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曹丕和曹植的夺嫡之争,曹植为何会失败?曹植的不幸,到底是谁造成的?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作为曹操的两位出色的儿子,曹丕和曹植虽然是亲兄弟,但在夺嫡这场战争中还是不可不免地要大撕一场。最后曹丕夺得王位。那么,曹植的不幸,到底是谁造成的?

同胞兄弟的曹丕与曹植,为了争得父亲的欢心,勾心斗角,由来已久,儿童时代的手足之情已经蜕尽。在他们的周围,各有一批人为其效力,出谋划策,集中到一点是赢得继承权。杨修、丁仪是曹植的拥护者。丁仪投向曹植,乃出于对曹丕的怨恨。曹操听说丁仪才干非凡,准备把爱女嫁他。征询曹丕意见时,曹丕说:“丁仪有只眼晴瞎了,妹妹嫁他不会有幸福的。”于是作罢。

后来,曹操召见丁仪,交谈之后,十分钦佩,相见恨晚,说:“像这样的人才,就是两只眼晴都瞎了,也应该把女儿嫁他。”可惜,这时曹操的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都送进汉献帝宫中了。丁仪知道了前后情况,恨曹丕从中作梗,好事未谐,自然倒向曹植一边。  

杨修在曹操身边办事,对曹操的言行举动、思想感情最了解,深知曹植受到尝识。曹植也知道杨修的地位和作用,并钦慕他的才智。因此,双方主动靠拢,建立起不同寻常的友谊。曹植给杨修的信中说:“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说明了相互之间的亲密关系。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进爵为魏王,曹丕与曹植争立太子,进入了决定性阶段。

此时发生了一件事,对曹植很不利。一次,曹操在铜雀台上,看到园林中游逛的曹植妻子崔绣花的绸衣,立即下令赐死。曹操这人非常节俭,不好华丽之物。他规定家属不准穿绣衣。他南下江陵,得了一批各种花色的丝鞋,带给家人,但明确规定,穿完为止,不准仿作。崔氏违背诫令,曹植有治家不严之责。  

虽然如此,倾心于曹植的丁仪兄弟俩,仍旧向曹操进言,主张立曹植为太子。两人很有才学,深为曹操尝识。弟弟丁异向曹操进言:“曹植聪明通达,学富五车,才华卓异,文章绝伦。普天之下的贤人君子不问少长,都愿意为他效死。这是上天的赐与,要大魏事事绵延,永无穷尽。”福泽绵延、大魏无穷这层意思,说到了曹操的心上。

他早就表示效法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天意在曹家,取东汉而代之,是下一代的事了。那么,选择一个能担当如此重任的继承者至关重要。因此,他对丁异说:“曹植确实是我喜欢的。果真像你所说,我就把他立为太子,你看如何?”丁异回答:“这是国家兴衰、天下存亡的大事,不是我辈愚劣琐贱者所敢议论。

古人说得好,知子莫若父,贤君能够了解臣下,慈父能够了解儿子,是由于相知非一事一物,相处非一朝一夕。你英明圣哲,洞察一切。今天提出这样的措置,可谓上应天命,下合人心,片刻而得,永垂万世,可喜可贺。”曹操听了非常高兴。  

从此,曹操对曹植经常流露出一种特别的感情。曹丕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急欲与朝歌长吴质商量对策,但无缘无故,吴质无法进邺宫。急中生智,吴质躲进大竹篓子,放在车上,装作拖运垃圾,进入宫中。这事被杨修知道了,马上向曹操报告,曹操很恼怒,曹丕很快得知此事,十分惶恐,与吴质密商对策。吴质说:“不怕不怕,明天再来一次,把绸子放进竹篓就行了。”

第二天,车子进入宫中,杨修报告曹操,立即派人查看。篓子里只有绸缎,没有吴质。这下适得其反,曹操对杨修有怀疑,而曹植结交杨修,诬告曹丕,也是心术不正。  到底立谁为太子?曹操狐疑不决。他已经六十三岁了,再不立嗣,也许会措手不及。曹丕与曹植,各有党羽,出谋划策,你争我夺。如果名份确定,斗争自然停止,局面改观,官员齐心。找谁来商量此事?只有贾诩,老成持重,不偏不倚。于是召来贾诩,屏退左右,两人密商。  

贾诩城府甚深,表面上在兄弟争立太子过程中持中立态度,实际倾向曹丕。现在,曹操当面发问,如果一味为曹丕说好话,结果必得其反,因此,当曹操问他立谁做太子时,他默然不答。曹操急了:“跟你说话,怎么一言不发?”贾诩这才开口,“我正在思考。”曹操又问:“你想什么呢?”贾诩说:“我想当初袁绍、刘表父子。”曹操一听哈哈大笑。

