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北京的阜成门内是一条非常有特色的大街,它保留着中国历史上多个宗教开始和平共处的景观,对于当今仍然在为文明冲突焦虑的世界,人们站在这里一定多有启发。
从阜成门(当年叫平则门)北侧往东数,第一家是道教龙虎宗兴建的天师府朝元宫,可惜明末焚毁了,只留下了宫门口的地名儿。下一家妙应白塔寺,不用说是藏传佛教的庙宇;再往东的历代帝王庙是典型的儒家祀典祠庙,它与孔庙不一样,第一是摆放历代帝王牌位,不分民族,不设塑像;第二是只存一统之君,不置割据、偏安之主。如三国时代就有刘备,而无曹操、孙权。这是依据乾隆敕谕厘定的,实际上代表着宋明理学大一统的正统史观,也是全中国唯一的一座。接下来是建于金代的汉传佛教广济寺(今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一公里左右竟然密布着佛道儒三家的重要庙观祠宇,也算是一项世界奇观了。再往东去,则既有北海、景山和紫禁城等宫廷建筑,又有西四、东四等繁华街市。怪不得老舍当年作文,曾经称赞阜成门到朝阳门这条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
这些祠庙大多兴建于元代。但有些人可能会有一点遗憾,这里怎么没有遍布中华的关帝庙呢?
其实在广济寺东北角西四北大街上,就矗立着一座关帝庙。这是由元代泰定帝、后登基不久(1325年)捐资复建的,与邻近的白塔寺(1271年)、安定门内孔庙(1302年)及朝外大街东岳庙(1319年)时代前后相连。当年兴建时的碑文拓片仍存国家图书馆,其中说这里旧有庙,毁火弗修,而蒙古皇帝觉得忠义死事,祠不可废,下令原址复建。皇帝拿出一万贯私房钱,皇后减半供奉。比较同一年皇帝姐姐鲁国大长公主出私钱巨万资助东岳庙,出手还要阔绰,规格显然也要高一些。
有意思的是,泰定给关公封赐的徽号,带有相当的儒道色彩:
大元赠敕封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镇都招讨使,兼提调遍天下诸宫神煞、天地分巡案官、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驾前都统军、无佞侯、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崇宁护国真君。
天地人三界,简直是无处不管,或者与泰定崇信的道教正一派别枝玄教的势力有关。因为当时道教造的《太上大圣朗灵上将护国妙经》中,已称关羽为:
大圣馘魔纠察三界鬼神刑宪都提辖使,三界采探捕鬼使者,元始一气七阶降龙伏虎大将军,崇宁真君雷霆行符伐恶招讨大使、三十六雷总管酆都行台御史,提典三界鬼神刑狱公事大典者,提督刑案神霄大力天丁、三界都总兵马招兵大使、统天御地诛神杀鬼大元帅。
元代皇室向以敬奉藏传佛教闻名,而关公信仰虽然是以佛教发端,却以道教结束,走了一个○字形,也算中国宗教圆融的一个见证吧。
让人遗憾的是,当2006年山西等地元代关庙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际,北京这座正经八百的元代关庙,却还只是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淹没在了普通民居当中。今年年初凤凰卫视随我采访时,一位住户就迫不及待地冲出来就问:什么时候拆迁?我不禁生出一丝悲凉。
关庙的向心力量
元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崇拜关公的?《元史·祭祀六》记载是打至元七年(1270年)以帝师八思巴之言进行佛教法会镇伏邪魔获安国刹,每岁二月十五日八卫拨伞鼓手一百二十人,殿后军甲马五百人,抬舁监坛汉关羽神轿军及杂用五百人,进行巡游,后随倡优艺人行进式表演,岁以为常,谓之游皇城。一直延续到元末,演变成大都一项非常重要的群众性大规模游艺活动,类似于西方狂欢节的巡游。
说起西四北这座关帝庙,也还有一番曲折,元代最初的撰碑人究竟是谁?于敏中《钦定日下旧闻考》说是李用,而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吴律《汉义勇武安王祠记》拓片(索取号北京320)却说是翰林院侍读学士臣阿尔威纪其实,而李用只是镌刻的工匠。当然应当以原件为准。蒙古用的是拼音文字,所以翻译为汉字略有差别。阿尔威是元代蒙古族著名散曲家,曾有两首《双调蟾宫曲·咏史》谈到三国: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又说:
烂羊头谁羡封侯!斗酒篇诗,也自风流。过隙光阴,尘埃野马,不障闲鸥。离汗漫飘蓬九有,向壶山小隐三秋。归赋《登楼》,白发萧萧,老我南州。
《登楼赋》是指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名作。阿尔威字重叔,号东泉,一度任泉州路总管,退休致仕还要在杭州终老,可知浸习中原文化深矣。吟来也沉雄老到,显然熟读《三国志》和东坡词。只是看不出明显的褒贬倾向来。但在奉旨撰写的这座关庙碑文中,已大肆歌颂关羽:
当国势鼎峙之时,义声风动,威震华夏。生为忠臣,殁为明神……威如其容。万目瞻者见。
可知蒙古大汗文士,也开始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观与价值观了。
说起当年,京师居于首善,关帝庙之多也可称为一大景观。历金、元、明、清数代,代有增添。据《乾隆京城地图》,四九城(大略相当于今天二环线以内)就已建有116座关帝庙,如果算上四乡,尤其是海淀圆明园八旗、香山健锐营八旗,则不可胜数。其中正阳门外西侧的关帝庙别看规模很小,却有天下第一关帝庙之称,明代即有达官士子、行商坐贾以及百姓络绎不绝进香膜拜。乾隆二十三年《帝京岁时纪胜》言,每年除夕时,子时先开正阳门,以供城内的人进去上香;子时以后要先关闭正阳门,再开瓮城西门,供城外居民瞻仰上香。
尽管经历了二十世纪的巨大变革,关公庙仍然遍及海外华人,甚至汉字文化圈的其他国家。民国元老于右任曾为马来西亚一座关庙题写楹联言: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可知尽管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制度变革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促进和谐社会,和平崛起的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人的向心力凝聚力也还是必不可少的要件。事实上,遍布世界的关帝庙和历经千年的关公文化,已经形成一个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庞大体系,在经济快速成长的时期,尤其需要大家来精心呵护。最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了关公文化专业委员会,就是担负这项任务的。
每次路经西四,看到这座处于风雨飘摇中的金元关帝庙,就不仅心生感慨,生怕它也会随着地产升温、道路拓展而消失的无影无踪。偌大北京城,难道就留不下这座凝聚浓重历史的标志性建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