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门,我们知道的很多,比如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天一门等等,可有一座门,相信各位都知道它的名字,却不一定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哪座门呢?
就是它,端门。
去过故宫的朋友就知道,走进了天安门,马上就会来到一个大广场,再往前走,你就会看到一座非常大的大门,是午门吗?nono,这座门叫“端门”。
为什么叫“端门”呢?难道是提醒皇帝和文武百官做人做事都要“端着点”?
其实,咱们的故宫不论哪个建筑,都是严格遵循礼法来建的,皇帝可不会乱建乱搭,就算他想,他底下一大帮道学、礼学先生也是不让的。具体来说,这座“端门”的建筑主要是为了符合《周礼》中对天子之家的规定—“三朝五门”。意思就是说,作为天子,你是管理国家的,首先你要搞三种朝会: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
而“五门”,就是说你的家必须有五座特别重要的门,一座一座的,层层递进,这样才会有神秘感嘛,人家才会觉得你真是天子了,家都造的和普通老百姓家不一样。
(《周礼》中的五门)
这“五门”,最早时候,规定是叫:“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五座门“,是一种规矩,是皇家的象征。不过后世只有隋、唐、明、清的皇城用了这种规制。比如明清两朝时这”五门“就分别是:大清门(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像凤凰的午门)
还记得前面几期小编给大家讲过午门就像一只展翅的凤凰,故而有一外号叫“雁翅门”,其实午门就是上面提到的午门中的“雉门”。
而在“雉门”之前就一个“库门”,这个库门就是现在的“端门”。
有小伙伴肯定听了会问,这仓库和“端门”也没啥关系啊?
关系可大喽,“端门”在明清两朝的作用有三个,你来看看就会发现二者的关系:
第一个:就是做仓库用,放啥呢?肯定不能放锅碗瓢盆,它放的是皇帝出宫时用的那些卤簿仪仗,你想想,每次皇帝出宫动静得多大啊,敲锣打鼓的,抬轿子的,打伞的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放在端门的城楼里,等皇帝出宫时,再取出来直接用,多省事。
第二个:这个城楼只能皇帝上去,其他人不可以。这里是皇帝走出宫门的第一步,每当皇帝要出宫时,他出午门必须先登临到端门上,俯瞰他的大好河山,万千子民,做一番感叹,“啊!啊!国家太美好了!”,然后才能出宫,所以这可以看做是皇帝出宫的“开端”。
这第三个作用:它是一面“镜子”,为啥呢?因为每个要进宫面见皇帝的人,都要经过端门,这座门提醒着要进宫的文武百官,先赶紧整理下仪容,裤子有没有提好,衣服扣子有没有扣好,官帽有没有戴好等等,咱们是礼仪之邦,古时候对于礼仪很看重,特别是见帝王时,更是如此,所以这扇门就是提醒大臣们“端正仪容”之义。
好了,这三个作用里第一个作用就和仓库有关系,因此它也符合《周礼》中”三朝五门“的规制。
皇宫的”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看到它你就能够理解千年前古人们的建筑智慧以及对礼仪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