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公元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公元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不仅善于写文章敢于对那些半死不活的文风提出抗议,而且还是一个直言敢谏的贤臣。因此,韩愈就做了一件得罪朝廷的事儿。
唐宪宗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到了晚年开始过上了迷信佛法的生活。有一次无意中被他打听到在凤翔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叫护国真身塔的宝塔。在塔里常年供奉着一根神奇的骨头,据世人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当初留下来的一节指骨,这座宝塔每隔三十年才开放一次,专门供人顶礼膜拜。这样做的原因,是希望能够为老百姓求得人人平安,风调雨顺。
唐宪宗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居然真的相信宝塔灵验,下令特地派了由三十名高僧组成的队伍,到法门寺把那节据说是佛祖指骨的佛骨用奢侈方式迎接到长安。他首先把那节佛骨放在自己的皇宫里供奉,后再送到寺庙里,让文武百官和百姓瞻仰。下面的一班文武大臣,一看到自己的主子这样认真,不论这个佛骨灵不灵验,为了拍皇上马屁也得凑个热闹。于是,成百上千的人想方设法想要弄到瞻仰佛骨的机会。家里有钱的,捐了大把香火钱,家里没钱的,就用香火在自己的头顶或者手臂上烫几个香疤,一来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二来嘛,这也算是在表达对皇帝的支持。
可是这个脾气耿直的韩愈就是不信这一套。他从来不相信神佛,更不要说千方百计去迎合皇帝而瞻仰佛骨了。他对宪宗这样大肆铺张来迎接佛骨的行为,非常不满意,于是,倔脾气的他就给唐宪宗上了一道直谏的奏章,奉劝唐宪宗不要过分沉迷于这种迷信神佛的事。并且说佛法的传说,不是中国的老祖宗传下来的,只是在汉明帝的时候,才从西域传到了中国。他又说,在历史上只要是痴迷于信佛的王朝,存在的时间都不长,可见佛是不会保佑任何人的,只是在骗人。唐宪宗收到韩愈的这个奏章火冒三丈,立刻把自己最信任的宰相裴度叫了来,说韩愈诽谤朝廷、对上不尊,一定要把他杀死才可以解气。
裴度赶紧替韩愈请求饶他一命,唐宪宗的气稍微平和一点后,说:“这个该死的韩愈说我信佛太过分了,我还可以原谅他;但是他竟然敢说所有信佛的皇帝,寿命都不会长,这不是在咒我早死吗?就凭他对我的不敬,我就必须砍他的头。”可能韩愈平时积攒了一些好人缘,在这个关键时刻,有很多人替韩愈去向宪宗求情,看在这么多人的面子上,唐宪宗没有杀韩愈,但是却把他降职到遥远的潮州去当刺史,其实就是不想再看到韩愈。
从长安到潮州,路途遥远,韩愈孤零零地一个人,被贬到那么边远的地方去当刺史,一路上的辛酸真是难以言喻。等到韩愈好不容易到了潮州的时候,想到自己的不被皇帝待见的遭遇,又考虑到当地百姓的艰难生活。于是,他就把潮州官府里的官员找来问话,询问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中有什么疾苦。有官员说:“这儿的粮食产量低,因此老百姓的日子经常是食不果腹;还有在城东恶溪里有一条凶恶的鳄鱼,时不时上岸来伤害百姓的牲畜,百姓的日子被它害得更加苦了。”韩愈收起悲痛,振作精神说:“既然是这样的大恶物,那我们就得设法把它除掉,不能让它再危害百姓。”
虽然韩愈说的信誓旦旦,可韩愈毕竟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一拿不动刀,二箭法又不精准,用什么去除掉鳄鱼呢?后来他想了一个文人的方法,他发挥自己的长处动笔写了一篇《祭鳄鱼文》,并且专门派人到江边去向鳄鱼诵读这篇祭文,又叫人分别杀了一头羊和一口猪,并把它们丢到江里去喂那条鳄鱼。那篇祭文的内容是,他要求鳄鱼必须在七天之内回归到大海里去,否则就派人用强弓毒箭,把鳄鱼的后代全部射杀。韩愈是个不信神佛的人,又怎么会相信鳄鱼能通灵呢?这当然只是他想出来的安定人心的一种障眼法罢了。
然而,天下的事就是这么凑巧,据说从那以后,那只大池里的鳄鱼就真的消失了。当地的百姓都信以为真是朝廷派来的大官给鳄鱼下的驱逐令生效了,于是,都开始安心生产了,百姓的生活就好过多了。
韩愈是大唐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文学家。他认为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社会风气就日渐颓废,就连文风也受到影响而日渐颓靡了。许多文人在写文章的时候,都是追求一种固定的模式,比如堆砌词藻或是讲求对偶,都缺少对自己真情实感的表达。作为一名文人,他不能容忍文风的继续衰败,于是下定决心对这种没有生气的文风进行改革,写了不少推动改善文风的散文,在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他的写作实践和主张实际上是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一些写作传统,所以被后人称为“古文运动”。
后来,人们习惯将他和柳宗元同时称为“古文运动”的倡导人。为何韩愈和柳宗元要发起古文运动呢?主要就是反对骈文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何反对骈文呢? 什么是骈文呢?
