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80-234),字孔明,号卧龙,荆州南阳人氏,三国时期任蜀国丞相,武乡侯。此人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极富名望,可谓家喻户晓。在当时,其战略才能,除曹操外无人能出其右。其出山之作《隆中对》,更是古今中外少见的军事佳品,为后世无数的史学家们所称颂。然而,正如陈寿所说,“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将略。”诸葛亮的少“奇”谋,以及过于谨慎等缺点,使得他在战术上一次次地失误,而这,也决定性地使《隆中对》这一出色的战略方针,变成为空虚的理想而已了。
第一个战术失误,诸葛亮高估了刘备的能力。
“将军岂有意乎?”难道诸葛亮真的认为刘备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荆州吗?当时刘备地处荆州北大门之外的新野小县,将少兵寡,自保尚不足够,岂还想得到他人之地么,况且掌握荆州兵权的蔡瑁、张允、硼越素与刘备不和,杀之惟恐不及,岂肯把荆州拱手相让?就算荆州内部对刘备没有意见,扎兵荆州正北樊城的曹操大军又怎会让荆州这块肥肉落入刘备之口?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当时的刘备是没有能力取得荆州的。
但到后来刘备却出乎意料地得到了荆州。这是因为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荆州牧刘表病死,继任者刘综投降曹操。如此一来,整个荆州地带便成了如此局势:荆州的中部,北部及襄阳,江陵,夷陵,南郡等地为曹操所占;刘备则协同刘表长子刘琦屯兵夏口和江夏;而荆州南部四郡武陵,零陵,长沙,桂阳仍为刘表旧部占领。此后,曹操败北于赤壁,周瑜率领大军趁势收复荆州失地,而刘备就乘机强硬地把荆州借了过来,接着,“挟刘琦以令诸侯”使荆南四郡顺利归降于己。收取荆州后,隆中方针的战略条件就只剩下益州了,而这时,幸运又站在了刘备一方:曹操率军攻蜀,益州牧刘璋求援于刘备。这使得刘备轻而易举地领军进入益州腹地葭萌关,厚树恩德,以收众心。而后,虽然刘璋终于认识到了刘备的危险,并发兵阻击其于涪城,可是为时已晚,因为尽管刘备在涪城败绩,但荆州的军队已经出发,对益州形成两面夹击之势。而且,这时刘备的势力已经深入整个益州,所以,益州牧刘璋的地利,人和优势也就无从发挥出来。自然的,最后刘璋投降刘备,整个益州落入刘备之手。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夺取益州的战争中,刘璋军与刘备军只有过一次正面交锋:涪城之战。而在此战中,刘备军全军溃败,副军师庞统战死。
事实上,在刘备的一生中,他得到的城没有哪一座不是骗过来的,没有战争,没有人死亡,他才会得到“仁君”的颂名,而实际上刘备根本没有军事才能,他并不适合做一个争雄天下的君主,而仅仅是一个合格的割据一方的诸侯。应该说,刘备只能够完成隆中战略方针中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到后来,刘备因为性格上的缺陷,冒然攻吴,结果病死于白帝以后,整个蜀国便连保其荆、益也不能够了。
第二个战术失误,诸葛亮忽略了荆州的重要性。
整个隆中战略方针是需要同时完成两步的,那就是“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一个战略是诸葛亮设计的,但不知为何他会使用关羽来镇守荆州?关羽其人心高气傲,无视他人,这样的性格特点注定他只能作为一位勇冠三军的大将,不能成为一个率兵千万的统帅,让此人做一州的最高长官,实是大忌。可以这样认为,与其让关羽来驻防荆州,不如派遣智勇双全的赵云更为好些。
其实,在刘备攻取益州之前,关羽镇守荆州还是相安无事的,但是刘备在得到益州,称号“汉中王”以后,刘备和诸葛亮的思想就被胜利麻痹了,他们忽略了关羽镇守的荆州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进行任何的人事改动措施。结果,关羽性格上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在东吴孙权使人来联亲时,他竟然说出“虎女岂能配犬子!”的话来。从当时局势来看,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而这也成为了孙刘关系破裂的直接导火索,也使得孙权立马发兵,趁关羽进攻曹操,后方空虚时,抢占了荆州,关羽也战死于临沮。
荆州失陷,导致刘备亲自率领蜀国大军讨伐吴国,但其战略目的却并不是夺回荆州,而是为关羽报仇,这种思想上的误歧是值得诸葛亮为其纠正的,而在刘备战败病死之后,诸葛亮也是有机会和孙吴论和,并要回荆州的,但诸葛亮也只是完成了前一步而已。某认为这是诸葛亮人生中的一个疑点,因为隆中战略方针的战术是从益州兵出子午谷,祁山以向长安;从荆州兵出南阳,鹊尾坡以向洛阳,这样,就可以同时兵进东西两京,对整个中原实行钳形攻击。为什么诸葛亮会放弃荆州,从祁山单向出兵呢?某想不通。
第三个战术失误,诸葛亮在放弃荆州后,仍然错误估计了整个蜀汉的形势。
荆州被东吴占领以后,诸葛亮就开始一味地从益州出兵了,某个人揣测诸葛亮原本的想法是这样的:首先,把后方军事基地建于沔阳,其后,发兵祁山、铁龙山,收洮阳、冀城、上邦、武都四郡,稳固后方,并攻取街亭、天水,出秦川,再取陈仓、散关,此时,就可把整个凉州地区作为基地,出陈仓山、箕谷,并且可以任进五丈原、斜谷、子午谷三路之一,即能直指长安。可惜,这一个不错的计划只能限于理论中罢了,因为诸葛亮忘记了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地利。孰不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西蜀地势险要,他国进攻蜀国,蜀国易守,但不要忘了,蜀国进攻他国,蜀国也难攻,这就是割据西蜀的弊病。诸葛亮、姜维多次伐魏,均无功而返,至多也只有诸葛亮进军到武功五丈原而已,足可证明这一点。所以,蜀国的出路并不是出祁山。
某在此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伐吴。这并不是不可能的,首先,蜀国是刘姓宗亲,大汉继统,讨伐吴国伪帝乃理所应当、众望所归之事,与讨伐魏国伪帝区别不大。其次,讨伐东吴可以乘长江之利,长江,吴蜀各占一半,且蜀国占有上游之利,能够顺流而下,直入吴国境内,相比于进攻魏国,显然要轻松得多。再次,此时吴国大权尽掌握于丞相孙峻手中,而孙峻善喜专杀、喜怒无常,吴民哀怨申天,吴兵愤愤不平,可魏国人民已经安居乐业不思新主。所以,舍吴而攻魏是难以理解的。天时地利人和俱佳,攻下吴地是不难的,这时,中国就会出现另一个南北朝时期。某认为这一个局面比大汉宗亲偏居蜀地好得多了。
综观诸葛亮的三次战术失误,第一个战术上的失误尚可放过不谈,因为最后刘备毕竟还是依靠运气取得了荆、益两州。但是,紧接着的两个战术失误就不可原谅了,因为这直接导致蜀国灭亡,并且使得《隆中对》这个兴复汉室的希望变成了与现实有着巨大差距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