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明末清初第一名将洪承畴为何选择投降大清?松锦之战大败究竟谁之过?洪承畴投降清朝算不算汉奸?

洪承畴,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投清朝,深受皇太极重视。洪承畴为什么会选择投降大清?洪承畴投降清朝算不算汉奸?

洪承畴是在万历四十四年( 1616年) , 即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的那一年考中二甲进士, 开始踏入仕途的。此后, 当了13年的中下层官员, 没有多少政绩可言。崇祯二年(1629年) 春夏之交, 他在陕西督粮道参议任上带兵围剿王左挂农民起义军。此后的9年时间, 他使劲剿杀王左挂、李自成等农民军, 踩着农民军的尸骨扶摇直上, 升至延绥巡抚再升到三边总督, 而成为明廷的一名重臣。

洪承畴的这段不光彩的历史, 无疑是应当受到谴责和否定的。祟祯十一年秋, 清兵入犯内地, 京师戒严,洪承畴奉命率师入卫, 从此开始投身于抗清斗争。从指挥镇压农民起义的不义之战转向参加反对清朝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正义战, 这是洪承畴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

翌年初, 他受命出任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 抓紧练兵, 整伤军纪, 以“ 虚冒” 罪惩办关宁总督高起潜的亲信刘千总, 并实行连刑节制之法, 规定巡抚、监军、兵备辖下营兵均归镇守总兵官统一调度指挥, 以一事权, 从而获得“ 迩来督抚中所足称任者” 的赞誉。崇祯十三年, 清兵至义州筑城屯田、图谋锦州卜, 他又奉命率师援辽, 指挥松锦之战, 直至崇祯十五年初战败被俘。蓟辽总督之任虽说只有短短的4 年, 而且未曾立下赫赫的战功, 但他在危难之际, 亲冒矢石, 冲杀在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斗争前线, 这总还是他政治生涯中光彩的一页, 无疑是应当给予肯定的。

松锦之战大败究竟谁之过?

导致松锦之战惨败的主要责任者, 则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明思宗。作为一个年轻的君主, 他既无用兵之才亦无实际的作战指挥经验, 却掌握着最高的军事决策大权, 且又自视甚高, 刚腹自用, 常常自以为是地屡发圣旨` 面对深刻的危机, 复杂的局面, 他忧心如焚, 急于求成, 但又优柔寡断, 主意多变。

当洪承畴初上“ 守而兼战” 的持久之策时, 他认为颇有道理, 予以肯定。但当李自成、张献忠攻破洛阳、襄阳, 福王、襄王被杀、杨嗣昌自杀之后, 他又希望能尽快结束辽西的战争.以便集中更多的乓力和粮铜来对付农民军。陈新甲迎合他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 提出速战速决之策, 张若麒又从旁加以鼓动, 他便出尔反尔, 一下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 与清兵进行决战。

崇祯十二年十月, 宁远总乓金国风率近万名守军与清兵交战, 矢尽力竭, 与二朴俱亡。洪承畴曾愤慨地说: “ 国凤素怀忠勇。前守松山. 兵不满三千, 乃能力抗强敌, 卒保孤城。非其才力优也, 以事权专,号令一, 而人心肃也。今攫任大将, 兵近万人, 反致陨命。非其才力短也, 由营伍纷纭, 号令难施, 而人心不一也。” 洪承畴本人, 后来也正是吃尽了这种“ 号令难施” 、“ 人心不一” 的苦失而招致惨败的。

先是他的且战且守的持久之策为陈新甲、张若麒所否定, 而代之以冒险速战之策。尔后在松山被围时, 他力图拼死一战以解危局, 张若麒又迁就部分将领的要求, 支持他们回宁远就食之议, 导致军心的动摇。洪承畴无法实行自己的主张, 只好部署南撤。在闯围时, 王朴又抢先逃跑, 各将群起效法, 遂致不战自溃。明人谈论此役之败. 无不捕心疾首地说: “ 陈新甲、张若麒辈, 其肉岂足食乎? ” 匆不过, 问题出在陈新甲、张若麒等人身上, 根子却在明思宗身上。

