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一部关于“大人物”的书,里面的主要人物干的多是军国大事。但“大人物”也是人,也有家庭和亲属。他们与普通人的区别,除了能力上的优秀,就是当事业与家庭产生矛盾时,他们一般选择前者。
中国人历来重视亲子之情,讲究父慈子孝。《三国》人物以“孝”闻名的不少,但具体情况与做法有所不同。比如刘备、诸葛亮、姜维及徐庶都是很小就成了孤儿。其中,刘备和姜维在小说中出场时都被介绍一句“事母至孝”或“奉母至孝”,徐庶也被程昱评价“为人至孝”。诸葛亮是跟着叔叔长大的,等他躬耕陇亩时,叔父已故去,哥哥也已在东吴就业上班,家里只有他和弟弟,不存在“孝”的问题。
《三国志》特别提到刘备早年“与母贩履织席为业”,没提他孝不孝。以今天标准看,能帮着母亲干活而不游手好闲、出去惹事,就算不错,就属“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关羽早年就是杀了人惹了事出来的,当时关母若还在的话,肯定牵挂他终生。古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训,刘备后来从军起事时,究竟是其母已故,还是他事先与母亲商量过,小说和史书都没交代,反正刘母在后来再没出现过。刘备被曹操追赶向南“长征”时,家属队伍中也只有甘糜二夫人及阿斗。
姜维是天水郡冀县人,是这个镇上“土生土长的人儿”,直到正式出场还没离开过家乡,说话肯定是地道的甘肃天水口音,会不会讲普通话都难说。这恰说明小姜确是孝子。姜维的父亲活着时有多大能耐不知道,名字却特别时尚,唤作“姜囧”。因为姜维孝名太大,诸葛亮想收服他时,就先想到他的母亲,问姜母现居何处。得知就在老家,诸葛亮就命魏延诈取冀县。果然,姜维一听冀县危急,就向上级请求带兵去救援,保冀城卫家乡就是保老娘。这招对姜维这样的人管用,若遇到刘邦那样的主儿,就未必奏效了:项羽俘获了刘的老父,他不因此让步,还声言,如果老项把他刘邦的老爹煮了,他要分一杯肉汤呢。
诸葛亮也确实是懂得人才政策的好领导,姜维归顺蜀汉后,他时刻想着解决姜的家属问题。一出祁山不利,准备撤退时,诸葛丞相不忘派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使小姜没了后顾之忧。
姜维这方面的运气好,事业和亲情得以兼顾。徐庶就没那么幸运了。曹操想得徐庶,在程昱参谋下,他与诸葛亮的做法一样,就是拿徐母做人质,逼徐庶来降。此计也是立刻奏效,但与姜维情况不同的是,徐母不是一般的老太太,她原则性极强,宁死不同意儿子归顺曹操。徐庶到来后,她以“忠孝不能两全”怒斥儿子弃明投暗,玷辱祖宗,并自杀身亡。这徐母与司马昭当政时魏国王经的母亲境界相当:王经不顺从司马昭,连累老母一起受死。王经临刑前大哭着对母亲说:“不孝子连累慈母了!”王母大笑:“人谁不死?这么死了,死得其所,没什么遗憾!”
徐庶的悲剧在于,他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没发现母亲的非凡之处,结果自己失了事业,也没能真正尽孝。他对刘备承诺:进了曹营之后终身不为曹操出一个主意。徐庶的离刘奔曹,从刘备方面说是有得有失,得大于失:因为徐的推荐他得了诸葛亮;从曹操方面说也还合算:起码徐庶不能为自己的劲敌所用了。而在徐庶自己,除了为世间做了点语言学的贡献(贡献了一个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辈子基本废了。他忠孝的心都有,而且两者都很强烈,但却都没得到:母亲因自己的选择怒而自尽,不孝,或孝得不完美;而对曹操是不忠,对刘备也忠得不完美。
曹操其实也有孝名。史书和小说都提到他早年“举孝廉”。当然,曹操的这种孝名可能有水分,因为“举孝廉”是汉代一种官吏选拔制度,类似于今天高考时的“三好学生”、“优秀班团干部”、“党员”之类的加分,与利益直接挂钩。它甚至比“加分”更黑,因为是单凭这个荣誉晋身,连文化考试都免了。当时弄虚作假的很多,民谣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之说。因此获得“孝廉”的荣誉不一定反映一个青年真正的道德水平。操父曹嵩当过大官(太尉),有造假的条件。不过看曹操后来的表现,他和父亲的感情还不错:他事业有成了,马上接父亲来享福,只是曹嵩在来享福的途中遇到不测,没有享成。即使是声言要喝父亲肉汤的刘邦,在做了皇上后也把老爹接来了,而且满足其任何有理的和无理的要求。只要是正常人,哪有不疼自己父母的?人与人的不同,只是在个人事业或个人利益与照顾亲情之间有矛盾时,轻重取舍有异而已。
《三国》讲“子孝”的例子不少,写“父慈”的事例似乎只有一处,就是袁绍对于幼子。当年曹操东征刘备,老巢许昌空虚。袁的谋士田丰接得刘备求救的书信来见袁绍,说机会难得,向袁建议趁机攻打许昌,这样“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中可以帮刘备。但袁绍当时正形容憔悴、衣冠不整、精神恍惚。一见面,袁绍就喊:“我要死了!”不是因他自己得了什么病,而是他最心爱的小儿子患了疥疮。爱子病重,他就什么也顾不得了。因此,袁绍失去了给曹操重创的最好机会,后来终于有了官渡之败。
这就是袁绍不同于曹操、刘备及一切政治军事成功人士之处了。曹操和刘备也都爱自己的儿子。曹操最爱曹植,但从家族政治大局出发,他并没让曹植继位;刘备爱阿斗,但为收买部下人心,长坂激战后他还是利用体型特长,以那过膝长臂轻轻把儿子“摔”在了地上。
当然,袁绍之败不能都归咎于一个婴儿。主要还是由于袁绍自己不适于做“主公”的性格弱点,就是“色厉而胆薄,好谋而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看上去吹胡子瞪眼挺厉害,其实胆量很小;平时主意不少想法挺多,关键时刻不敢拍板做决断;干决定命运的大事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有时却为一点蝇头小利不要命地争)。
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来说,袁绍不合格;作为一个父亲,袁绍也有问题:他死后几个儿子争得你死我活乃至引狼入室,他是有责任的。但,为小儿子的病这么投入,完全展示了一个慈父的形象,从做人来讲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袁绍字本初。为纪念袁绍因爱子而放弃军国大业的壮举,国际上将通过格林威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命名为“本初子午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