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司马懿有个名满天下的亲哥哥你可知道?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惇、臧霸、衮州刺史司马朗等率大军进攻东吴,驻军居巢。

瘟疫流行,将士们染病的非常多。司马朗亲自到部队巡视,布置医疗工作,在第一线来回跑动多了,也染上病。

他知道自己不行了,交待下来:“我作为刺史,负责方面之重。没有为国家做出大贡献,这次瘟疫又没处理好,辜负了大家。我死之后,就穿着平常的衣服入敛。一切从简。”

这是司马朗的一贯作风,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1、大块头

司马朗是河内温县人,官N代。

老爸司马防当过首都洛阳市长,举荐曹操为洛阳北部尉,算是曹操入仕的引路人。所以曹操对司马家很客气,投桃报李,自己大权在握时,先后征召司马家的几个儿子入仕。

司马防有八个儿子,个个聪明能干,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朗字伯达,老大;

老二就是司马仲达,大名鼎鼎的司马懿。

司马朗自幼聪慧早熟。

九岁时候,有个人当着他的面称呼他父亲的字,司马朗说:“不敬重别人的长辈的人,也不会敬重自己家的长辈!”

那人非常羞愧,郑重其事地向小司马道歉。

长到十二岁,他比同龄人高出一个头,块头也大。

放现在就不划算了,只怕门票要多买几张。

去参加童子考试,考官把他看了又看,怀疑他在年纪上作假,盘问他。司马朗说:“我司马朗的身体是一天一天长大的。我虽然年幼,也知道急功近利没什么好处。绝对不去做谎报年龄早入仕途的缺德事。”

考官大为诧异,这小子不仅块头大,脑袋瓜子也灵光,讲出的大人话条理清楚。

大家都知道司马家的大儿子牛的很。

初平年间,董卓擅权朝政。

关东义军进攻董卓,司马朗老家河内郡首当其冲,成为交战场所。

   河内郡温县的邻县是野王县,原来的冀州刺史李邵家在野王,想搬到温县,以避战火。

司马朗劝道:“温、野王唇齿相依。一个早上出事,一个晚上就免不了。何必?先生您是一县之望,动一下就引起混乱。这样做只怕影响不好。”

李邵没听。

果然他一动,老百姓也跟着乱迁移,反而被盗贼抢了不少。

年轻的司马朗对时局和形势走向的判断都非常有见地,表现出相当高明的能力。

2、避祸

接着,关东义军袁绍、曹操、孙坚等率军猛攻洛阳。

董卓为避开其锋芒,将皇帝及政府机关西迁往长安,董卓自己留在洛阳。

司马朗的老爸司马防时任治书御史,必须跟着西迁。

看到四方战乱不休,司马防就叫司马朗率家人先回温县避乱。

有人告发司马朗要逃跑!

他被抓去见董卓,老董生气地问:“小子哎!你和我死去的儿子同龄(我从来把你看成子侄辈),干么要背叛我?”

司马朗说:“现在兵乱,人人自危。大家抛弃祖业财产,跑到穷乡僻壤去躲藏起来。即使派兵设卡拦截也没有用。所以我才随大流跑乡下去。大人您掌握天下的大势,功德盖世。现在借鉴往事,从容行事。将和周公一样和日月同辉,做出一番大事业。”

大帽子送上一顶顶,估计董卓也明白朝中官员的家属回乡的很多,也不想太难为年轻人。就坡下驴说:“讲得还有点道理,我算省悟了。”

   放过司马朗一马。

司马朗花大本钱贿赂董卓的手下,还是老话说的对,阎王好办,小鬼难缠。

这些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就率家人跑回温县了。

到温县,他立即和家乡的父老乡亲分析形势:河内郡温县这一带靠近洛阳,洛阳东面有成皋关,北靠黄河,易守难攻。如果关东军进军不得,就一定屯兵在河内。那么河内就是四分五裂的战场了,一定不安全。

他说:“趁着现在道路还走的通,咱们全部往东去黎阳,投靠老乡赵威孙。他手上有兵,靠的住。往后再看形势决定怎么办。”

