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十八岁的毛泽东投笔从戎,毅然离开了湘乡驻省中学,到湖南革命军25混成协50标第1营,当上了列兵。
此时,毛泽东已然看到了国民的软弱性,感到了革命军的作用,并强烈地想投身于时代潮流之中。此前,他就剪断了发辫,并在学校贴发了自己的政见文章。
在参加军队训练之余便是孜孜不倦的学习,毛泽东的七元饷银大部分都用来购买报纸和书籍。因而,他也成为官兵中的“学者”,经常为兵写信、读报纸,却没有参加军事行动,打仗及指挥打仗离得太遥远。
次年一月,中华民国成立;二月,清帝宣布退位。当兵4个月兵的毛泽东感到革命大势已定,留在军队意义不大,于是就拒绝了连、排长的挽留,坚决退出部队,继续求学之路。
然而在发展方向和专业选择上,十九岁的毛泽东并不清楚,甚至感到了迷茫。他要坐在路边的茶铺中望着人群发呆,要么猛翻报纸,除了看新闻,还留意着报上的每一个招生广告。
他曾报考警察学校,但在开学之际又反悔了。而后又想去学习肥皂制造课程,因为这个专业对于改造国人的清洁观念和卫生环境有益,但因想法变化,也没有入学。
他还特别想学习法律,因而又报考了政法专业,为了说服父亲提供学费,他还在给父亲的信中描绘了未来作为一名法律学家的美好愿景。
然而,政法学堂的学费也白交了,他又盯上了一个新目标,那是一所公立的高级商业学校。
对于这个学校,毛泽东的父亲很支持,因为他从小就教儿子打算盘、记账,并也希望儿子像自己一样具有精明的生意头脑。
毛泽东花钱报名,并静下心来学习经济知识,顺利地考上了这所商业学校,但不久后他又离开了。
一方面,他的兴趣并不在此;另一方面,商业学校的很多教材都是英文版,授课也是英语,而主席的外语基础较差,适应不了。
直到1913年春,毛泽东才考入了湖南第四师范学院,而后开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学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