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盘踞河北百年河朔三镇是怎样成为大唐王朝的心腹大患的?河朔三镇为何遗祸唐朝百年也没能被剿灭?

河朔三镇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这三个藩镇盘踞河北一百多年,不服从朝廷的号令,形同“国中之国”。河朔三镇是怎样成为唐朝心腹大患的?为何遗祸唐朝百年也没能被剿灭?

公元763年,即唐代宗宝应二年。这一年对于整个唐王朝来说,无疑是充满转折的一年。因为就是在这一年,历经唐朝三代君主,迁延将近八年时间的“安史之乱”,最终以唐王朝的胜利而宣告终结。但是,和平对于唐王朝来说,似乎只是一个奢望而已。因为,“安史之乱”结束的同时也开启了,中晚唐时期一百多年的历史困局。这是因为,在“安史之乱”后期,为了应对吐蕃的侵袭,唐代宗不得不对安史叛军采取了招降的方法。而这一举动,使叛军得以盘踞的在“河朔三镇”,以至于成为日后遗祸唐朝百年之久的藩镇势力。

历史上的“河朔三镇”,完全可以被称为是唐朝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是因为,自代宗之后唐朝皇帝皇帝,便频频出击“河朔三镇”,但最终也没能将“河朔三镇”连根拔起。其中,“河朔三镇”同唐王朝对抗最为激烈的唐德宗在位时期,更是一度上演出了称王的闹剧。而到了宪宗一朝,三镇虽然暂时归附,但是宪宗一死,便又脱离了唐朝的控制。在这之后,“河朔三镇”一直游离于唐王朝管辖的边缘,使得唐朝陷入了藩镇困局之中。

河朔三镇是怎样成为唐朝心腹大患的?

河朔三镇是朝廷和叛军妥协的产物

安史之乱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结束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正月,总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唐朝平定安史之乱之所以如此艰难,一是因为叛军多为骁勇善战的胡人,二是因为叛军有着完备的政治军事组织。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是混血胡人,在唐玄宗时期一身兼任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节度使,他所招募的将领和士兵也多为胡人。安禄山起兵攻占洛阳后,自立为燕帝,仿效朝廷的政治军事制度,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军事上实行节度使制度。虽然安禄山及其三个继任者安庆绪、史思明和史朝义全都死于非命,但叛军的政治军事制度并未受到任何影响,所谓安史之乱,其实是一场唐朝和燕国之间的战争。

唐代宗即位后,能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平定叛乱,离不开回纥军队的帮助,也得益于叛军内部的矛盾。史朝义的能力不如其父亲史思明,更兼用人不当,造成其部将离心,在唐朝和回纥联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其部将纷纷投降唐朝,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在投降唐朝的叛将中,比较重要的有薛嵩、张忠志、田承嗣和李怀仙,以上四人在投降前就分别担任邺郡节度使、恒阳节度使、睢阳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属于拥有军队的实力派。

唐代宗为尽快平息叛乱,没有追究薛嵩等人的罪过,对他们继续重用,先任命张忠志为镇冀等五州、成德军节度使,并赐姓名为李宝臣;后任命薛嵩为相卫等六州、昭义军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等五州、天雄军节度使,李怀仙以故地为幽州、卢龙军节度使。

至此,“河朔三镇”正式形成。实际上,安史之乱后的许多藩镇都有割据自立的倾向,“河朔三镇”却是实力最强的三个。

在“河朔三镇”中,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最阴险狡诈,也最野心勃勃,他“计户口,重赋敛,历兵缮甲,使老弱耕,壮者在军,不数年,有众十万。又择趫秀强力者万人,号牙兵,自署置官吏,图版税入,皆私有之。”田承嗣首创的牙兵制度此后被其他藩镇效仿,成为藩镇节度使割据自立的军事基础。

河朔三镇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

唐代宗大历八年,昭义节度使薛嵩去世,他的弟弟薛崿继任为节度使。两年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策反昭义兵马使裴志清投靠自己,驱逐节度使薛崿,田承嗣随后发兵攻占相、卫等州,控制了昭义镇。田承嗣扩张地盘威胁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淄青节度使李正己,更兼李宝臣和李正己都与田承嗣有矛盾,此时的幽州节度使朱滔也倾向朝廷,唐代宗于是发动成德、淄青、幽州、河东等十几个藩镇的军队讨伐田承嗣。