原来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袁绍偏爱小儿子袁尚。袁绍死,未立嗣子。逢纪、审配与袁谭不谋,伪造遗命,立袁尚为主。发展到后来,兄弟分裂,袁谭、袁尚兵戎相见,互相攻杀,终于被曹操消灭。刘表有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刘表先是偏爱刘琦,后来又不喜欢他了。刘表死,立刘琮为嗣主,刘琦十分不满。

曹操南征,刘琮投降,刘琦追随刘备,兄弟俩分道扬镳。袁绍父子、刘表父子之事,曹操洞若观火。贾诩含而不露,意思却十分明白,一是及早立嗣,避免是非;二是立长子、立嫡子,自然选择,避免争夺。曹操哈哈一笑,主意已定。  

正在此时,又传来了曹植私开司马门的消息。邺宫宫门称司马门,是正式的宫门,只有曹操车驾起程才打开。曹植因为妻子穿锦绣之衣违制,被曹操赐死后,心情非常郁闷,常在宫中饮酒自谴。一次喝得醉熏之际,乘马行至邺宫西门,喝令开门。守门司马不敢不开。但打开之后,立即向曹操报告。这时,曹植已经从司马门跑到邺城的金明门了。

凉风一吹,清醒大半,赶紧回宫,正好曹操找他。一顿训斥,曹植忧郁地回自已的宫中了。第二天,曹操正式宣告,立曹丕为太子。曹植加封五千户,成万户侯。兄弟之间的争立,至此结束。

千百年来,后世人皆叹息曹植之不幸,唾弃曹丕之残酷。曹植的不幸,到底是谁造成的?

第一,恃才放旷,争赏邀宠。

曹操一生有25个儿子,但多夭亡或死于战乱,真正被曹操寄予传位厚望的大概有三四位,曹丕和曹植堪称其中最出类拔萃的。曹丕文武兼备,政治上很成熟,加上在曹操众多儿子中年龄较长,符合封建时代立嫡以长的传统,自然成为曹操眼中太子的上上人选。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官至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并担当着留守邺城的重任。

后来,曹操颁布《立太子令》:“告子文(曹彰),汝等悉为侯,而子桓(曹丕)独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遗憾的是,作为储嗣有力竞争者的曹植始终没有洞悉曹操的用意,不但没有韬光养晦,反而恃才放旷,锋芒毕露,处处施展自己的才华求宠争位,以至于出现了曹操欲废曹丕而立曹植为嗣的局面。

第二,网罗羽翼,结党营私。

曹植为了增强自己与曹丕对抗的力量,不断扩大政治势力,广纳党羽最著名的有丁仪、丁廙、杨修、贾逵、邯郸淳、荀恽等人。他惯用的三种结交党羽的手法

一、多结交与曹丕有矛盾的人。丁仪与曹操的长女清河公主曾有婚约,但曹丕却以丁仪有眼病为由,向曹操提出把清河公主嫁给夏侯懋,结果丁仪不能娶公主为妻,自然嫉恨于曹丕,带着怨恨与报复的心理与弟弟丁廙一同加入了曹植的阵营。

二、以真才实学和狂放的性格赢得了一些人的拥护。史书记载,著名文人邯郸淳从荆州来投奔曹操时,曹操让他去见曹植。曹植非常高兴,沐浴之后,披发袒胸地舞了几个回台,又背诵小说千言不止,接着整顿衣冠,与邯郸淳纵横古今,侃侃而谈,谈罢宴饮,席上又是一番风流。邯郸淳被曹植的才华深深折服,惊呼“天人”,自此死心塌地任曹植驱驰。

三以文会友。曹植为争取到杨修的支持,主动公开向杨修示好,被同为才子的杨修视为知音,并鼎力相助。曹植身边的贾逵、王凌等人,也是用类似的手法争取过来的。曹植身边的这些党羽客观上起到了扩大曹植影响,增重曹植分量的作用。

第三,言不由衷,阳奉阴违。

“欣公子之高义兮,德芬芳其若兰。”“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俨然一副尊重兄长、温文尔雅的文士形象。但详观史实,我们可以发现,曹植暗地里做过不少诋毁和损害曹丕的事。据《三国志》记载,丁虞曾对曹操建言,曹植博学有才,天下的仁人志士都愿为他效命,立他为太子是魏国社稷的福祚。此举无疑是对曹丕的一次贬低与谗间。

曹植党羽中的其他人也均有类似的言行,而作为主子的曹植,不仅坐视不理,任由他们搬弄是非,而且还不时用“我岂狎异人,朋友与我俱”之类的话鼓励下属们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在曹植与其党羽的频繁活动下,立储的天平曾一度向曹植倾斜。若不是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失宠,这场立储之争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曹植处心积虑地争夺本属于曹丕的太子之位,使一母同胞的手足之情荡然无存,可以说,从夺嫡失败之日起,曹植就开始了其悲剧生涯。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