皇太极在招降洪承畴后, 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当时的明朝是“ 君暗臣蔽” 。而上述种种“ 君暗臣蔽” 的现象. 又不仅仅是明思宗及其臣僚的个人品质间题, 而是封建社会晚期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败的必然产物。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松锦之战的惨败, 乃是明末封建君主专制政治腐败的必然结果。

当然, 松锦之战的失败, 也同洪承畴临战指挥的某些失误有关。例如, 当他被迫执行速战速决之策、合兵挺进松山之时, 将13 万大军集中在松山与乳峰山之间的狭小地带, “有前权而无后守” , “首尾全无顾应”爵, 忽略了与后方杏山、塔山的联络, 这就给皇太极实行围点打援、断其粮道的计策提供了方便。

洪承畴,是明清之际重要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历史人物。

首先,他的身份很矛盾:既是明朝的大将,又是清朝的忠臣,甚至是大清朝的开国元勋;其次,后人对他的评价也很矛盾:有的人说他是乱臣贼子,也有人说他是忠肝义胆的好人;再次,在家人、外人看来也很矛盾:外人说他是个英雄,但是他家里人认为他是宅门逆子,他母亲、弟弟都不认他。

关于洪承畴降清的个中历史,被后人传承了无数个版本。有这么一种传闻说洪承畴是个硬骨头,然而英雄难过美人关。洪承畴是个好色之徒。所以,皇太极就利用这个弱点,让一个人去色诱他,那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后,当时的庄妃。

庄妃是当时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当时,庄妃是最得皇太最宠幸的妃子。长得漂亮,又能说会道。既然别人劝降不了,洪承畴又好色,皇太极就让庄妃出马。洪承畴没过了这等美人关,在美色面前就屈服了。但是这事到底有没有谱呢?纯粹是以讹传讹。皇太极怎么可能为劝降一个将领,就把自己的爱妃都让出去呢?

那这么说,洪承畴到底是怎么被劝降的呢?劝降的过程确实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皇太极使尽浑身解数依然没办法后,不得不请一个人出来帮忙,这个人是清朝前期的重要功臣,范文程,他也是个投降的汉官。范文程家世显赫,他的老祖宗就是很有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范文程接到皇太极的指示之后,开始出马劝说洪承畴了。

洪承畴一看到他就破口大骂:“别人劝我行,你也好意思来?”范文程并不生气,一五一十地开导他:“不要钻牛角尖,识时务者为俊杰,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大明天下,基本上都算得上是气数已尽了?崇祯皇帝虽然还算贤明,但明朝天下已乱,汉祚将尽,天下已经不是他的了,皇太极才是真命天子”范文程的这些道理说给洪承畴听完之后,并没有得到洪承畴的积极响应。

然而就在俩人谈判的关键时刻,发生了一件事:洪承畴当时正躺在木板床上,房梁上有灰,正好飘落在了洪承畴的袍子上,洪承畴看了一眼,特地侧一下身,把这灰掸掉了。范文程看见这一幕后,不再理会沉默的洪承畴,起身退出了房间,然后就和皇太极说:“洪承畴必降。”

皇太极很奇怪,问:“为什么?他不是没跟你说话吗?”范文程回答:“他绝食不是真想死,只是故作姿态罢了。他现在正在死撑面子,不肯承认自己是叛贼而已。”皇太极又问:“那你为什么说他不会死,会投降?”范文程说:“刚才有灰落到他衣服上,他把它掸掉了。一个连身上的衣服都挂念爱惜的人,能不惜命吗?如果他真的一心求死,心意已决,就会心如死灰,别说灰掉在身上,就是自己掉厕所里,他也不会在乎。