田承嗣寡不敌众,节节败退,形势危急。这时,田承嗣主动向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示好,把魏博镇境内的户口、甲兵、谷帛之数送给李正己,表示魏博镇归李正己所有,李正己于是按兵不动。此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被朝廷派来的宦官侮辱,田承嗣又趁机向李宝臣示好,表示自己愿意出兵帮助李宝臣攻占幽州镇。李宝臣信以为真,派军队袭击幽州军,大败朱滔。随着朱滔战败退兵,讨伐田承嗣的各路藩镇也相继退兵,田承嗣转危为安。

大历十一年,田承嗣向朝廷上表谢罪,唐代宗十分无奈地赦免了田承嗣,让其继续担任魏博节度使。唐代宗的计划虽然失败,但是通过这次战争取得了对昭义镇的控制,加强了朝廷在河北的力量。唐代宗讨伐田承嗣失败,表明许多藩镇的节度使们都是些利益至上的狡诈之徒,他们不愿意服从朝廷的管理,都把各自的藩镇当成个人的家产来经营。战后,“河朔三镇”和淄青镇结盟,相约节度使之位父子相传,并相互支持,一个武力强大的利益集团由此诞生。

唐德宗即位后,集中全国之力对成德镇、魏博镇和淄青镇进行征讨。成德镇本来已经平定,但朝廷在分割成德镇的时候触犯了幽州节度使朱滔和原成德镇大将王武俊的利益,朱滔和王武俊于是反叛朝廷,转而支援魏博节度使田悦和淄青节度使李纳,朱滔等四人随后自立为王。受朱滔等人自立的影响,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立为王,就连长安也被叛乱的士兵占领,叛军的首领朱泚甚至自立为帝,唐德宗不得不仓皇逃难。此时的唐朝似乎又回到了安史之乱的年代。

最后,唐德宗被迫下罪己诏,赦免参与叛乱的节度使。随着大部分藩镇归顺朝廷,剩下的藩镇被朝廷击败,唐朝的形势转危为安。从此,“河朔三镇”彻底成为化外之地,唐朝的皇帝们只求“河朔三镇”能与朝廷相安无事,不再给朝廷添乱。

河朔三镇为何遗祸唐朝百年也没能被剿灭?

首先,“河朔三镇”所以会成为唐朝的一个难题,并且达百年之久,跟唐王朝无力剿灭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在中晚唐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唐朝所面对的除却“河朔三镇”外,还要应对其他节度使的反叛。并且,在这段时期中,吐蕃更是以强势姿态屡屡侵扰唐朝。这些问题汇聚在一起之后,使得唐朝的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恢复。其中,德宗一朝,可以说是“河朔三镇”反弹最激烈的一朝,而唐德宗为了能够凑齐军事开支,甚至大肆搜刮长安富户。

而唐宪宗在位时期,虽然促成了“元和中兴”的局面。但是,在其死后“河朔三镇”之一的卢龙便发生了叛乱,随后魏博、成德也相继发生叛乱。而这个时候的唐王朝却完全没有力量,对三镇进行长期弹压。当我们深挖这个历史节点的背后,便能发现,出现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因为是唐宪宗死后,唐朝已经没有财力、物力支撑对三镇的持续用兵。

“河朔三镇”所以会祸乱唐朝百年之久,一直难以被剿灭,同“河朔三镇”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很大的关系。一来,三镇本来便是安史叛军出身,所以彼此之间便始终都以一个整体来共同对抗唐王朝。再者,“河朔三镇”虽然也有内部摩擦的时候,但是唐朝大军一至,面对外来压力的骤增三镇便会“唇亡齿寒”起来。可见,三镇以一个整体同盟的方式,来应对唐王朝的弹压,可以说是“河朔三镇”能够祸乱唐朝百年的重要原因。

其次,“河朔三镇”所根据的黄河以北地区,对于其武装割据也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当时唐朝时期,黄河以北地区的农业以及经济开发的程度,已经到了极高的程度。这便在财力、物力上为“河朔三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且,当时北部地区因长期处于边疆,使得三镇之兵战斗力极其彪悍。尤其是魏博镇的牙兵,更是闻名天下。当时,甚至有“长安天子,魏博牙兵”的说法。

以安史之乱爆发为起点的话,中晚唐时期总共持续了152年的时间。而在这152年的沧海桑田中,“河朔三镇”一直都是唐朝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从一定角度上来看,唐王朝的覆灭,同“河朔三镇”有很大的关系。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