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关羽刮骨疗毒的典故是否真正存在?刮骨的人又是谁?

历史上有个典故怕是家喻户晓,发生在著名武将关羽关二爷身上的,刮骨疗毒,那么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说刻意神话,为了树立关羽形象的?

刮骨疗毒,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展现关羽英雄气概的最后一个情节,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两位主人公,一位是被刮骨的关羽,一位是为关羽治疗的华佗。通过“刮骨疗毒”这个情节,关羽的英雄气概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示,也突出了华佗高超先进的医术。这个故事也可以说是整篇小说中非常精彩而且十分吸引人的一部分。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的时候,关公与庞德交战,庞德放冷箭射中关公左臂。不过这一次箭射不深,用金疮药敷了之后,很快就痊愈了。

关公擒于禁,斩庞德,大获全胜,威震天下,不久就包围樊城,亲自到樊城北门,立马扬鞭,对城头的守将喊:“汝等鼠辈,不早来降,更待何时?”正言间,曹仁在敌楼上,见关公身上只披掩心甲,斜袒着绿袍,乃急招五百弓弩手,一齐放箭。关公勒马回时,右臂上中一弩箭,翻身落马。

曹仁见关公落马,即引兵冲出城来,被关平一阵杀回,救关公归寨,拔出臂箭。原来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华佗为关公诊治:“此乃箭弩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

怎样治疗呢?华佗说,在静处立一根柱子,上面钉一个大环,请关公将臂膊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用被子蒙住头。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无事——“但恐君侯惧耳”

关公笑曰:“如此,容易!何用柱环?”令设酒席相待。

手术开始了。关公一面与马良下棋,一面伸臂令华佗割之。华佗取尖刀在手,令一小校捧一个大盆在臂下接血。华佗说:“某便下手,君侯勿惊。”关公说:“任汝医治。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华佗于是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见骨上已青。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而关公饮酒吃肉,谈笑下棋,全无痛苦表情。

手术作得很顺利,不一会就血流满盆。华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关公站起来,大笑说:“此臂伸舒自如,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华佗说:“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

事情大概就是这样,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是很不可思议的事,不仅没有打麻药,很能一边喝酒,这已经不是靠毅力能够坚持得下来的了。从我们科学的角度看,人在受到的疼痛超过一点限度,人体的极限时,会瞬间昏倒过去,就是通俗的说疼晕了,而且还有个问题是,这样疗伤,真的能把伤治好,把毒素去掉吗?在我看来,这故事多多少少有点虚幻的成分,也可能是记载着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来塑造人物的形象罢了,因为在关羽死后,很多皇帝都为关羽加封了,最后封为武圣,受万众敬仰,要是形象不好怎么行呢?

但是史书中记载的和小说《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有两点非常明显的差异:

一是关羽受伤的时间,历史记载关羽受伤的时间是在襄樊之战前,而小说中把这段情节安排在了襄樊之战中。

第二是为关羽疗伤的医生到底是谁?这个在所有史书中都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通过对其他史书的分析,可以确定,虽然不知道医生是谁,但是这个医生肯定不是小说中所说的华佗,因为历史上华佗是在公元208年去世的,也就是赤壁之战前后时间,而襄樊之战发生在华佗去世的11年后,也就是公元219年前后,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刮骨疗毒是肯定存在的,但是医治者绝对不是华佗。

小说《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华佗被曹操所杀的时间也是罗贯中为了完善剧情而虚构的,虽然华佗被杀的原因和小说中记载基本相同,但是罗贯中将华佗被杀的时间向后推迟了11年。既然为关羽疗伤的人不是华佗,那么为什么会把华佗和关羽扯在一起呢?

这其实和后来宋元时期的民间艺人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在宋元民间艺人的眼中,关羽刮骨疗伤这个情节无疑是展现关羽豪迈英雄气概的最好的素材,因此,艺人们就将这个故事进一步的修饰和改造了一番,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为关羽刮骨疗伤的医生就变成了神医华佗。一位是战神,一位是医神,有他们二人在场的刮骨疗毒,毫无疑问会大大增加故事的感染力。

此外,罗贯中还在小说中安插了一个小细节:

华佗为关羽疗伤完毕后,关羽奉上黄金百两表示感谢,但华佗坚持不收,还留下一副药,随后离去。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在小说第十五回中,华佗为东吴周泰疗伤后,却接受了孙策所给的酬劳,两次疗伤,相同的效果,华佗表现却截然不同。

但是这些讨论都不会有什么结果,历史不会重来和改变,真相是什么谁也无法说绝对,记载的东西多少有点艺术成分,至于看法如何,还是要看个人的见解,不过我还是从殷切希望这个事情是真的,至于真假如何不去过多深究,因为关羽已经成了一种文化,成为了民族精神,成了我们的信仰,看法如何,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