才具有单一民族的优势,在各个行省,都根本没有进行过类似的民族融合,很容易出现民族矛盾和冲突。同时,汉帝国在初期实行了休息养民的策略,并没有象罗马帝国那样盲目的进行扩张,并没有穷兵黩武,这种政策容易受到广大下层的劳动者的拥护。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虽然汉帝国的奴隶制度并没有消亡,而且有大量的奴隶参与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按何兹全先生的估计,认为汉代三分之二的农户拥有奴隶,平均每家拥有两个奴隶,汉代的奴隶总数大致在400万到600万,占当时5000多万在编平民的十分之一左右,这种不高也不低的比例,却没有发现爆发奴隶暴动一类的记载,这充分可以说明整个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被很好的淡化了。在汉帝国的经济建设中,农业中的水利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汉武帝时期就开凿了很多较大规模的渠道,这个期间开通了联系关中和长安的槽渠,不仅使漕运时间缩短了一半,而且还灌溉了延岸数万顷的良田,最著名的是太始二年的白渠,灌溉面积4万余顷,这些水利建设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的产能,对农业的保护是战略性的,长远的,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粮食供应,我们可以看到,兴修水利在当今社会保障农业生产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对于抗旱救灾,保护农业生产依旧是至关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水利设施在千年后的如今还依旧发挥着作用(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说到农具的改良,铁质农具的出现至少在汉武帝时期已经广泛运用了,当时,由于铁质农具和以往的农具形制不同,大多农户都拒绝使用,于是汉武帝在各地设立铁官,强制推行铁质农具,积极的将铁质农具推行到各地,使耕种土地的效率大大的增加了。在汉代,先进的耕作方法也广为运用,汉成帝时期,提出了一种叫区田法,这种区田法的收获最多可以达到一亩百斛。我查了下资料,在汉代最低一级的宫女的年俸也有192斛,相当于现代5184斤,这份薪水也很高了,以人均一天一斤粮来算,一个宫女一年便可以养活14口人,而昭仪一年则可养活310口人。这样上面的说法算下来,一斛大约等于27斤,那么区田法的亩产最高应该可以达到2700斤,相当于1000多公斤,相当的可观呀。也同时说明了汉王朝农业的发达。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罗马帝国和汉帝国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汉帝国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发展商业,手工业,而罗马帝国则侧重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忽视了农业的保障。我个人认为,在冷兵器时代,粮草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战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农业做保障,一旦陷入拉锯战,粮草得不到保障的话,对士气都有极大的影响的。

用货币来衡量是最直观的,罗马帝国的最早货币应该算是1斤铜重量大小的铜币,被称为“阿司”。直到公元前260年,才出现了第纳留斯这样的银币,其中有后面通行的塞斯退斯这种银币。我们来对比一下,当罗马帝国征服叙利亚,本都之后,罗马的年收入约为8500万第纳留斯,征服高卢和埃及后,罗马帝国的年收入约为15000万第纳留斯。而西汉的武帝时期,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建立朔方郡,参加筑城的人有十几万,费用达数千亿钱(黄金一斤值1万钱),折算下来需要2000万斤的黄金。而且,直到西汉王朝和匈奴打到元溯六年,由于除战争消耗外.还要对有功官兵赏赐黄金二十余万斤(黄金一斤值一万钱)时,再加上国内的多处水利建设,每年还有支出数十亿钱,这时的西汉的财政才出现了暂时的困难。我想,与匈奴战争的消耗一定要比筑城的消耗大的多,可想而知,当时西汉的经济总量有多大。按照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黄金和白银的比价,应该在20倍左右。由此推算,2000万斤的黄金大概应该相当于至少40000万斤的白银,经济实力的对比可以窥见一斑了吧。我们从其他的史料中还可以查询到当时的经济状况,西汉末年的王嘉和恒谭都讲到了这个问题,王嘉说,汉元帝时中央财政有四十万万钱(黄金一斤值1万钱),折算下来为四十万斤黄金,而皇室合水衡,少府之钱约为四十三万万钱之多,而恒谭的说法,中央财政也是四十万万钱左右,但少府的收入则多的多,有大概八十三万万钱之多,这还不包括各地府库以及各地诸侯的收入,再考虑到汉帝国采取的藏富于民的策略,这个经济总量应该是非常庞大的,应该远远高于罗马帝国的经济总量。也同时可以说明汉王朝可以动员的战略储备是远远多于罗马帝国可以支配的战略储备。

罗马帝国和同时期的汉帝国都有在向封建社会过渡,但都有奴隶社会的影子;大家都知道,封建社会制度较奴隶制度更为先进,要说到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的制度谁更先进些,那么我觉得汉帝国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更为彻底点,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更是对奴隶主阶级进行了摧枯拉朽般得清理,基本上使奴隶主阶级彻底的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打击奴隶主阶级,不仅可以为中央政权提供大量的资金来源,并可以有效的控制全国的经济运作。可能我这样说不足以让人信服,这里我就不得不提到桑弘羊这个人,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元溯六年的时候,由于战争的消耗,当时的大农令(主管财政经济的长官)郑当时向武帝提出报告,说财政收入(包括历年积余)已经耗竭,“犹不足以奉战士”。这时,武帝任命桑弘羊为大农令来主管经济,首先对工商奴隶主和地方豪强进行严厉的打击,从而有力的巩固中央集权的地主阶级专政。通过移民填边;发行白鹿皮币和白金币;盐铁官营;算缗等手段,填补了国家财政的空缺,还针对工商奴隶主“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兼并和复辟活动。规定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家属不得占有土地。违反这一禁令,就没收他们的土地和农业奴隶。从而有力的巩固了封建政权。武帝和桑弘羊派遣许多官吏到各地治缗钱,依法没收不法工商奴隶主的财产和奴隶,被没收的“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末全国共一千三百一十四县。武帝时大致差不多。依此推算,没收的土地有几千万亩。没收的土地和奴隶的数量都大得惊人。经过这次告缗,中等以上的工商奴隶主大多破了产。这是西汉王朝对工商奴隶主致命一击,也是反复辟斗争的重大胜利。工商奴隶主的经济实力基本上被摧毁,复辟奴隶制的主要社会基础受到了一次最严重的打击,彻底的瓦解了奴隶主的复辟势力!这不仅解决了西汉当时数年之后战争的财政问题,最根本的是确立了西汉王朝的封建制度,是西汉王朝从奴隶社会转为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度和奴隶主的权益从来就是受保护的,从历史的进程来看,知道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罗马后,奴隶制度依然存在。从社会的先进性来比较,西汉王朝无疑更胜一筹。

