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一段英雄辈出的时期,所以人们看将领们浴血杀敌,谋士们奇计百出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但事实上如果能结合三国的大环境,对研究这段历史大有裨益。我这篇文章主要是科普一些浅显的政治知识,不做深入研究和推测,为了让文章浅显易懂,也不引史料,如果有疑问的可以直接提问,发现错误也欢迎指出。
此外,文章中还会介绍一些简单的史书常识,和三国史入门的方法。
1。屯田制
屯田制是三国里一项常见的制度,分为兵屯和民屯两种。
兵屯顾名思义,就是士兵进行屯田。士兵屯田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三国处于多战乱的动荡时期,所以需要大量的常备军队,但是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士兵是一种闲置的劳力,与其让他们闲着,不如去开垦荒田。而兵屯最大的好处在于,士兵在前线开垦荒田得来的粮食,可以直接食用,这样就避免了千里迢迢运送粮食的劳力与费用。因此兵屯在魏,蜀,吴三个国家都有实施。
而民屯则主要盛行于曹魏,因为曹魏地处北方,在汉末的时候遭遇了许多战乱,出现了大量的没有主人的荒田,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流民。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把流民组织在荒田上,由政府供给耕牛,让他们开垦荒地,于是在曹魏就有了一种特殊的人——屯田客。屯田客用政府的耕牛开垦荒地,不必服兵役,徭役,也不计入户籍,但是政府对他们的剥削极其严重,他们得来的粮食大部分都要缴纳给政府,而这些人基本上也一辈子都在剥削中生活。
在曹操生前的时候,这项制度进行的极为成功,为曹魏提供了大量的粮草。但是在曹操死后,随着执政者的执政不善,这项制度渐渐的被破坏了。
2。士家制
士家制主要盛行于曹魏。士家制的意思是,有一些人世代当兵。他们的妻子由政府供给,他们的儿子只有一条路——就是当兵。假如你出生于士家,那么你想读书,想旅游,想当官,都是不被允许的,你只能当兵,而你的儿子,也只能当兵。因此这是一个很低贱的群体,这个制度为曹魏保持了大量的稳定兵源。
虽然从现在的眼光看,屯田制,士家制都较为残忍,但是在当时那个天天都流血,死人的时代,政府制定这样的制度其实也至少保障了人们活命的权益,我们应该理性的去看待。
3。世袭领兵制
世袭领兵制主要盛行于东吴,是为了保障东吴大姓豪强士族的利益。也就是大量的将领都有属于自己的私人部队,作战的时候率领自己的私人部队,再有政府供给其它部队。而自己死后,自己的私人部队可以传承给自己的儿子。这样就可以使东吴的大姓豪强乐于为政府效力,但是也有一个弊端,就是中央的权利被削弱。
而曹魏,也有一些私兵的现象。比如李典这样原先就拥有私人部队的,归属曹操以后仍然可以拥有私兵。但这只是较少数的现象,所以我们仅仅说曹魏有私兵现象,但是不代表有私兵制。
4。三国人口
人们常常认为三国人口很少,因为在蜀汉灭亡的时候仅有九十四万口,曹魏灭亡的时候有四百多万,东吴两百多万。因此三国的人口不到一千万。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因为那些仅仅是户籍上的人口,而事实上的人口跟户籍上的人口偏差是非常大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晋朝灭吴的时候,距灭蜀仅仅十几年,可是魏地和蜀地的人口达到了一千三百万。而魏蜀之前户籍上的人口只有五百多万,十几年人口的数量怎么可能翻一倍?只有一种解释,魏,蜀户籍上的人口与事实严重不符。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首先,在刚才介绍的屯田制,士家制中,那些屯田客与世代当兵的人,他们都是不计入户籍的。而东吴也存在一种吏役制,有一些服役的吏,他们也不纳入户籍。蜀汉由于史料太少的缘故,不知道有什么制度,但应该也有一些合法的将人口不纳入户籍的制度存在。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合法的没有进入户籍的人口,政府也无力管辖。在汉末由于大量的人口变成流民,这些流民就没有了户籍,他们有的遁入山林,与少数民族为伍,也有的依附豪强,为豪强服务。这些人口都是没有办法统计到户籍里的,所以就导致了户籍上的人口和实际人口严重不符。
因此,三国虽然户籍上的人口仅仅不到一千万。但是实际上的人口至少在一千七百万以上,甚至有可能接近三千万。
5。孝廉制与九品中正制
孝廉制盛行于两汉,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由当地有名望的人考察这个地区品德与才学优秀的人,然后向政府举荐。而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主要保障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但是却让平民永无出头之日。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主要看出身,你出身很好,而又有一定的品德和才学,那么你就可以当官。而如果你出生在农民的家庭,即便你精通天文地理,军事政治,古今历史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你也只能当一个农民,没有资格去当官。
