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韩信之死不全是因为兔死狗烹,还有这样深层政治制度所致!
韩信之死的根本原因,不是韩信恃才傲物,也不是刘邦兔死狗烹。而是韩信是割据一方的异姓王。分封制度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夏商周三代均是以分封立国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郡县制度产生,到了战国后期,郡县制已经比较成熟了,但分封制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还有较大的惯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有大臣提议在秦帝国实行分封制,而且还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虽然因为丞相李斯的反对而作罢。但可以看出,当时分封制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有很大的惯性。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髃臣,髃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觽,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史记》)
后来由于秦帝国的二世而亡,郡县制成了秦帝国的替罪羊。当时的人普遍认为秦帝国之所以二世而亡,就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制。所以,在秦汉之际出现了封建思想的回潮。当时的豪杰之士所想的不仅仅是封妻荫子,荣华富贵,而是想割土称王。所以,陈胜想扩大自己的势力,就必须分封,项羽和刘邦想维持自己的统治也必须分封。在当时的情况下,韩信想割土称王不稀奇。而且,韩信从一开始就有割土称王的意图。“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韩信在汉中对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刘邦以天下城邑分封功臣的要求。后来,韩信又请封张耳为赵王。虽然有战略上的考虑,但也是为将来自己封王做铺垫。再后来,韩信又自立为假齐王,逼刘邦承认。刘邦迫于形势,封了韩信为真齐王。但君臣之间的嫌隙已经产生了。
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是割据一方的诸侯王,但当时封建制度已经不合时宜了,所以,韩信彭越、英布在决定分封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他们不得好死。废除异姓王之后,刘邦又立了很多刘姓王。但那些同姓王的年龄小,根基浅,对中央政府造成的威胁不能与异姓王相提并论。而且,同姓王国的丞相太傅都由汉朝中央政府派置,用汉法,没有中央政府的虎符不得出兵。割据性也小很多。也就是说,同姓王对汉朝的威胁滞后于异姓王,所以汉庭与诸侯王国之间的矛盾,先在异姓王之间爆发了。客观上来说,消灭异姓王是很残酷,也死了很多人。但不论是从维护刘汉政权的统治的角度还是维护国家社会的安定角度来看,消灭这些割据一方的异姓王都是必要的,客观上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所以,对以刘邦为代表的汉朝和中央政府也不必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