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一生杀人无数,被世人称作杀神,这一称号是用尸山血海堆积出来的,可以说没有半点水分的存在。
白起为秦国征战30年,打了70余场大小战役,无一败绩。他歼灭韩魏联军24万,攻楚淹死数10万,攻魏斩首13万,攻韩斩首5万。长平一战,又歼灭赵军45万。整个战国时期,各国共战死200万人,白起杀人超过100万。
白起最被世人诟病的,正是他在长平坑杀了降卒40万。究竟是他本人心理变态、杀戮成性,还是另有隐情呢?
战国时期,最能打的两个国家,一个是秦国,一个是赵国,所以这俩国家也名将辈出,战国四大名将各占一半。
而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都输不起的战役:谁输了,谁就会灭亡,谁赢了,谁就能一统天下,所以它打得也最残酷、最壮烈!
任何战争最后拼得都是经济,拼得都是后勤。秦国国力强,赵国国力弱,两军对垒,坚守不出,就看谁先崩溃。
而赵王明显更想赢,也更没耐心,恰好秦国使了反间计,让赵王用缺少实践经验的赵括代替了廉颇。而恰好在这时,秦国也偷偷把主将换成了更能打硬仗的白起。
赵括改变战略,改守为攻,恰好被老辣的白起切断了后路和粮道。赵军被困46天没有任何粮食补给,只得突围,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杀,其余赵军尽降,被白起全部坑杀。
毛主席曾经评价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在那个年代,秦国为了统一六国,打的正是这种歼灭战,而不像春秋时期,以打服敌人就行了,承认我是霸主就可以了。秦国要的是灭国,要的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战国时期,人口本来就不多,土地丢了可以再夺回来,只要有人就行。但是,一旦本国军队被大量消灭,一国从此便会一蹶不振,最后在一点一点的蚕食中走向灭亡。
有人说,如果能把这40万降卒拉回秦国,为己所用,岂不更好?殊不知,赵国还没有灭亡,他们的一家老小还在家里等候,他们死也不会去秦国卖命。而若放他们回去,不出半年他们又变成一支虎狼之师,继续跟秦国作战。
所以,面对这40万降卒,放虎归山不可取,收编为己用又不可能,40万张吃饭的嘴,秦军自己的粮食都不够用,怎么又能天天养着他们呢?
为了歼灭,为了灭国,白起这招坑杀,算是为秦国被了黑锅。由于杀人太多,讲仁义道德的后世儒家,早已把他屏蔽在主流以外,将他描绘为“恶魔”、“杀人魔王”,对他充满了无数的污蔑、扭曲以及憎恶。
白起杀那么多人,也会有心理阴影。他死前曾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这也许是他隐藏内心多年的深深自责吧。
话说回来,被称为杀神的白起,究竟师从何人呢?
赢华,应该没有人知道这个名字吧。其实他还算是白起的启蒙老师,白起能够有那样辉煌的战绩和他的教导是分不开的。他的成名比白起早上几十年的时间,当时的白起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伙夫,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赢华相识,从此白起就成了赢华的土地兼拎包的。
这样说肯定没有人信,赢华有哪些辉煌的战绩。当时的秦惠文王想要称王,但是人数才区区几十人,而魏国和齐国当时已经是各地的王了,单单是骑兵就有几千人,秦惠文王当时就带着这几十人和赢华就这样去了魏国,勇气真是可嘉,一般人谁敢带着几十人去称王的,也就是这一次让赢华崭露头角,凭借个人的能力足足杀了几千人,吓的魏兵魂飞魄散。
后来在秦国打下巴蜀之后,当时的各方面实力都达到了顶峰,于是秦王就有了想要统一的想法。想要统一唯一的办法就是打仗,于是就开始了四处征战,其他国家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如秦国,于是他们就决定合作一把,将准备吞并他们的秦国打回去。
而秦国最先攻打的就是魏国,这时候赢华就得到了命令,让他和张仪带兵将魏国围攻,赢华很快的就将魏国的巴蒲阳攻了下来,为了能够阻止魏国和其他国家的联盟赢华和张仪商量了一个对策,希望秦王可以将他的儿子带到魏国当人质,而秦王在面对他们两个这样的决定之后也没有任何的担心就将自己的儿子交给了跑回秦国的张仪。到了魏国之后张仪的表演就开始了,表了自己的忠心之后将秦王的儿子交给了魏王,并将攻下来的巴蒲阳还给了魏国。就这样,魏王深信不疑,两国表面上达成了合作。
而准备和魏国一起攻打秦国的国家看到这样的情况纷纷的选择撤离,不再合作,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就将六国的合作瓦解了,这其中赢华功不可没。后来秦楚两国又开战了,也就是这一次,赢华牺牲了。当时赢华为了咸阳不被攻破就一人前去阻挡,在杀了上万人之后被飞过来的流箭给射死了。
赢华是亲王的亲弟弟,当时白起没有崛起之时赢华绝对是秦国的第一高手,但是却英年早逝,所以在历史上的记载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