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于辈分与君臣关系十分看重,但又注重排行。因此,在帝皇家皇子登上皇位,起名字有时与兄弟的名字相重,这时就需要避讳改字。前些时候,热播的《步步惊心》中四阿哥胤禛登上地位后,将其余兄弟名字的“胤”改为“允”以避讳皇帝的名讳。其实,名字避讳不止这种情形,改字的方法也不止一种,下面让我们看看有多少种避讳的方式。
一:用同义字或义近字代替。
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因此,用“端”代替“正”。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到今天。东汉光武帝名秀,避讳“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
二: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
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作《史记》,在《赵世家》中就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烨”。
三:是拆字。
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
四:是字缺笔画。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F”。
五:是删字。
有的人是双名,如果其中一字犯了讳,便把它删去变为单名。如南朝齐开国叫萧道成,一个叫萧道渊的人便把名字里的“道”去掉,改为萧渊。
六:是增加偏旁,构成新字。
比如,为了避孔子的讳,凡是“丘”作地名或姓氏,一律改为“邱”,读qi,以与孔子名讳区别。
七:是用形似字代替。
五代后周君主名郭威,一个叫郭彦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改名为郭彦成。
八:是改读。
孔子名丘,过去读书人把“丘”读成mou,实际上是用“某”的读音。
九:用意义代替字
汉朝为了避讳吕后的“雉”字,见到“雉”字有它的意思野鸡来代替他。
以上就是名字避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