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他是近代兵法理论家,毛主席的“高参”,最欣赏这名开国大将

说起中国近代兵法理论家,有一个人的名字不可不提:郭化若。

郭化若,1904年8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世代诗书传家,但到了他这一代,家世已经破落。

凭着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一手龙飞凤舞的书法,郭化若一度以卖字为生。

18岁那年,郭化若离家赴汕头、广州谋职,当过潮汕公路测量局的测量员、桂军警备司令部的书记(文书),并于1925年秋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编入炮科,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军校期间,郭化若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表现抢眼,蒋介石曾两度下令调他去当秘书。

可是,郭化若觉得,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两次均以“军人应当战死在疆场”为托词,坚决回绝。

军校毕业后,郭化若留校任炮兵第二队代理队长。

1926年,郭化若参加北伐战争,任北伐军某部炮兵连连长。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成立后,郭化若任该校炮兵大队第二队队长。

1927年9月,郭化若在广东大埔县三河坝参加南昌起义部队。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11月,郭化若赴苏联入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1929年回国,赴闽西参加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4军。

在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中,郭化若始终在方面军作战指挥核心机构任职,参与进行了大量组织实施工作,深得毛泽东、朱德的器重。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反“围剿”通令为郭化若所亲笔起草,他在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基础上,提出了游击战的十项法则:“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盲敌”。

毛泽东看了,赞不绝口,扭头对身边的朱德说,“不愧是我们的秀才啊!论能力,干个师长没有问题。”

长征到陕北后,郭化若任西北红军大学训练处处长,抗日红军大学第三科训练处处长,耳提面命地接受毛泽东的指挥和教育,撰写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战术的基本方针》、《军事辩证法》、《八路军军事理论》等著述,毛泽东多次赞誉他“是一位难得的军事高参”。

1939年1月至1940年2月,中央军委在延安抗日军政次学开办了第一期参谋训练队,毛泽东特派郭化若主授“战略学”课程,他对那些希望由他来主授“战略学”课的训练班负责人说:“你们放心,郭化若授得和我差不多甚至超过我!”

1939年年底,郭化若写出了约4万多字的《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一文,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并让他在“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专门讲演。

郭化若因为这一篇军事论文而名声大噪。有一次,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在毛泽东住所对郭化若说:“有些国民党军官向我打听写《孙子》文章的郭化若何许人也?和郭沫若是不是兄弟?我答:他是我党毛泽东同志的军事高参。他和郭沫若先生没有亲戚关系,但他在我国军事理论界的地位应该和郭沫若先生在革命文学上的地位相当。”

从此以后,郭化若的名字就与《孙子兵法》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有关于《孙子兵法》研究的新作问世,如白话文翻译的《孙子兵法》、《新编今译孙子兵法》等等。

毛泽东由衷赞叹说:“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新中国成立后,郭化若曾任华东公安部队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授中将军衔。

1958年,全军正式开展编写战史工作。南京军区(华东军区)的战史编写工作由郭化若负责。

郭化若平生最为敬仰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是我国开国大将将首粟裕。

上海著名侗族作家侗枫曾专门采访郭化若,让他谈谈侗族将军粟裕的看法。

郭老将军是这样说的:“首先,粟裕同志是在华东地区,这个特殊战场成长起来的的一代名将,是我们党自己造就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举世闻名的军事家。如果,粟裕同志当年跟着主力红军长征了,他的聪明才智,同样能够得到发挥,但是,那就不是现在的粟裕,更不是代表整个华东部队的粟裕了。这就是说,我所说的粟裕,不仅仅指他个人,而是指我们整 个华东部队。粟裕最能代表我们整个华东部队。第一,是他从未离开过华东战场;第二,华东部队的所有变革与重大胜利都与他密切相关。

“同时,我要说说陈毅与粟裕。由于工作需要,陈、粟之间有分有合,而且分多合少。就三年解放战争而言,陈、粟始终在一起只有11个半月,大部分时间不在一起 ,特别是非常关键的一段时期,陈总在中野,即二野工作。当然,陈总在政治工作上辅助邓小平同志,在军事工作上辅助刘司令员,都有突出成就,特别是在解决、促进高层团结方面,功不可没!

“粟司令也率领我们华东部队为新中国的诞生创造了奇迹。首先是1944年12月主动请缨,率部渡江南进,组建苏浙军区,在浙江天目山地区,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自卫反击战,共歼顽军 13000余人,沉重地打击了顽军。这一仗的奇迹,不在于弹药极其中缺乏,指战员每天只能吃上一顿稀饭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了大胜仗,而在于通过这一仗,我华东部队在全国 各战区,率先完成了从游击战到大兵团运动战的转变,为解放战争中的全面大打,作好了思想上、战略上、战术上的准备。

“第二,全面内战爆发后,1946年6月下旬,首先提出先在内线歼敌,再行出击的建议,为中央采纳后,也就演变为战略防御阶段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这就是7、8月 间的苏中战役,即七战七捷,我军不足3万,敌军有12万之众,歼敌53000余人,占正面进攻之敌总兵力百分之四十四,是我军参战人数的1.8倍。这也是我军在国内革命以来,第一 次歼敌5万人以上。

“第三,随着战局的发展和打大仗的需要,建议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统一指挥。1946年10月15日,党中央、毛主席、中央军委批准了两野战军合并成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谭震林任副政委。毛泽东主席两度明确电示:两军会合后,‘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商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在正司令在位的情况 下,赋予副司令战役指挥权,不仅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是唯一的,在古今中外的军史、战史上也是罕见的。然而,在华东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在华野这支特殊的队伍中,这种特殊的 班子搭配,奇迹般地成了我党我军最为成功的样板。从此,我华东部队,在陈毅的领导下,在粟裕的指挥下,连战告捷!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在宿北歼敌2万余人,是我军第一次一战全歼敌3个旅。1947年1月2日至20日,在鲁南歼敌5.3万余人,创我军一次战役全歼敌2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的先例。1947年2月20日至23日,在莱芜歼敌5.6万余人,奏捷 之速、歼敌之众、付出代价之小,都创造了全国战场的空前纪录。特别是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在孟良崮,全歼敌王牌军七十四整编师,震撼了国内外,连毛泽东在一年后还对粟 说:世界有二个人没有想到歼灭74师,第一是蒋介石,第二是我毛泽东。”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郭化若是国内外都公认的军事理论家、兵法研究家,对粟裕有如此高的评价,充分说明了粟裕是百年罕见的军事奇才。

同为军事奇才的林彪也称粟裕打的尽是“神仙仗”,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刘伯承则在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是这样向代表们粟裕的:“粟裕同志智深勇沉,百战百胜,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

可见,粟裕大将真堪称我国的“无冕元帅”!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