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曹操究竟是如何遭遇“恶评”的

常言道:“无风不起浪”,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事实却是,有些时候起浪未必就一定会有风。想当年,曹操因为一句莫须有的“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被后世之人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更为不幸的是,这两句看似虚无缥缈的话,总会有人不厌其烦地拿来大做文章。老百姓不须说,以讹传讹,津津乐道,但后晋的桓温也曾有过一句不太靠谱的评价——“两句言语,教万代人骂道:虽不流芳百世,亦可以遗臭万年。”

孰真孰假,已无法追根溯源。抛开小说的因素不讲,单就历史而言,曹操真的会说出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来么?

事实让人怀疑,也令人难以苟同。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因为刺杀董卓未成,受到全国通缉,结果被中牟县县令陈宫拿住。陈宫本忠义之士,听手下说捉了刺杀董卓的大英雄,心中顿时就犯起了嘀咕。一番交谈之后,更让陈宫肃然起敬,当曹操说“吾归乡中,发矫诏于四海,使天下诸侯共兴义兵诛董卓,吾之愿也”,陈宫再也控制不住内心情绪,立即“亲释其缚”,表示愿意弃官不做,跟着曹操干一番大事业。

很显然,此时陈宫看重的是曹操“乃天下忠义之士”,才不顾个人安危,舍命追随的。此段文字,可见陈宫内心纯净、侠肝义胆。

天真的陈县令确实是把曹操当作救世主来看待的。但有些时候却是,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接下来的事情,不仅让陈宫大跌眼镜,也由此拉开了两种观念水火不相容的序幕。因曹操偶然听到磨刀霍霍,以为是吕伯奢要加害自己,于是当机立断,拔剑杀了吕伯奢及其家人。见此情景,陈宫是一顿埋怨:“知而故杀,是大不义也”。

按说此时,只要曹操委婉的承认错误,也就掩饰过去了,陈宫未必会过于较真。不料曹操听了陈宫的话之后,竟然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那句令万代人唾骂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想陈宫本求全之人,个人的道德品质从来都是至高无上的,要不也不会放着好好的县令不做,偏偏要追随一个全国通缉的杀人犯了。如今听了曹操这句话,陈宫内心的道德桥梁顿时倾塌,“我为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而来,原是狼心狗行之徒。”本想趁曹操熟睡之机将其杀死,考虑到如此亦属不义,就离开曹操独自走了。

这段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小说里也是这么说,很多人都以为可信。其实,这倒并非全是空穴来风,因为这符合曹操后来一贯的性格特征。历史上的曹操,不仅有其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其残忍、自私的一面。如果小说里描述的是真的,倘若曹操在发现自己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又与吕伯奢迎面相逢,按照他后一种的性格特征,他当然不会留下吕伯奢而给自己造成巨大威胁,甚至带来杀身之祸。

现在的问题是:曹操与陈宫结伴而行,别无他人。吕伯奢一家被曹操尽皆杀死,曹操那句遭人万世唾骂的话又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呢?曹操自己肯定不会,唯一的选择就是陈宫了。既然只有陈宫一人作证,那么这句话到底是真是假又怎能不让人怀疑呢?

对此,我们可以做出两种假设,一是曹操的确是说了那句话,因为陈宫听着不太顺耳,所以不辞而别。二是曹操真的杀了吕伯奢,但那句话没有说,只是为自己做了一些辩解。陈宫见曹操死不认账,还是不辞而别。而后来,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和对曹操的痛恨,才杜撰出这句“国骂”强加到了曹操头上。

不难理解,陈宫走后,视线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曹操,反而更加关注。当了解到昔日一面之缘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纷纷为之口诛笔伐的时候,再次让陈宫想起了当年的这一幕。为配合舆论,打击曹操,陈宫在后来编出了一句谎言也未必不可能。

这一点,我们从陈宫的性格特征就不难看出端倪。陈宫此人,一向追求完美,自视清高,眼里不揉沙子,他要追随的定然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道德高尚的人,而不是一个有瑕疵和污点的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种性格决定了,陈宫不可能遇到明主,后来盲目追随吕布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或许陈宫不太明白,生逢乱世,道德高尚之人早就躲进山林享清福去了。要想救世,单靠道德文章和个人品行是远远不够的。这个道理,陈宫虽然后来明白了,却为时已晚。当年追随吕布的时候,陈宫就是看中了吕布的实在,没有心机。但后来的发展却让陈宫越来也体会到,侍奉一个有头无脑的人,比效忠一个八面玲珑的人要难得多。

陈宫后悔了,却又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

当吕布兵败,陈宫被兵士押上来的时候,曹操是百般相劝,一定要让陈宫跟着自己干事业、闯天下。但陈宫此时心灰意冷,加上那一贯的道义和脸面,让陈宫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只能面对现实,引颈待戮。

这里面有一个细节,那就是陈宫临刑之时,曹操十分留恋,就想以家人亲情留住陈宫,于是曹操说:“卿如是,奈老母如何。”陈宫说:“吾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之存亡,在于明公也。”曹操又说:“若卿妻子何如?”陈宫接着答道:“吾闻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嗣,妻子之存亡,亦在明公也!”

单从这几句对话可以看出,陈宫对曹操已经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一个“孝”,一个“仁”,或许就是陈宫对曹操迟来的赞誉。而左一个“明公”,右一个“明公”,恰恰表明,陈宫已不再像当年那般痛恨曹操了,代之而来的就是对曹操的由衷敬佩以及对自己的反躬自问。

陈宫此时,应是感慨良多的。只不过,给人散布了那么多的谣言,人家仍能坦诚相待,关爱有加,陈宫内心之愧疚无以复加。不死不足以填补遗憾,不死更难以面对天下英雄。与其一错再错,不如就此罢手,既保全家人,也保全名节。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