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威望下降,因此拉开了诸侯国争霸的大序幕,春秋五大战争,三次都发生在晋楚两国之间。另外,晋齐两国之所以发生鞌之战,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晋国担心齐国会与楚国联合。可以说,春秋中期的主旋律,是晋楚争霸。
春秋时代,晋楚争霸持续了近百年,在漫长的争霸过程中,晋国与楚国发生了多次重大战役,这些战役的结果影响了两国的霸主地位,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一场争霸大战:城濮之战
前636年,流亡十九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顺利夺取国君之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任用贤能,养民生息,深得人心。前635年,晋文公出兵平定周王室的内乱,送流亡在外的周襄王返回京师,得到了诸侯们的积极拥护。楚国此时的国君是楚成王,楚成王继承了父亲楚文王、祖父楚武王的事业,使楚国能够直接插手中原事务。
当强大的齐桓公死后,楚成王在前638年大败狂妄的宋襄公,中原诸侯一时纷纷归附楚国。当晋文公即位后,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怀着对楚成王的怨恨和对晋文公的好感,选择归附了晋国。前634年,楚国令尹成得臣对宋国发起了进攻。前633年,楚成王也亲率大军围攻宋国,宋成公于是向晋文公告急。
晋文公得到消息后,亲率大军南下。前632年春,晋文公降服了楚国的归附国曹国和卫国,又联合了齐国和秦国两个大国,取得了优势地位。楚成王见大势已去,命令成得臣自宋国撤军,成得臣没有服从命令,坚持率军迎战晋军。晋文公向后撤退九十里,以报答楚成王当年的救助之恩,成得臣以为晋文公惧战,继续率兵追击。
当晋文公与诸侯联军在城濮会合后,对楚军发动了进攻,晋国的将领们各自发挥才能,胥臣把虎皮蒙在战马上,先进攻楚国的附属军陈、蔡联军,陈、蔡联军战败而走,楚军的右翼于是溃败;栾枝用战车拉着树枝伪装溃败,楚军的左翼冒然追击,被晋国的伏兵击败,楚军的左翼因之溃败。成得臣指挥中军作战,见状不妙,被迫狼狈退军。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襄王派代表前往参加,赐予晋文公“侯伯”的称号,晋文公于是成了名正言顺的霸主。
第二场争霸大战:邲之战
自晋文公死后,晋国历经襄公、灵公、成公、景公四位君主,其中灵公和成公都是被权臣赵盾所立,灵公后来也是死在了权臣赵盾的手里,赵盾的独裁统治引起了朝中其他势力的不满,晋国国内的局势因之动荡不安。晋国虽然还保持着霸主的地位,但频繁的内争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晋国对诸侯们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了。
前626年,楚穆王杀死父亲成王,成为新的国君。楚穆王在位12年,接连吞并了江、六、蓼三个国家,他又趁晋国内乱,北上中原争霸,短暂降服了陈、郑、宋三个国家。前613年,楚穆王去世,楚庄王即位。楚庄王即位后,联合秦国吞并了庸国,平定了若敖氏的叛乱,任用贤相孙叔敖治理国政,楚国的国势因之增强。
前606年,楚庄王出兵中原,讨伐陆浑戎,对周王室问起九鼎之事。此后,晋、楚两国多次交锋,楚庄王皆不能取胜。前598年,楚庄王出兵陈国,平定了弑君的夏征舒,复立陈成公为国君,赢得了诸侯们的好感。前597年,楚庄王出兵郑国,攻克了郑国的都城,降服了郑襄公。晋景公闻讯后,以荀林父为主帅,派军队救援郑国。当晋军到达黄河时,郑国归附楚国的消息传来,晋国的将领们产生了分歧,主帅荀林父主张撤退,副帅先縠则主张迎战。