这一通见解的确高明,可惜很多人留恋故土,不想离乡背井。

只有同县一个叫赵咨的退休大官和他一起,率宗亲家人一起逃往黎阳。

几个月后,一切如司马朗所料,关东军十来万都集结在河内郡一带,又没人能统一指挥,乱兵四处劫掠,河内百姓死者近半。

留在老家的司马的乡亲们,作为池鱼,遭殃不少。

又过了一段,关东军阀各自为政,散了。

曹操和吕布在濮阳一带大打出手的时候,司马朗率家人回到温县。

那一年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惨事。

司马朗团结宗族,抚恤弱小。

在家里教育训导几个弟弟,在乱世中坚持读书练武,讲礼修心。

其实这时司马朗才二十出头,二弟司马懿也比他小了七八岁,其他弟弟更小。

他在如果艰苦的情况下,年纪轻轻,担任一个族长一个父亲的角色,是多么的不容易。

3、从政

曹操迁汉帝到许昌,担任司空,征召司马朗为司空掾属,从此走上了仕途。

历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

所在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

司马朗为政,讲究宽大为怀,大力推行惠民政策。

他本人不讲究吃喝穿着,穿粗布衣衫,吃简单食品。

以身作则,教化百姓,基本不用鞭打、杖责这些刑罚。

在他的治下,百姓非常少犯法。

是一个清官,也是个能吏。

他在堂阳时,有一回上级命令司马,加紧造船,要按时按质量完成任务。县里的百姓有相当一批人被迁到外地,听到消息,担心司马朗来不及。

大家互相约好,一块自备干粮,赶回堂阳来参加造船工作。

老百姓对司马朗的尊敬爱戴那可真是发自内心的,反衬出司马朗对民也是心红红的。

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源于朝政昏暗,民不聊生,外戚和宦官内斗等等原因。

司马朗以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州郡没有常备兵,几个官吏,一帮警察,对付一下小偷小摸,刁民流氓还行。

真要来一伙武装强盗,就没有办法。

所以他建议各州郡要招募士兵,拥有正规的武装力量。

对外对付胡夷强敌,对内也起震慑作用,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这个建议后来得到了实施,各州、郡召兵的制度,源于司马朗。

司马朗还建议恢复周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度。

各爵位有自己的地盘军队,能更好控制天下。

又建议天下大乱之后,土地无主,全部归公家,刚好可以实施“井田制”,易于治理百姓。

这些复古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可见司马朗有古君子之风,也特别迷醉于古代的章典制度,而不管是否合于时代。

4、家教

司马朗性格兴趣和司马家的家教有关系。老头子司马防是个古板分子,特别原则。

常把《汉书》中的历代名臣的故事搬出来当正面教材,他自己可以背得出他们的传记。

  

    即使在家里,也一副威严不可犯的派头。

搞得家里面和等级森严的小朝廷一样,司马朗、司马懿兄弟们成人后和他在一起,从来脸臭臭的。

没有叫进来不敢进,没有叫坐下不敢坐,没有问你话不敢发言。

是中国古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典范之家。

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意志坚定百折不饶,但是不好玩。

司马朗完全献身于国家大业的精神就是证明。

他和曹魏的大臣崔琰、贾逵等人都是好朋友,这些人都有个共同点,特别正直,勇于担当,以天下兴亡为已任。

喜欢点评人物,崔琰就对司马朗说:“你家二弟(司马懿),将来的成就远在你我之上。”

司马朗的老乡李觌名声很响,司马却看不上他,贬斥他是下等人,后来老李果真败事,大家都服司马的论人。

曹魏的大臣钟繇等人说,只有出了圣人,才有太平盛世。

司马朗说,伊尹、颜回这些人不是圣人,但如果他们的道德文章深入人心,也可以有太平盛世。

司马朗的这种论断很投合魏文帝曹丕的脾胃,只要治理的好,我也可以开创一个盛世么!让自己的秘书抄录了不少司马朗的文章。

司马朗在理论研究方面造诣深,在实践工作中能力强,算得上是汉末魏初上马带兵下马理民的士大夫的代表人物。

况且他还有个弟弟司马懿!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