由此判断,他一定能降,只是缺一个台阶。”皇太极很高兴:“那好,朕这就去给他一个台阶。”随后,皇太极亲自到监牢里,把身上的貂裘拿脱下来,就给洪承畴披上了:“先生是不是冷了?”这时候,洪承畴看了看皇太极,便翻身跪倒,说:“你才是真命天子,我降了。”

话说,为什么他这么快就降了?就是上面的道理,他需要皇太极给他个台阶下。毕竟他起初誓不投降,一直在说自己是忠臣护主,大明栋梁,如果一下子转变态度,立马投降,传出去多丢人!所以,他需要有一个最好的解释:不是我要投降你,而是我受天意指使。这就等于,他在心理上就能够说服自己。

精明如洪承畴,早就盘算好自己的退路。如果自己不想死,投靠皇太极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且.从大势来看,大明朝气数已尽。李自成、张献忠那些农民起义军都是草寇,当初在陕西跟这些人交手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些人成不了大气候。所以.只有皇太极的大清才有真正能够一统中国的实力。也就是说,洪承畴的算盘早都已经打好了,就等着皇太极配合着做个姿态,他就会马上妥协。洪承畴这算盘打得好,皇太极算盘打得更精。他劝降洪承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很多人不理解。清朝的大臣们纷纷说:“不就一个俘虏嘛,杀就杀了,为什么一定要劝降他?”皇太极则表明:“你们这都属于目光短浅,我们这些年的主战场基本在辽东、山海关一带,而我们的目标是要吞并大明王朝的疆土。但我们长期在关外,即使兵强马壮,也得需要一个好向导,熟悉地形,又熟悉大明统军方略。洪承畴最合适,他既是合适的向导人,本身又有谋略,把这个人争取过来,效果比你们想象中的要好十倍。”

皇太极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的盘算是放眼天下,一统山河。果不其然,洪承畴投降以后,清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打到江南一带,大清入关后,洪承畴的功劳便凸显的极为重要了,天下基本就大定了。

投降清朝算不算汉奸?

洪承畴在战败被俘后投降了清王朝, 明朝的汉人骂他是“ 汉奸” , 清朝的乾隆皇帝则在给国史馆的上渝中, 将他归入“ 大节有亏” 之人, 把他的传记编入《国史贰臣传》这两顶帽子戴得合适吗? 洪承畴降清, 虽然存在气节问题, 但此事发生在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纷争之时, 并非发生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民族入侵的斗争之中, 显然是不应被视为汉奸的。但洪承畴先后历仕明、清两朝, 称他为“ 贰臣” 却是符合于客观事实的。况且乾隆帝救修的《国史贰臣传》分甲乙两编, 将洪承畴传记列入甲编, 还是一肯定他在仕清时期的历史功绩的, 这并无什么冤枉之处, 实无须为之叫屈。

洪承畴的降清又该如何评价呢? 它是否同历代旧王朝的文臣武将投奔新王朝那样属于弃暗投明的举动呢? 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明清的战争带有民族战争的性质, 并不单纯是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洪承畴从反抗民族压迫的正义一方投降进行民族压迫的非正义一方, 不能叫弃暗投明, 而是丧失民族气节。

有人又说, 当时的明王朝已腐朽不堪, 明思宗又昏庸无能, 李自成、张献忠正在中原大地率领农民起义军浴血奋战, 力图推翻其反动统治, 洪承畴投向新兴的清王朝和知人善任的皇太极, 为什么不能称作“ 良臣择君而事” 呢? 这是因为, 此时就全国范围来说, 阶级矛盾占据着主导地位, 李自成、张献忠率领被压迫的农民起来推翻明王朝的统治, 是正义的斗争。但这种阶级斗争发生在汉族内部, 不存在民族矛盾间题。

而就东北地区来说, 主要的社会矛盾是民族矛盾, 以明思宗为首的明王朝成为汉族人民反抗清朝民族压迫斗争的一面旗帜, 坚持民族气节便与忠君、爱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背叛君主与朝廷, 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的行为。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