先縠自作主张,指挥属下先行渡河,荀林父无奈,只得跟着渡河。楚庄王本不想战,乃与荀林父结盟,然而晋军中急于求战的将领们无视两国结盟的现实,依然对楚军发起了挑战。楚庄王于是对晋国好战的将领们发起了进攻,楚军取得胜利后,接着对晋军发起了全线进攻,晋军纷纷败退,狼狈渡过黄河。楚庄王趁胜追击,直到邲邑方才班师。邲之战后,晋国失去了霸主地位,楚庄王成了新的中原霸主。
第三场争霸大战:鄢陵之战
前581年,晋景公在如厕时掉进茅坑而死,儿子晋厉公即位。晋厉公年少,栾书为执政大臣,栾书性格强硬,谋图复霸诸侯。楚庄王死于前591年,儿子楚共王即位。楚共王在位时,令尹子重把持着朝政,子重因政见不同逼走了申公巫臣,又尽灭巫臣之族,这令巫臣十分愤怒。申公巫臣投靠晋国后,提出并实践了联吴抗楚的想法,从此,楚国与吴国间的战争不断。
前579年,晋、楚两国在宋国华元的撮合下,举行了第一次弭兵之会,但晋楚两国还没有决出胜负,战争一触即发。前575年,郑成公背叛晋国,归附楚国。晋厉公闻讯后,在栾书的辅佐下, 对郑国发起讨伐。郑国向楚国告急,楚共王立即发兵北方,与晋国决一雌雄。晋、楚两军在鄢陵遭遇,楚军气势汹汹,兵临晋军大营列阵。
晋厉公采纳了楚国若敖氏之后苗贲皇的建议,对楚共王的王族中军发起了进攻,楚军果然战败,楚共王的一只眼睛也被射伤了。面对楚军的失败,楚共王不得不撤退,郑国于是归附晋国。自鄢陵之战后,晋国又取得了霸主之位。
晋楚争霸的余晖:彭城之战和湛阪之战
前573年,晋厉公被栾书杀死,14岁的晋悼公即位。晋悼公改革政治,任用贤能,增强了晋国的国势。就在晋悼公即位的当年,楚共王讨伐宋国,攻占了彭城。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晋悼公在前572年率领诸侯讨伐楚军,一举攻克了彭城。从此,晋悼公的霸主地位不可撼动。前560年,楚共王去世,楚康王即位。前558年,晋悼公去世,晋平公即位。楚康王和晋平公继续争霸,前557年,晋军在湛阪再次击败楚军。
晋平公虽然维持着晋国的霸主地位,但朝中众多世家大族的争斗日趋激烈,使晋国再无能力对楚国发起大规模的讨伐。楚康王多内宠,使朝中同样纷争不断,同时,吴国的崛起对楚国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楚康王也无能力对晋国发起大规模的讨伐。前546年,晋、楚两国在宋国向戌的撮合下,再次举行弭兵之会,最终达成协议:天下的诸侯们同时归附晋、楚两国,同时向晋、楚两国派遣使者、缴纳贡币等。
第二次弭兵之后,历时近百年的晋楚争霸结束了,晋、楚两国从此各自忙于国内的事务,天下的诸侯们向两个超级大国履行着同样的义务,这无疑加重了天下百姓们的负担。百姓们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享受到福利,和平的到来依然夹带着负担,这或许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吧?
晋楚长达数百年的争霸,晋国胜多败少,而楚国则是屡败于晋。可以说,晋国是楚国争霸的最大障碍,是楚国入主中原的最大强敌。那么,为何楚国屡败于晋国呢?
第一:楚国国力、军力不及晋国。
一方面,楚国虽大,但山川纵横,人口密度太小,即使密度大,在那个时代也很难招兵,所以兵不多。反观晋国,尽管地盘没有楚国的大,但人口密度和数量远远大于楚国。须知,在春秋时代的战争,人口多寡往往决定国力强弱、决定战争胜负。
另一方面,楚国的军队是有很大一部分是蛮夷,不服中央管教,楚军内部经常出现不团结的现象。而晋国位居黄河流域,国民大多摆脱了愚昧状态,懂得团结抗敌。
第二:楚国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威望上,都远逊晋国。
战争是政治行为,是为政治目的而服务的,所以决定战争结果的不仅仅在战场,而在朝堂之上。晋国政治开明,贤君名将层出不穷,而楚国则相对政治落后,君主和将领的才能无法与晋国相抗衡。
此外,晋国是周天子亲封的同姓诸侯国,是中原各国公认的盟主老大。而楚国则是蛮夷地区兴起的一个外来国家,许多中原小国对其嗤之以鼻。因此,在晋楚争霸期间,中原小国往往支持晋国而反对楚国。这就足以说明晋国的威望远强过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