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他和刘备之间已经演绎成传诵千古的佳话,尤其是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让这位书生登上历史舞台,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刘备死后,诸葛亮寿命辅佐刘禅,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似乎千古忠臣的代名词。其实细细研读历史,你会发现原来刘备其实并不是那么喜欢诸葛亮,两个人之间其实有不少故事。
诸葛亮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关于如何归顺刘备的,史书上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著名的三顾茅庐,这个大家都知道;另外一个是诸葛亮毛遂自荐,《魏略》上说,刘备驻扎樊城,当时曹操平定河北,诸葛亮知道刘备在荆州肯定要受到曹操的攻击,而荆州牧刘表又是一个做事迟缓不懂军事的人,于是前来拜见刘备。刘备本来就不认识诸葛亮,又见诸葛亮年轻,就没把他当成一回事。当时就在一起闲坐,后来别人都散了,刘备就自己用髦牛的尾巴搞手工,诸葛亮没走,但是刘备也不跟他说话,看到刘备如此胸无大志,诸葛亮便问刘备:你是一个没有大志向的人,就喜欢编制手工艺品而已。此时刘备才知道诸葛亮是个大才,就把牛尾巴放在一边,感慨道:你这是什么话,我只不过是聊以忘忧也。
一见刘备上套,诸葛亮就大声问:将军认为刘表和曹操谁厉害?刘备说:自然是曹操,挟天子征伐四方,兵精粮足。
那么你和曹操相比呢?
我也比不上,这是用脚都能想出来的事情。曹操多少人马,而我却暂居刘表的弹丸之地。
诸葛亮继续说:假如曹操率军南下,你该如何应付?
刘备一听,眉头紧皱,惶恐道;我也发愁,这不是正在想办法吗。
诸葛亮回答道:现在荆州人数并不少,可是流动人口多,假如强制他们参军,肯定会遭到老百姓的反对。不如对刘表说,让流动人口办个常住户口,可以给他们建设小康生活提供更加丰厚的条件,这样,民富国强,荆州的人口数量将大大得以提高。刘备就按照诸葛亮所说的去办,果然人口数量大增。刘备此时才知道诸葛亮有大才干,于是就用很高的礼节推崇他。并且向他询问治国的道理。
江湖说,其实无论哪种版本,关键在于刘备的态度,假如刘备能够真心对待诸葛亮,推心置腹,那么诸葛亮竭尽自己才学,帮助刘备鼎足三分,自然是对刘备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事实上,诸葛亮和刘备之间关系并不融洽。下面,江湖在一一的举例:
其一,诸葛亮在刘备手下,位置很低。刘备没死的时候,诸葛亮默默无闻,当时诸葛亮的官职是军师中郎将,主要是负责粮食押送调度的后勤保障工作,至于作战的第一线,似乎没有诸葛亮什么事。镇守荆州,用的是关羽;攻打益州,用的是庞统。
其二,诸葛亮其实没有小说中那么神乎其神的,周瑜当年也对这个后生没有太大的重视,周瑜写给孙权的信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对刘备很多溢美之词,并且说刘备手下难以驾驭的其实是关羽张飞。
其三,刘备称帝后,让诸葛亮做丞相,可是却不允许诸葛亮开府。什么是开府,那就是古代高级官员(如三公、大将军等)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刘备迟迟不给诸葛亮这个权利,不知道到底原因在什么地方。
其四,刘备临死时对于政权的安排,任命诸葛亮为辅政大臣,同时还有尚书令李严。李严和诸葛亮不是一路人,刘备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李严与诸葛相互监督。
其五,对诸葛亮的敲打,刘备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吓得诸葛亮泪流不止:“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然后刘备又对自己的几个儿子说:汝与丞相从事,视之如父。是呀,在刘备眼里,父亲哪有篡夺儿子政权的道理。
其六,委婉批判诸葛亮用人制度。刘备看到诸葛亮和马谡关系非同一般,警告诸葛亮:马谡之才,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不听,他一直认为马谡是自己最好的学生和兄弟,其实这是典型的小团体主义。
刘备死后,诸葛亮做了一些列的举措,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打击了对自己不利的势力:
其一,刘禅即位,封诸葛亮武乡侯,允许诸葛亮开府治事。表面上是小皇帝的意思,其实是不是诸葛亮反复要求的也很难说。而且此举架空了刘禅的皇帝权利,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没什么两样。
其二,自己身兼益州牧,并且蜀汉的大小事情,全部由自己裁决,这是典型的独裁政策。
其三,对蜀汉名将魏延弃之不用,或者不让他发挥自己的原有水平。魏延曾经镇守汉中,是刘备手下的猛将,因为有思想有见地一直遭诸葛亮压制。
其四,罢黜李严。李严是蜀汉名将,很有才干。建安十八年,曾经在绵竹抵御刘备,后来归降。因为颇懂军事,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建安二十三年,盗贼马秦等人聚众叛乱,响应者数万人,李严率军五千,一举拿下,并且阵前刀斩了贼首。又有叛军围攻新道县,李严率部追击,一举击溃,因此名声大振,刘备让他防守永安宫,并且封为尚书令,后来加封中都护,掌管全国的军事武装力量。诸葛亮开始对李严也很尊敬,说正方高才,可比吴国陆逊。李严看到诸葛亮大权独揽,曾让诸葛亮受九锡称王,诸葛亮说: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也。不久,诸葛亮罢黜李严罪名主要是:
1、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不忧国忧民。
2、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不听调遣,还依仗兵权要官要地盘。
3诸葛亮公文上尚书中还有给李严的一个罪名: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狭情)〔情狭〕志狂,若无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闻军临至西乡,讬疾还沮、漳,军临至沮,复还江阳,平参军狐忠勤谏乃止。——在阴谋败露之后,打算逃回江阳。
如此看来,刘备精心挑选的顾命大臣竟是如此的狂妄愚蠢无知,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其五,任用马谡等言过其实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是以前刘备不太感冒的。结果街亭失守,酿成大祸。
所以,历史上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只想做忠臣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有很大权利欲的人,可见卧龙二字,并不虚妄。诸葛亮年少时有大志,与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在一起游学,三人读书很用心,只有诸葛亮观其大略。诸葛亮曾对三人说:你们可以做刺史郡守,而别人问诸葛亮,诸葛亮笑而不言,可见小时候他就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做个被别人拥戴的皇帝也未为不可,只是他无力领导北伐吞并曹魏方才作罢。因此他和刘备的关系也很微妙,和古代帝王君臣关系类似,可以同甘,并不一定能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