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高希希的搞笑剧《新三国》所赐,千百年来被文人墨客称赞的孙仲谋,如今以“渣权”的名号响亮。然而我们仔细翻看史书,才发现父亲兄长早亡、十八岁继承大业的年轻人,实在太不容易了。
十五而立、为孙策出谋划策什么的,这里不多说。先来说说孙权被污蔑最严重的一件事情——谋杀亲兄孙策。
我敢打赌这件事近几年如此火爆,也是拜了张博面瘫演技的影响。大部分持此论点的无非这么几条:1、孙策怎么会被几个刺客就能杀掉呢?2、孙策死了孙权和他的势力就迫不及待地即位。
第一点是典型的没读史书,在中国古代堪称马戏团的职业就是刺客,各种地方钻各种地方潜伏。大名鼎鼎的春秋战国时期,不就是有一个能人潜伏进敌军主帅的营帐里偷走枕头的事吗?聂政刺韩相更是足以把荆轲羞愧而死。就算在三国时期,曹魏也派遣韩龙刺杀鲜卑轲比能全身而退呢。刺客能干掉上层领导的事情,不必惊奇。(更何况还存在着许贡门客以多欺少的情况呢)
第二点就是纯粹的YY小说看多了:因为在孙策死的时候孙权几乎没有势力可言!当时孙策受伤、周瑜不在,张昭等人都看好和孙策同样英勇的三弟孙翊,压根不搭理孙权,真正看好孙权的只有孙策——孙策死了,孙权的危险也没有结束,自古以来群臣逼宫那是多如牛毛,这时候大家来一场群起拥护孙翊的手段的话孙权就玩完了。还好张昭和周瑜都遵从孙策遗命,忠心拥护孙权即位,孙权才化险为夷的。所以别说什么孙权势力了,人家即位得险象环生还迫不及待个啥。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说:好吧看来孙权的确没有谋杀亲兄,但他不如孙策那么能打总是事实吧?
政治大忌就是好斗。
官渡之前曹操就“好斗”地去惹袁绍的话,那就没有魏武帝的谥号了。刘备在徐州汝南时老是好斗,去和曹操打,结果被虐了一遍又一遍,过街老鼠一样地跑到刘表那里。哪怕是孙策——所谓平江东根本没平,江东大族没几个鸟孙策的,孙策就“好斗”地采用屠杀来制服,结果被许贡门客灭了。
孙权字仲谋,真是当之无愧,深谙政治的软硬并施之套:一方面以姻亲的方式逐渐同化各大族,另一方面对死不服软的刺儿头采取强硬措施——皖城李术就是例子,这家伙以为有曹操做他爹,压根不搭理小屁孩孙权,孙权就给曹操一封信:在下正在收拾谋反的部下,李术非但不帮忙还跟着谋反,你收留他的话,那你的部下以后……结果曹老板果断抛弃李术,孙权打破皖城,将李术斩首,自此江东大族终于有所收敛,为日后赤壁大战打下了人心基础。
接下来讲的,自然是逃不开的孙刘联盟。
好了蜀迷先别磨牙了,我标题都说了,孙权是一个逐渐成长起来的王者。对周瑜的远征西川决策,尽管先前有刘备的挑拨离间,但孙权还是很相信这个当年拥护他的“兄长”的,立刻拍马同意,周瑜也是在征途上病逝(一说箭伤复发);周瑜死后,吴军中缺乏能打的统帅,这还是其次,关键是……刘备在南郡边界囤积重兵,然后来求借南郡(南郡是襄阳外荆州最重要的地方,西至夷陵是入川通道,东可扼江东,北可抵御曹魏,战略地位极其重大,远非什么零陵桂阳能比拟)
喂喂,你这是什么意思啊,一边磨着刀,一边来哭穷,你是抢劫还是求借啊!你还当我是盟友吗这样敲诈我!我们可以想象此时孙权心里是十分气恼的,不过无奈好兄长周瑜死了,北边曹操也准备报仇,孙权只好听从鲁肃的建议,借出南郡,好歹换一个掎角之势吧。
在此期间,孙权还是想去取南郡的,然后发生什么事情大家都知道:刘备正面挡着说同宗不忍,掉头就自己取了西川,这两面三刀的做法也忒龃龉了。我们可以预想到孙权的愤怒值正在逐渐上升,不过正在忙着对付曹操,好,我再忍!
