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不太平
熟悉唐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妇女参与朝政的现象极不正常,和其他朝代比起来,不论是参政人数还是影响力度,都远远超出。上至后妃公主,下至女官女妓,在政坛上都有极其活跃的表现。最出名的有高祖之女平阳公主亲自领军为大唐开国立下汗马之劳,高宗皇后武则天冒天下之大不韪成功登基成为我国历史严格意义上的唯一女皇。再有上官婉儿以区区昭仪之身在官场几度沉浮,被称为万里桥边女校书的薛涛则被西川节度使奉为入幕之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唐朝女性在政治上的分量实在不轻。
自魏晋以来,五华乱华,民族大融合,大大削弱了以“三从四德”为核心的束缚我国古代妇女的传统礼法。再者自太宗以来,大唐文化远播四方,周边各族仰慕我大唐声威,闻风向化。大唐王朝则以容纳百川之气魄,吸收各民族文化的精华。
何况李唐皇族先世原本就属于胡化很深的六镇鲜卑集团,大唐皇族则更是胡汉混杂血统。唐高祖李渊之母出自拓跋鲜卑之独孤氏,唐太宗的生母窦氏和妻子长孙皇后也都有鲜卑血统。所以再文化上沿袭了北方胡人传统。大唐一统,这些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自然而然的也流布中原了。所以宋朝的大理学家朱熹会批评唐朝闺门不肃,不以失礼之事为异。
再加上唐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比较频繁,气魄恢弘的大唐王朝对先世所谓蛮夷之邦的风俗习惯并不排斥,兼收并蓄。唐诗里就经常出现胡姬抛头露面当垆卖酒调笑追欢之事。比如“胡姬若拟邀他宿,挂却金鞭系紫骝。”则是很直白的写出了胡姬留客夜宿之事。
这些文化习俗对唐朝社会的影响不可谓不强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也有力冲击了汉族士人的礼法观念。宫廷之中,后妃宫女不避外臣,甚至可以勾肩搭背,情近呷亵,比如,中宗韦皇后就曾和武三思同坐一床玩双陆游戏,安禄山也曾在后宫与杨贵妃对食嬉笑,通宵达旦。
那么,今天就来说说武则天的爱女,太平公主是如何干预朝政的。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女儿。在=武则天和高宗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但是为了陷害王皇后,大女儿在刚出生不久,就被武则天自己掐死。想是为了弥补自己对大女儿的愧疚,再加上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武则天认为太平公主和自己很像,因此武则天对太平公主备极疼爱。
高宗年间,亲王的实封户为八百,最多的也不会超过一千,公主出嫁一般给三百户作为“汤沐邑”。然而太平公主出嫁的时候,“汤沐邑”高达一千二百户,远超侪类。可见高宗和武则天对公主的疼爱了。
高宗仪凤(676——679)年间,吐蕃请以太平公主和亲,被武则天拒绝了。几年后,公主下嫁给薛绍。但是薛绍后来在武则天垂拱(685——688)年间的时候被诬告为和诸王意图谋反而被处死。武则天疼爱太平,又把太平公主嫁给了自己的侄子武攸暨。
太平公主在整个唐朝公主群里,极为出名,一是因为她是武则天之女,其次则是因为她的政治野心,让她曾经烜赫一时。早在武则天在位时期,仗着母后的宠爱,就常和武则天一起参谋政事,这也让她的地位和权势不断上升。
武则天知道,自己一旦龙御归天。太子李显相王李旦等李唐势力一定和自己的侄子们诸武之间爆发冲突。而太平公主作为李显李旦的妹妹,又作为武家的儿媳。她的身份地位很适合担任两派之间的调解人。史书记载“太后春秋高, 虑身后诸武与太子不相容。 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为誓文, 高天地于明堂, 铭之铁券, 藏于史馆”,也正因为此,让太平公主在武则天死后,成为朝廷局势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也是她日后干政的基础。