“骈”的字形是左边一个马,右边一个并,是两马并驾的意思,引申为对偶的意思,所以骈文就是专门讲究对仗的文章,整篇文章用对偶句写成,发展到后来它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四六文。一句话不是四个字,就是六个字,呆板之极。而且,平常写文章用骈文,给皇上上奏章用骈文,写文学批评用骈文,写墓志铭用骈文,给朋友写信用骈文。
骈文的特点是:是以对偶的句子为主写成的文章。它讲究用典、讲究文字的声律,讲究辞藻华丽,要求很多。这种文体发源于汉代末年,盛行于南北朝。骈文本身不算是什么不好的东西,只是由于后来过于追求形式,骈文变得少有深刻的内涵。这就好像一个人天天化妆,脸上的粉有二斤重,香水喷3斤,大金链子小金表,把自己打扮得跟化妆品专柜一样,让人看后不是先看的这个人,而是先看到的他的化妆品。文雅点说是:形式掩盖了内容。骈文发展到后来就是这病:形式大于内容。
隋朝时,有个人叫李谔,他给皇上上书,说骈文“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意思是骈文的内容皆是风云、月露这些虚无变幻、没有实际价值的东西。这句话给骈文下了个十分准确的评定,不仅如此,他还说骈文导致了齐、梁两朝“文笔日繁,其政日乱”,将朝代灭亡的责任推给骈文。隋朝皇帝一听,这还了得,我大隋要万岁万岁万万岁的,不能因为写骈文给玩儿完了啊!于是下令天下不准写骈文。但没有用,为何啊?骈文太根深蒂固了。有意思的是,李谔的上书也是骈文。以骈文骂骈文,如同站在雾霾当中,边吸着雾霾边说:“雾霾真是他妈的可恶啊!”但能怎么样呢?雾霾还是雾霾啊!
也不知道是不是骈文的问题,隋朝不到40年就灭亡了。然后就是唐代了。唐代建国不久,就有人反对骈文,提倡写古文,但他们写出的文章不怎么样,没有成气候。一直到了唐代中期,韩愈的出现,像一声霹雳,震撼了中国文学史的天空。他才大气雄,而且好出风头,以孔孟之道的传人自称,于是开始发起古文运动,来对骈文进行革命。
所谓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其实就是古代的散文了。这种文体写文章时字句不受形式的约束,怎么舒服地表达中心怎么写,不用每句四个字六个字还得讲解对偶什么的。
古文运动的核心主张:文以明道。什么叫文以明道呢?文章将道讲明白就是了,不要有形式上的束缚。就是说文章是传道的手段,要有补于时,对时代有所帮助。内容第一,形式次要,突显出文章的社会意义。在韩愈看来,道就是儒家之道。柳宗元进一步扩大道的内涵,道不仅是儒家之道,还有社会之道。
为了实现这个核心主张,韩愈和柳宗元写了很多文章,当然是古文形式了,来展示古文的优秀,而且这两位做到了这一点。而且韩愈还收了许多学生,让他们加入古文运动的大军,还有其他的一些文人,也纷纷加入到古文运动的大军中,热热闹闹,跟梁山聚义一样。
只可惜啊,除了韩愈和柳宗元写的文章好之外,其他人写的就不怎么样了。所以,韩柳去世之后,古文运动就衰落了,到了晚唐,骈文又复兴了。李商隐、温庭筠他们开始了骈文创作。杜牧的《阿旁宫赋》就是晚唐骈文的代表。
所以,韩柳一生的遗憾,就是没有完成复兴古文的大业。但他们“文以明道”的理论被后人继承了。到了北宋,在欧阳修的大力提倡之下,在“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这些巨星的摇旗呐喊之下,宋代兴起了古文运动,而且声势浩大,最终复兴了散文,骈文作为没落的文体不再有影响力了。所以,从唐代兴起一直到宋代才完成的这场文学改良运动,被称为“唐宋古文运动”。这场文学运动对中国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