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正史上二十四史最后一部的《明史》中写到“传庭死,而明亡矣”。也就是说明朝的灭亡是因为这位千古名将的死去所导致!但可惜的是,在孙传庭战死的时候,崇祯却以为他故意炸死潜逃,所以这位身死战场最终只能用马革匆忙裹尸收场的一代大将,并未能得到崇祯最后的任何嘉奖和追封!但是历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来真相大白的时刻,而孙传庭也终将会获得一个公正的评价!
孙传庭是现今山西代县人,公元1619年,他高中进士,没多久就被朝廷任命为河南省的“汉兴之地”——永城的知县。大约在公元1621年间,因为孙传庭在永城为官期间表现十分优秀,所以很快被升迁到京城为官,他先后担任了吏部验封主事和稽勋郎中,可是两年后,因为孙传庭无法忍受奸党魏忠贤等人擅权专政,所以愤而辞官回乡!直到公元1635年的秋天,崇祯继位后大力铲除朝中阉党,所以孙传庭又复出为官。
孙传庭后来称为统领七省军务的兵部尚书,一生经历过明朝许多大小战役,例如数十次出兵镇压重创高迎祥、李自成等人的农民军起义;黑水峪俘虏斩杀高迎祥;参加了彻底剿灭农民军的“四正六隅”和汛守要隘”等多个重要的战役。对明末时期的农民起义军造成了很大程度的震慑和摧毁。此外在这些军事活动中,孙传庭被评价为是一个思维十分独特并具有“狡黠、多谋、果断”等多个特点的明朝王牌大将!所以在后面的明史上才会说到“传庭死,而明亡矣”。
而孙传庭身死地点则是在同时也是决定明朝生死的潼关一战当中,公元1636年高迎祥被孙传庭斩杀在现今陕西省周至县黑河口一带,高迎祥的残余部队势力纷纷投奔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势力得以壮大的李自成很快自立为闯王,并继续带兵在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与明朝兵马进行对抗。这时明朝大臣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起义兵的活动,对打击李自成的兵马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孙传庭此时却不是十分认可力主投降清朝的杨嗣昌所提出的意见,他认为常年对内的战乱,兵民皆以身心疲态,不赞同他如此兴师动众发兵平定内乱。
可是此时的崇祯也早已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公元1643年,崇祯下旨催促孙传庭集结了天下兵马发兵进攻李自成,当时卢像升等大将也与清兵斗的难舍难分,当时工部尚书张凤翔极力劝阻崇祯,他认为孙传庭手中的兵马乃天下精英,而崇祯身边也仅有此批实力力量了,更说出了“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
可是崇祯全然不听,仍不断逼迫孙传庭出兵。同年八月孙传庭逼不得已亲率白广恩、高杰、左良玉等大将旗下的十万兵马出兵潼关,对决李自成!九月孙传庭战败河南一带,李自成带兵穷追不舍,十月间,潼关终于被攻破,白广恩等兵马投降李自成,初三日51岁的孙传庭战士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