九品中正制由陈群提出,曹丕实施。曹魏实行的时候,平民还有少数出头的例子。但是到了西晋的时候,平民们基本上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蜀汉很有可能继承了两汉的孝廉制,但是未必完全继承,至于做了什么改动,由于史料缺乏的缘故,我们也无法知道了。
6。州郡
三国的郡县组成,主要沿袭东汉。天下分为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兖州、冀州、并州、益州,交州,荆州,扬州,凉州,司隶。需要注意的是,曹魏在凉州又设置了雍州,但是蜀汉与东吴并不承认雍州的存在,将雍州的领土仍旧当作凉州。
而在东汉的基础上,三个国家各自进行了郡县的增置或减少,但是并无过大的变动。
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可以看一本叫作《续汉书郡国志汇释》的书。里面对三国时期的每一个州郡,都有详细的介绍
7。三国史书
对三国的史书,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正史是什么,正史并不代表唯一可信的史书,因为在魏晋时期,并没有正史这个概念。人们写史书的时候,都力求真实,没有谁说我这是正史,写的就是对的,我这不是正史,就可以胡编乱造的。而正史仅仅是后人的定义,但即便是定义正史的时候,也不是将它定义为唯一可信的史书。因此,认为正史以外的史不可信,或者正史一定比其它史可信,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其次,记载三国的史书,我们应当主要参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记载。《裴注三国志》、《华阳国志》应该是研究三国的第一手史料。其次,南北朝时期的《后汉书》、《水经注》也有不亚于魏晋史料的真实程度。而唐朝的史书,《通典》、《晋书》、《建康实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我们对待这类史书不符合常理的孤证,应该持怀疑态度,与魏晋南北朝的史书发生矛盾,也应该以魏晋南北朝的史书为准。
而宋以后的史书,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如果没有前史的佐证,一般情况下不予采信。
另外,《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类书中保留了很多失传的史书的记载。但是我们需要注意,这些类书是并不为他们索引的史料的可信度负责的。他们的可信度也并不统一。我们需要去看这些类书注引的史书本身,而不是看类书本身。
8。三国史如何入门?
三国是一个很有趣的朝代,但是由于太过火热,导致各种资料太多,类似《易中天品三国》一类不靠谱的书籍流毒市场,误导观众。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甄别资料,选择正确的呢?我提出一点点小的建议。
刚刚看三国史的朋友,我觉得应该从看《资治通鉴》开始。因为《三国志》实在是太过凌乱,包括我现在都没有把整本书看完,直接去看《三国志》,往往会看的头大。文言文较好一些的,可以直接看《资治通鉴》有关三国部分的原文。较差一些的,我推荐一本《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可读性非常强,翻译的也比较准确。切记,不要在市面上随便寻找翻译,很多不专业的翻译文学性太差不说,错误也极多。
看完《资治通鉴》的三国部分,就可以对三国历史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个时候就可以入手《三国志》了。文言文较好一些的,可以直接去看《裴注三国志》,看的过程中,不要按照目录的顺序看,应当先读三个国家君主的传记,将魏书一,魏书二,魏书三,魏书四和蜀书二,蜀书三和吴书一,二,三读完,然后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的传记去读。
而读文言文比较费力的小朋友,我推荐一本方北辰的《三国志今本全译注》,里面对原文有详细的注解和翻译,但是仅限陈志本文。对于裴注,实在看不懂也应该硬着头皮看一些,因为三国志不结合裴注,就会很不完整。
同样,千万不要在市面上随便买带翻译的三国志。
当三国志看完本纪和喜欢的人的传记以后(不必看完),就可以入手其它书籍了。因为这时候已有一定识别能力,所以可以多涉猎一些书籍。我在这里推荐三本书,一本马植杰的《三国史》,里面对于三国的军事和政治都有浅显的介绍,非常方便入门。看完《三国史》以后,可以去看唐长孺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里面涉及了一些政治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应该在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看。然后,可以看清人卢弼的《三国志集解》,这本书集合了清朝以前的考证,在裴注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增补。这本书一定要结合《裴注三国志》去看,而且要挑自己看过的,熟悉的传记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