接着发生的一切让孙权始料莫及了。
借出南郡之前,曹操好歹还留下一个乐进在荆州,结果借出去之后,曹老板把什么乐进李典曹仁夏侯惇全部调集淮南来,一个字,打!濡须口-合肥一带足足打了四五次,要不是有新生的吕蒙蒋钦设计濡须口和长江水军,孙权可就撑不住了。而此时的关羽在江陵吃香喝辣,一点佯动都没有,还去策划长沙叛乱。
你威胁我、利用我,我替你挨揍,这叫什么盟友!?占便宜时盟友就抛到脑后,哀求时就不停大喊盟友情分,当表子还立牌坊啊。客观来说刘备方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法加速了孙权对于政治黑暗性的认识,让他明白了政治里自己的利益才是一切,什么名声、盟友,都只不过是表皮罢了。
估计这也是为啥孙权不仅同意吕蒙的袭取荆州计划,而自己带兵擒杀关羽的原因吧(没错,关羽是被孙权指挥擒杀的),自古荆州是江南大门,而关羽镇守荆州多年熟门熟路,非杀不可,否则一旦放走就是放虎归山,荆州永无宁日。
而这时,又一个意外发生了,孙权也迎来了人生中第二个非议。
吕蒙病逝了。
孙权劝学很多人都知道,可为啥就没人看出吕蒙是孙权的心腹大将呢?毕竟是他亲手培养出来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吕蒙病重时孙权的各种悲痛是真心的,自周瑜死后自己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一个好统帅、好部下,换谁不心痛。如果这些还不足以反驳那些“孙权杀吕蒙”论的话,那同时期病死的蒋钦孙皎有话说。
吕蒙的去世使他生前制定的荆州防务产生了巨大变动(此时陆逊大才还没完全体现出来),不得已,孙权给曹操上表称臣——很多人以为孙权请曹操称帝是奴性表现,殊不知刘备集团的反汉贼口号,可以说,此时的孙权在政治上已经完全成长起来了。
而夷陵之战,就是他政治能力大展身手的舞台。
刘备来袭气势汹汹,又坚决不肯议和(先主传明文),而北边的曹丕称帝不久,急需建功立业,真的遭到两面打击的话,东吴再牛也完蛋。所以孙权和勾践一样,忍常人所不能忍,投降曹丕。
嘲笑,尤其蜀迷都爱嘲笑这里,问题是换你是孙权,你是希望身首异处还是暂时委屈求全?孙权知道他这时候投降,曹丕一时半会还吞并不了他的国土(江东水军还放在那里呢),稳住曹丕才是关键。
果不其然,虚荣心作祟的曹丕乐呵呵的接受了投降,坐等着孙权来纳土;结果孙权一打败刘备就翻脸,曹丕才明白上当了,急忙调兵来打,又被大胜之后的吴军击退。
什么叫政治牛?把别人刷了还让别人误以为自己赚了,这才叫牛。
后面,孙权又主动联系刘备要求恢复联盟——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孙权软了,实际上吃亏的是刘备。以后联盟主导权又回到孙权手里,而作为以反曹魏为主旨的蜀汉则别无选择,为了不两面树敌只能选择联盟:孙权再不济了,依靠政治灵活性还可以真的投降曹魏,做一个王公逍遥;而政治死板的蜀汉注定了无法和曹魏讨价还价。
纵观孙权执政前二十年,投降多次,非但没有丢尽国土,反而从江东六郡扩展到江南三州,在江北扩展了诸多根据地——丢脸?对于政治家来说,脸皮重要还是实力利益重要?一目了然。
孙权能开拓出比孙策更伟大的成就,和他成长起来的政治能力不无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