太平公主,名为太平,其实并不太平。她一生的政治活动,主要与唐代前期三次比较大的宫廷政变相联系。分别是谋诛二张,复位中宗。还有联合玄宗诛杀韦后,第三次则是自己被玄宗灭掉了。
第一次政变:神龙政变诛杀二张。
这里的二张是指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两人都是高宗时期的宰相张行成的族孙,因为长得帅气,被性欲极其旺盛的女皇武则天招入宫中充当面首,也就是男宠。两人本是出自山东名门,政治能力不弱,仗着有武则天的宠爱,横行宫中,干涉朝政,严重危及李唐政治集团的利益。
因为二人能在床笫之间带给久旷之身的武则天无上快感,因此在朝廷横行霸道。就连女皇的嫡亲孙女永惠公主和太子长子李重润,仅仅因为议论了他们几句,就被处死。 中宗为皇太子, 太子男重润及女弟永泰郡主窃言二张专权, 易之诉于则天, 付太子自鞠问处置,太子并自缢杀之。在此事中,武承嗣的长子武延基,也就是永泰郡主的丈夫,也被一起处死。由此可见,此时二张受宠爱之程度以及超过了武则天的儿孙和娘家人。
在此种政治形式下,太平公主与丈夫武攸暨,宰相张柬之等人于神龙元年正月,在东都洛阳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进而逼迫女皇逊位,中宗李显复位,复国号为唐。太平公主本人也因为参与之功,增号为镇国太平公主。
因为此事,也让她在中宗朝廷里地位进一步提高。
第二次政变:唐隆政变联合玄宗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
中宗李显复位之后,“志昏近习, 心无远图”,治国无方,败家有术。政治上十分昏聩,朝政大权多由皇后——韦后所操控。因此史称韦后乱政。韦皇后因为早期李显被废的时候,与李显不离不弃。此次李显成功上位,为了报答,对韦后十分纵容,这也让韦皇后愈发放肆。不仅与武三思淫乱后宫,而且和女儿安乐公主以及昭容上官婉儿一起,卖官鬻爵,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斜封官即出于此时。这使得当时“政出多门,滥官充溢”,可想而知,当时朝政是如何混乱不堪了。
后来,韦皇后因为自己淫乱后宫,终究怕中宗怪罪,女儿安乐公主又想让母亲韦后学武则天临朝称制,好让自己当皇太女。于是,两人谋划,在食物中下毒,害死了中宗李显。
之后为了掩人耳目,册立幼稚无知的李重茂继位,是为唐殇帝。由韦后临朝摄政,掌控实权。韦后还想再进一步,废掉殇帝,效仿武则天自立为皇。然而正在此紧要关头,安国相王李旦之子临淄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密谋,在景云元年(710)六月发动兵变,杀死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一干人等。把韦氏集团一网打尽,事后又逼迫殇帝让位给睿宗李旦。
不得不说,这两次政变,太平公主都是有功的。特别是第二次,如果不是当机立断除掉韦氏乱政集团,大唐说不得又要迎来一个女皇,又得改朝换代,所以说,不管太平公主的最终目的如何,单就这两件事儿而言,她还是做了些好事儿的。
因此睿宗登基后,对这位胞妹很是尊重,把她和太子李隆基视为左辅右弼,让她干预朝政。史载“主权由此震天下”,又说“其时宰相七人,四出其门”。每次宰相奏事之时,由于睿宗自己生性恬淡无心政事,总是先问宰相们有没有同太平公主商量过,之后才问是否与太子商议,最后才发表自己意见。有段话很能表明睿宗对太平公主的信任,“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太平公主达到了她这一生政治权利的巅峰。
