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并不是自愿前往,而是得到了当时皇帝的授意,皇帝最初的本意也并非如此,而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
当时的皇帝叫明成祖朱棣。大家都知道,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他本来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但他把自己的狼子野心付诸于实际行动中,硬是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回了皇位。明成祖当了皇帝后,为了巩固皇权,恢复了朱元璋所创建的锦衣卫组织(朱元璋晚年因幡然醒悟锦衣卫杀人太多而取缔了锦衣卫组织)。
其实,明成祖付于锦衣卫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职责就是找人,找哪个人——建文帝。要知道,在靖难之乱时,明成祖攻入了国都应天(今南京),但建文帝火烧皇宫,竟然失踪了。为了找到建文帝,明成帝对锦衣卫发布命令: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但锦衣卫把整个中华大地的地表层几乎都掀了个遍,仍然一无所获。为此,明成祖整天茶不思饭不想,思考着建文帝去哪儿了这个问题,毕竟心狠手辣的他觉得斩草不除根,将来究竟是大患,说不定哪天建文帝就以皇帝的身份,号召那些忠诚于他的军民来讨伐自己呢?
就在这个时候,有传闻说建文帝已经逃到海外去了。于是,明成祖决定扩大搜索范围,派人去海外去寻找和打探建文帝的下落。
派谁去呢?明成祖经过慎重思考,把目光停留在了郑和身上。
郑和原本姓马,小名叫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是属于不折不扣的少数民族——回族,他们的信仰是西方的伊斯兰教。当年开国皇帝明太祖率大军征讨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梁王时,只有十来岁的郑和被明太祖一眼相中,把他带回了宫中,后来燕王朱棣无意中见了郑和,对他很是喜欢,明太宗便顺水推舟送给了朱棣做侍童。
在朱棣的培养下,郑和长大成人后,摇身一变,由孤儿变成了“高富帅”。高当然是指他长的身材高大,很是结实;富当然是他有朱棣这个“义父”做靠山,自然富的流油;帅那就是英俊潇洒,玉树临风。同时,他还是不折不扣的“白骨精”。白当然是在朝廷中他的地位很特殊,远胜于现代职场中的“白领”;骨当然是指他颇有才华,是做事的骨干;精当然是他为人聪明伶俐,做事精明能干。这个在“靖难之役”中就可证明,郑和当时以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立下了大功。为此,朱棣很是高兴,提拔他当了“大内总管”(掌管内宫太监的首领)。
能文能武,且忠于自己的郑和成为明成祖这次派遣远航的最佳人选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元1405年7月11日,郑和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起锚出海,开始了第一次远航,前往西洋.当时的西洋,指中国南海以西的地区. 第一站,船队访问了占城国.占城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对中国很友好.郑和到达时,占城国王骑着大象,率领臣民,穿戴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出城迎接. 郑和宣读了明成祖的诏书,传达了友好往来的愿望,并赠送了礼品.国王非常高兴,同意派遣使臣回访. 接着,郑和访问了爪哇、旧港(今印尼巨港)、苏门答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等国家和地区.在爪哇,郑和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充满当地民间风情的“步月行乐”游戏.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中天.椰树林中,成群的姑娘,嚼着槟榔,挽着手臂,唱着民歌,慢慢地绕着一间间房舍行走.当歌声透进木屋时,屋里的主人会兴致勃勃地走出屋来,撒一把钱,姑娘们嘻嘻哈哈地拾着小钱.
但当郑和的船队经过马六甲海峡时,遇到了一伙海盗.海盗的首领叫陈祖义,广东人,洪武年间纠集同伙,在大海上横行霸道,抢劫过往的商船,杀人劫货,无恶不作. 陈祖义想乘机抢劫郑和船队.郑和也想就此消灭他们,为当地百姓除害.陈祖义先接到郑和的信,表面答应投降,暗地里却准备乘黑夜偷袭宝船. 漆黑的夜晚,十几艘海盗船悄悄地驶向郑和船队.海盗船前低后高,行驶灵活,跑得快.陈祖义非常得意,他握紧手中锋利的刀,两只贪婪的眼睛盯着那高大瑰丽的宝船,心中想着船中的珍宝. 但郑和早得到密报,作好了迎战准备.当海盗船进入伏击圈后,大船桅杆上一盏红灯高高升起,接着是一片灯笼火把,将海面照得通亮.海盗船被大船包围,不到一个时辰,就被全部歼灭,陈祖义做了俘虏.郑和一鼓作气,又将陈祖义在旧港的老巢也端掉了.
郑和第一次远航于公元1407年结束.接着,作第二次远航.到公元1421年,一共远航五次.除上面提到的国家外,还到过暹(xiān)罗(今泰国)、真腊、淡马锡(今新加坡)、急兰丹(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柯枝(今印度柯钦)、忽鲁谟斯(今属伊朗)、祖法儿(今佐法儿,在阿拉伯半岛)、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境内)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海岸. 郑和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和友好接待.他每次结束访问,回到南京时,都有许多外国使团,其中有国王和王族,随同来到中国.他既带回了各国人民的友好情意,也带回许多当地的特产与珍禽异兽,如胡椒、硫磺、象牙、龙脑、宝石及狮子、金钱豹、长颈鹿、长角马哈兽、狮子、驼鸟等. 明成祖虽然没有打听到建文帝的确切下落,但对郑和船队的成绩非常满意.他特地书写碑文,树立石碑,作为纪念. 郑和第六次远航归来,明成祖去世.新皇帝不到一年也死了,再继位的宣德皇帝才两三岁,顾不上远航的事.
公元1430年,朝廷才又启用郑和作第七次远航.此时他已经六十岁,仍毅然担起重任,漂洋出海,弘扬国威.但他这次出海归来不久就去世了.有人说,他死在归国的途中. 郑和的远航,展示了中国当时高度发展的航海技术与造船水平,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不倦的求知精神,加深了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许多亚非国家还保留郑和的遗迹,如爪哇的“三宝垄”、泰国的“三宝庙”、印度古里的纪念碑等。
当时的皇帝让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寻到建文帝,但却演变成了和周遭国家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