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是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原为刘璋部下,刘备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曹操大将夏侯渊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
法正出身名门,年少有学识。一开始与好友一起依附刘璋。本想有所成就的法正却遇上了个不会用人的君主,刘璋没有看出他的才华,过了很久才让他当上一个小官。后来他还被人诽谤,就更加郁闷了。他认为刘璋不是个能成大业的人,就寻思着离开。有一次,法正在机缘巧合之下出使刘备,刘备见到法正之后,马上看出了他的才华,表明了自己的招揽之意。
而法正则认为刘备就是他要找的那个人,有胆识有才略,所以他决定奉刘备为主。他暂时蛰伏在刘璋身边,等待时机。终于,有一次刘备入蜀地帮助刘璋讨伐张鲁,刘璋迎接他,就派了法正作为使者前往迎接。此时法正认为机会来了,就背叛刘璋,希望刘备讨伐刘璋,以夺得荆州益州两地,他指明这两地是成就大业的根本。此说法与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给刘备描画的蓝图一致,从这里我们都看出了法正是个人才,更别说慧眼识人的刘备了,从此刘备就更加重视法正。
法正在蜀国的作用确实不可替代。在法正的帮助下,刘备完成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帮助刘备收拢人心,在益州站稳脚跟。法正力劝刘备娶了刘璋的旧将吴壹的妹妹,成功的收拢人心,稳定局面。
第二件大事:帮助制定律法,使蜀国迅速的走上正轨,改变以前法纪松弛,不得人心的局面。第三件大事:帮助刘备夺取汉中,用计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使刘备的蜀国势力达到历史的巅峰。
法正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刘备将法正视为最重要,最倚重的谋臣。可是就在刘备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法正却英年早逝了,刘备因此而痛哭。后来关羽失荆州,刘备执意伐吴,诸葛亮无可奈何仰天长叹:如果法正在一定能阻止主公伐吴。
可见,对于法正在蜀国的地位,不但刘备承认连诸葛亮也是承认的。那么,如果法正没有英年早逝,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之后,会让谁做丞相呢?是法正还是诸葛亮,会不会让法正取代诸葛亮做丞相呢?
我们先将法正和诸葛亮来做一个对比:
第一,论亲疏,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隆中对为刘备的事业做出了总体规划,属于蜀国的总体规划者,刘备得诸葛亮“如鱼得水”,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不可撼动。而法正属于后来投诚,虽在刘备的心中地位也很重,但是论先来后到,诸葛亮胜过法正。
第二,论智谋,诸葛亮和法正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可能诸葛亮还胜过法正,但是这个没有对比的依据,二人堪称平分秋色。
第三,论内政,这一点诸葛亮胜过法正,刘备入驻益州之后,诸葛亮采用严峻刑法,遭到法正的强烈反对,法正认为应该宽刑法,用怀柔政策。诸葛亮做出解释认为益州法纪废弛已久,必须树立威信,用严峻的刑法,方可聚拢人心,收到奇效,最后证明诸葛亮的策略是很正确的。
第四,论军事,对比带兵打仗的能力,毫无疑问这一点诸葛亮是远远胜过法正的。诸葛亮能进“武庙十哲”,足以说明他的军事能力得到历史的认可。
综合以上的四点,结论就是:诸葛亮的综合能力远胜于法正,作为很会识人的刘备是不会让法正做丞相的,即使法正没有早死,刘备依然会让诸葛亮做丞相,总领蜀国。
其实,对于法正和诸葛亮的地位,到底谁做丞相,刘备早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刘备曾这样说道: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一个是自己的大腿,一个是身边的谋主,谁更亲呢?一目了然,显然是诸葛亮了。
法正虽有谋划天下之才,但却没有海纳百川的肚量。他睚眦必报,在得势之后,有谁之前得罪过他的一定报复回去,这导致他杀害了不少人。有人希望诸葛亮告发他,不可让他为所欲为。但是诸葛亮考虑到刘备对他的宠信和他的才能,认为不用告发,这样会影响他制约他才能的发挥。
一次,刘备与夏侯渊和张郃对峙,一人在南面一人在东面。法正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先对张郃的部队进行轮番猛攻,导致张郃压力倍增,只好向夏侯渊求援。夏侯渊就分了一半精兵给他。刘备又偷偷的放火烧曹营,夏侯渊又派了数百战士去救火。此时刘备,趁机转头猛攻夏侯渊,夏侯渊兵力早已分出去大半,没有一战之力,在刘备的偷袭下,兵败身亡。从此,刘备取得了汉中战场的主动权,曹操听闻了这件事,大惊。有人告诉他是法正的计谋。曹操不由感慨,我就知道不是刘备,他没有这样的才华,一定是有人教他的。
后来,法正去世了,年仅四十五岁。刘备十分的悲伤,连续哭了几天,追封他为侯。众所周知,历史上的诸葛亮的才略主要体现在统筹全局,坐镇后方,而法正则是随军出征,在前线为刘备出谋划策。二人都为刘备的心腹,他们性格不同但是却都能为蜀国尽自己的力量,以大局为重,相互配合,也惺惺相惜。刘备因为关羽的死而愤恨不已,不听劝告而举兵征讨东吴,后大败而归。诸葛亮感叹,若法正还在,他应该能说服刘备不进行东征,若不能说服,那他随军出征也不至于大败而归啊。可见法正之于蜀可以说等同于诸葛亮之于蜀国,若他没有那么早去世,蜀国乃至三国的历史或许会不大一样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