然而,前面说过,太平公主干政之心极其强烈,绝非安分之徒。在武则天时代她就是被认为“以为类己,每预谋议”的人物。如今掌握朝政大权,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结党营私,意图篡权的想法。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与太子李隆基发生矛盾。
第三次政变:李隆基先天政变除掉太平集团
李隆基虽然被立为太子,并且得到父亲睿宗皇帝李旦“六品以下除授及徒罪以下,并取处分”的权利,但在处理政事之时,却经常受到太平公主的掣肘。久而久之,两人之间自然势同水火,明争暗斗,好不热闹。
本来李隆基就因为年纪轻轻而敢发动政变除掉韦氏集团,英武奋发为太平公主所忌,所以公主“欲更择闇弱者立之以久其权”,还到处散发“太子非长不当立”的流言,让李隆基很是被动。
不仅如此,她还在太子东宫广布耳目,“ 时太平用事, 尤忌东宫, 宫中左右持两端, 而潜附太平者, 必阴伺察, 事虽纤芥, 皆闻于上。”可见其时公主权势之盛。这也让李隆基感受到了这个姑姑带给她的强大威胁,两人之间爆发了一系列明争暗斗。
幸好,睿宗虽然无心政事,毕竟不算昏庸透顶。武韦乱政殷鉴不远,再加上妹妹总是不如儿子来得亲,因此在二人之争中最终还是偏向李隆基的。
先天元年(712),睿宗逊位于李隆基,改元先天,李隆基也就是日后的玄宗皇帝。太平公主感到大势已去,迫不得已加紧谋划,准备阴谋夺取政变。
先天二年(713)六月,两人斗争到达最关键的时刻。太平公主认为发动政变的时机已经成熟,与心腹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等人密谋废掉玄宗,又与宫人密谋在玄宗常吃的食物里下毒,然而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然而玄宗毕竟非常人可比,他没有束手待毙,而是积极准备消灭太平公主等人。身边心腹大臣也都在劝玄宗赶紧动手以除后患,中书侍郎王琚请玄宗早为之计,尚书左丞张说则派人献给唐玄宗一把佩刀请他快刀斩乱麻,荆州长史崔日用也劝玄宗赶紧行动免得夜长梦多。
时间很快到了七月,魏知古报告玄宗说太平公主等人准备在七月四日发动叛乱,让常元楷李慈率领羽林军杀入武德殿直接杀掉玄宗。窦怀贞萧至忠等人则在南衙起兵响应,准备以武力政变颠覆皇位。
于是玄宗皇帝终于决定先下手为强,在七月三日的时候,派遣心腹武臣龙武将军王毛仲率兵三百人突袭杀掉常元楷李慈,一举消灭太平公主的武力集团,之后则杀萧至忠岑羲于朝堂之上。
太平本人当时则因为住在宫外,听闻巨变之后,逃入深山,三天过后才出来,然后被赐死于家。
而就在这次事变之后,已经是太上皇的唐睿宗下诏说“朕将高居无为,自今后军国政事,并取皇帝处分”,这也是说,到此为止,玄宗皇帝才算真正掌握了全部权利。
根据太平公主一生的政治活动,个人认为太平公主有才无德,受武则天韦皇后,安乐公主及上官昭仪等人影响,参政之心极其强烈,其实这也是自武则天成功由女子当上皇帝之后的政治风尚,不足为奇。
本来女子从政,也不是什么无法接受的事儿。不过太平公主的表现确实是糟糕透顶。根据史书记载“(太平)公主由是滋骄,田园遍于近甸膏腴,而市易造作器物,吴、蜀、岭南供送,相属于路。绮疏宝帐,音乐舆乘,同于宫掖。侍儿披罗绮,常数百人,苍头监妪,必盈千数。外州供狗马玩好滋味,不可纪极。有胡僧惠范,家富于财宝,善事权贵,公主与之私,奏为圣善寺主,加三品,封公,殖货流于江剑。”由此可见奢侈腐化,滥用民力,伤风败俗,任用私人等种种政治家的不良品德都集中在她身上了。还有记载,太平公主死后,朝廷抄没家产,“财货山积,珍奇宝物,侔于御府,马牧羊牧田园质库,数年征敛不尽。惠范家产亦数十万贯。”可作为她搜刮无度的又一佐证。
她虽然在前两次政变中对大唐有功,但不妨碍她本质上还是一个具有野心的阴谋家,为人奸诈,好用诡计,穷奢极欲,结党营私,滥用民力,用人依私,最后也终于因为这些不良品行而导致玩火自焚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