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小小亭长刘邦在灭了秦朝,解决了与项羽纷争之后,天下逐渐归于太平。刘邦心里有称帝的打算,但自己并不好意思说,通过其他人之口揭开了盖头,诸侯王纷纷表示“汉王”不足以承载刘邦灭秦、整顿天下乱纪以及封赏功臣等功绩,“居帝位”才是最好的安排,何况天下百姓民意拥护,江山理应姓刘。刘邦心里高兴,扭扭捏捏的接受了,开始操办称帝定都之事。这个时候,今天的主角登场了,他叫叔孙通,堪称刘邦称帝的关键人物。
叔孙通在历史上是个争议人物,太史公司马迁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称他为大义而不拘小节,推崇他为汉家儒宗;清代经学家洪亮吉却称“秦朝秦之亡,亡于赵高,实亡于叔孙通一言。”其实争议的出现,一方面来源于人们看待角度的不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物性格和行为的不断变化所致。就拿叔孙通来讲,他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他立场极不坚定,秦末至汉初,六易其主,抱大腿比谁都快。他在秦朝是薛郡人,即如今的山东滕州附近,因为知识渊博,被秦始皇召进宫作为博士,实质上就是侍从,用现在的话来讲是御用咨询师,为秦始皇排忧解难,出出主意这样一个角色,但一直未受到重用,他在等着脱颖而出的机会。
有一天,秦二世胡亥在朝堂之上听到一个坏消息,陈胜吴光在大泽乡造反,指名道姓要推翻自己的皇位。紧张兮兮的胡亥就咨询身旁的侍从幕僚如何应对,这些人进言说这是公然造反,皇帝应速发兵剿灭。胡亥听了后心里咯噔一下,脸变的通红,因为有人造反说明自己统治天下出现了大问题,他是好面子的,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叔孙通在旁边一直观察着胡亥的脸色,说出了让胡亥妥帖的漂亮话:“这绝对不是造反,只是盗贼罢了!现在天下太平,刀枪入库,二世皇帝英明神武,怎么会有造反之事发生呢?乌合之众,不足挂齿,地方官即可缉拿。”胡亥听了龙颜大悦,表扬叔孙通博士看的通透,下令重赏,那些说造反的三十多个博士因扰乱军心,均受到了惩罚。
其实叔孙通心里也认定是造反,盗贼之说只是为了迎合胡亥的脱身之计,这位老兄判断秦朝必亡,当晚收拾行李回老家薛郡投奔已经受降于陈胜的项梁。可惜项梁在山东定陶战死,楚怀王熊心来到彭城后,叔孙通又归顺在楚怀王帐下。项羽驱逐楚怀王后,各路臣子作鸟兽散,叔孙通又成了无主之臣,他又看上了项羽。眼见刘邦集团实力强大,有发展前途,毅然决然的离开项羽投降刘邦的怀抱。六易其主的叔孙通就像买股票一样,如果判定不能涨,立刻抛掉,没有一丝丝犹豫,在认准刘邦后,成功的从股民变成了股东。人们批判他见风使舵,乃小人所为,但从他个人角度来讲,明哲保身,中庸之道,也是没有办法之事。
刘邦起初也看不惯他儒生的做派,南征北战用处不大。后来诸侯王推选称帝,刘邦下令将原来秦朝严苛的礼仪都去掉,只是制订了几点简单的礼仪执行。这下朝堂之上没了规矩,每天乱作一团,毫无九五之尊的荣誉感。君无戏言,刘邦一筹莫展。这个时候叔孙通站了出来,建议刘邦利用儒生来创立汉朝独具特色的礼仪,解决目前毫无秩序的局面。他是这样说的:“儒生打天下确实用处不大,但守天下却离不开。我将组织儒生尽快制定一个结合古代礼仪与大汉国情相结合的新式礼仪供陛下使用。”刘邦乃布衣天子,最烦繁文缛节,制定新礼仪没问题,但是必须简单易行。叔孙通接旨之后,组织一百多位儒生,通过训练稻草人的方式,摸索出一套新式朝礼。刘邦看过彩排后,认为这套朝礼遵从下来没有问题,决定推行。长乐宫落成举行大典,叔孙通安排司仪引领骑兵步兵率先进场,诸侯群臣和文武百官随后而行分列两厢,侍从站在大殿两侧守卫。一切妥当之后,刘邦乘坐龙辇缓缓而出,群臣挨个举杯祝贺,那场面既热闹又威严,重点是把汉高祖皇帝的出场作为高潮,刘邦心里终于有了天子的感觉,么么哒。叔孙通功不可没,赐他太常的官职,赏了500两黄金。叔孙通会做人,立刻禀报刘邦,那些跟随的儒生一样做出了贡献,希望皇帝也赏赐官职,刘邦高兴,赐众儒生“郎”。不仅如此,叔孙通还将500两黄金分给这些儒生,引发极度好评。有人却一直对他三姓家奴的身份耿耿于怀,不齿他拍马屁上位的行径,但叔孙通“因时而变”的处世哲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后来,在刘邦去世后,叔孙通又制定了宗庙礼仪以及其他诸多礼仪,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