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为后世称颂的真正原因!
结好东吴、平定南中,同时又积攒了较为厚实的国力之后,在公元227年春,诸葛丞相正式北驻汉中,开始了最终的目标——北伐!
在北驻汉中前,诸葛丞相已经开始运作北伐事宜,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策反湖北新城的孟达。孟达原是刘璋的部下,但也是刘璋部下中最早投降刘备的人。刘备入蜀后把孟达留在了荆州与益州的交界地带作为后援。后来刘备拿下汉中后抽空了这支后援,他命孟达北上攻取曹魏的房陵(今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同时又遣自己的养子刘封从汉中沿着沔水东下与孟达会师,刘备要求封统达军。上庸、房陵地处荆州与汉中中间,是一块军事要地,既可支援两边北伐,也可独立向曹魏的关中进军。可刘封、孟达两人关系处得相当不好,关羽败亡时两人又都没有救援,孟达心怀恐惧就投降了魏国。投降后的孟达与魏国宿将夏侯尚、重臣桓阶交好,还得到了曹丕的赏识与信任,在孟达带领魏军夺回房陵、上庸后,曹丕把临近的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汉水流域)也划过来设立了新城郡,就命孟达镇守,孟达在新城确实过了几年春风得意的日子。在这期间诸葛亮并没有放弃,一同托孤的李严与孟达交情也不错,两人都经常写信跟他套近乎,诸葛亮在信中为孟达鸣不平,理解他当初完全是因刘封的欺负才被迫背叛的。这样一来二去,孟达慢慢有了回归之心。
公元226年五月,四十岁的曹丕去世,魏明帝曹睿继位,曹操养子曹真、远房侄子曹休和司马懿、陈群等人成为托孤大臣。曹睿对孟达可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好,加上又接到了孟达经常与蜀汉通信的举报,就有了拔掉这个隐患的打断。这时夏侯尚、桓阶都已去世,司马懿规劝孟达回朝任职,孟达心里再次惶恐不安,于公元227年十二月在上庸正式宣布叛魏归汉。不过,这注定是一场失败的背叛,因为他的对手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孟达万万没想到的是,起兵刚八天,司马懿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吴蜀虽然闻讯来援,但魏军提前占据险要,两国援军无法通过。到了第十六天的时候,孟达的脑袋已经被砍下准备运回魏都洛阳了。北伐尚未开始就先失掉了一枚有潜力的棋子,对蜀汉绝对是一个损失,不过即使如此,却也无法阻挡诸葛丞相北伐的决心。在临行前,诸葛丞相正式向蜀汉后主刘禅递交了那份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世读者感动的《出师表》。
表章里,诸葛亮首先对蜀汉国内外形势作了说明,一个“益州疲敝”先道出了国家形势严峻。但是臣子们没有气馁,因为受过先帝刘备的重恩殊遇,依然为国奋斗操劳着。诸葛亮告诉后主刘禅,先帝虽然不在了,但是却留了许多贞良死节的宝贵人才,希望刘禅能够凡事先向他们咨询然后再去做,一定能有所得益。接着,诸葛亮饱含深情的回忆了当初与先帝刘备谈论两汉兴衰时的场景,认为与贤才的远近是两汉兴衰的根本原因。接着又回忆了那年先帝刘备猥自枉屈的“三顾茅庐”、回忆了长坂兵败时的身负重任、回忆了白帝城那个感天动地可昭日月的临终托孤。最后,诸葛亮希望刘禅努力做一个贤能的君王,而他自己则必须要报知遇之恩北伐中原,复兴汉室、让蜀汉迁回旧都洛阳,以此来报答先帝刘备与后主刘禅。表章写到最后时,诸葛亮已是泪如雨下,不知该说些什么了。
有人说,刘备实在是太狡猾了,生前取益州和汉中时分别带着庞统与法正,而让诸葛亮看家,临死的时候又搞道德绑架,用一个“君可自取”的虚伪之语让诸葛亮为蜀汉兢兢业业,操劳到死。但我们细读历史的话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太市侩了。当年高祖刘邦外出作战同样是留萧何守家,但论功行赏的时候永远是萧何第一,并且把萧何比作猎人,把出生入死的战将比作猎狗。试问,如果不是最信得过的人,会留下守家吗?
自诸葛亮出茅庐以来与刘备相处了十七年。十七年,诸葛亮是怎样的为人相信刘备一清二楚。如果诸葛亮想离开,大可以在长坂溃败时随徐庶北投曹操,也可以出使江东后一去不返,和兄长诸葛瑾共事孙权。但是诸葛亮没有,这些刘备心里很清楚,更清楚即使不说“君可自取”,诸葛亮也一定会竭尽全力辅佐自己不成器的儿子。想当年,诸葛亮刚出山后与刘备十分亲密,惹得关张二人不满,刘备用“如鱼得水”比喻后二人才不做声。白帝托孤期间,为人性情残暴的汉嘉(今四川峨眉山以西)太守黄元因被诸葛亮厌恶,怕将来会遭报复而起兵谋反。刘备深知自己撒手人寰后恐怕群臣中仍会有人不服孔明,甚至引发新的内讧,正因如此才道出“君可自取”的话,这既不是“道德绑架”,也非老糊涂的废话。而是临终前的刘备用自己最后的力量帮助诸葛亮,帮他巩固了蜀汉“第一丞相”的位置。如陈寿评价的那样:刘备把整个国家和自己的儿子托付给诸葛亮,心中毫不怀疑,君臣间确实出于最大的公心,是古往今来最好的典范(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所以,前面有了先帝刘备古今盛轨的白帝托孤,自然有了此时诸葛丞相感天动地可昭日月的《出师表》。
千百年来,《出师表》一直为后世所称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称赞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民族英雄文天祥更高度评价《出师表》为“鬼神泣壮烈”。即使到了今天《出师表》还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供中学生学习。众所周知,三国时代是一个绝对不缺乏文学家和好文章的时代,曹操开创建安文学、曹子健才高八斗、建安七子各领风骚。可观整篇《出师表》,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豪情的逸兴,但却始终透着“真真切切”的情感:劝后主开张圣听、亲贤远佞的语重心长、回十多年来与先帝在一起的往事经历时最后的“临表涕零”、对待先帝托孤的“夙夜忧虑”、报先帝忠陛下的“庶竭驽钝、北伐中原”,无一例外的反映出一个忠心无私的老臣对君王、对国家发自肺腑的殷殷之情。人非草木,孰又能无情呢?所以宋代学者赵与时有语: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也正是这份真情感,才使得《出师表》能够百世流芳。如果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以孤篇压全唐的话,那么在建安文学时代脱颖而出的《出师表》就是一《表》胜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