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汉王朝经济的强大的话,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中国最早的建制骑兵,出现于战国时期的赵国。在汉初时骑兵崭露头角,但其第一个全面兴盛的时代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战马这种战略物资,对于每个国家都是比较昂贵的战略资源。对于罗马帝国方面,除步兵(米利特斯)外,富裕的市民往往以骑兵或是骑士身份(埃克提斯)出战。在罗马帝国军团中的重装步兵数最多时可达近5000人,但一般情况下多为4000余人。除重装步兵外,轻步兵和骑兵同样被列入军团的正式编制。轻步兵与重装步兵一样以连为单位编制,军团骑兵则由各包含32人的10支骑兵队(图尔玛)组成,共计约300人,一个军团300名骑兵;40个军团1W2千名骑兵!强大的罗马军团全军一共才1W2千名骑兵。这个也就是罗马帝国中期军团的大致现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战马这种战略资源只有少数的帝国富裕公民才能拥有,而且补充的也大多数是从其他游牧民族花昂贵的价格招募而来的。所以骑兵的规模一直没有扩大。而相比之下的汉帝国,为了满足抗匈战争所需要的大量战马。光长安养的母马多至数万匹(注意,是母马,母马的价格相对于公马要高许多)。牧马的士卒不够,要到附近的郡县去调。可见养马规模之盛。元鼎五年桑弘羊建议武帝采取群众性的繁殖马匹办法,办法是由政府贷给边县牧民母马三年,归还时除取息十分之一外,产出的幼马归养马人所有。次年又命令王侯以下至年俸三百石以上的官吏,各出母马给亭,全国亭亭养马,大量繁殖马匹。再联系当时匈奴号称控弦百万的规模,但西汉帝国依然能和匈奴进行动辄数十万的骑兵会战,而且在决定性战役中均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不仅仅说明了汉帝国的骑兵的战术素养和计战术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越了匈奴骑兵的水平,而且也说明了当时汉帝国马匹的供给数量足以弥补战争的损耗,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我估计应该在60万匹到80万匹之间,甚至更多。要养活这么多的战马,可想而知汉帝国的经济是多么的强大。

经济是战争必要的准备条件,但经济的强大也许不足以左右战局的发展。我们还需要从军事准备的角度对他们各自的战术体系进行分析探讨,但如果要从历史假设的角度来看,具有参考价值的无疑是针对同一个对手时的表现。这个对手我们就定格在匈奴,因为匈奴和这两个帝国都有着交战的历史。汉帝国与匈奴的较量历经十余年大战,汉军北出到燕然山、狼居胥山(今乌兰巴托)、贝加尔湖(汉人叫做北海,苏武牧羊守节的地方),西边进击到葱岭、塔里木河、阿拉木图一带。至此,匈奴之患终于基本从中国历史上消失。这次的反击是汉帝国扩张最大的一次,非但彻底巩固了汉朝在阴山草原等匈奴的主要活动区的统治,而且占领了全部河西走廊与青海新疆部分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汉人的生存空间第一次大规模伸展,几乎夺取了匈奴两胡的全部边缘根据地,迫使匈奴向如今的匈牙利大草原迁徙。而罗马帝国,最有参考价值的是西罗马帝国与匈奴的较量,因为西罗马依旧延续着旧罗马军队编制和战术体制。公元450年,匈奴大帝阿提拉大单于在要求娶西罗马皇帝的妹妹荷诺利亚公主被拒后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公元451年6月20日,阿提拉的匈奴大军与西罗马、西哥特联军(注意,这里已经不是罗马一只军队,还包括西哥特人,西哥特人曾经攻占了罗马,并建立了以土鲁斯为中心的第一个得到罗马帝国承认的蛮族王国),在今天的巴黎市郊展开了大决战。战斗打得非常惨烈,仅过了一天,双方战死者就达15万人,最终,西哥特国王战死,余部也撤离战场,而匈奴也损失惨重,无力再进攻,只得退回莱茵河,重新积聚力量。公元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国再次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攻入了意大利,北部所有的城市都被匈奴人摧毁,随后西罗马求和。这虽然不能佐证强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一定会败给匈奴,但与匈奴对峙的对手也已经不仅仅是罗马军队了,而是借助了西哥特人的联军;匈奴人与人交战靠马上得天下,而如果与汉帝国交战,不仅仅要面对精锐骑兵的机动,同时汉帝国还有强悍的步兵正面冲击了,这种情况恐怕是任何统帅都不愿意看到的,要说到汉军与罗马军团军事上的对决,我想只有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一方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我也将在下面的文章中对罗马帝国和汉帝国的军事实力做具体的阐述和比较。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