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他身高不足六尺,辅佐昏君成名,司马迁对他顶礼膜拜

一个人如果想得到别人的敬佩,决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能得到史圣司马迁的由衷敬佩,那就更难了。司马迁以其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人格魅力,和求真务实、严谨不苟的治学作风,被历代人们所敬佩。然而,在司马迁的心中也有一位令他感到敬佩和折服的人。他就是春秋末期身高不足六尺的齐国宰相——晏婴。

晏婴(?-前500年),字平仲,又称晏平仲,世称晏子,山东高密人,齐国大夫,后任国相,辅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以节俭力行和廉洁勤政闻名于当时,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是齐国继管仲之后又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宰相。

历史上有很多名垂青史的大人物,像尧、舜、禹、汤、文、武等历代明君,像开创“文景之治”局面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像影响人们思想几千年的孔子和孟子,他们的地位显赫,功绩丰伟,影响深远,可司马迁在《史记》中,不过是用“记叙”的手法,记录其生平,评论其功绩,没有流露出对他们的钦佩之情。而唯独对晏婴这个“小人物”,司马迁却发出了“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的由衷赞叹,用现在的话就是“假如晏子还活著,我就是为他执鞭驾马,也是心向往之啊!”(《史记·管晏列传》)

司马迁为什么会对“小个子”晏婴佩服的五体投地,甚至愿意为他执鞭驾马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共同分享距今2500多年前的那段远古历史。

晏婴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旧的奴隶制度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新的封建制度正在形成之中。齐国凭着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余威,在政治、经济形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却日甚一日,各种社会矛盾也正在悄悄地激化。齐国处于一场深刻社会变革的前夜。

晏婴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步入政坛的。晏婴的政绩,主要表现在齐景公时代,他继承了桓公、管仲富国强兵的政策,立足齐国实际,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提出了合乎齐国国情的主张和措施。他在“民本思想”的指导下,为政尚礼,以礼治国;敢于直谏,匡君救失;重民举贤,廉俭力行;刚柔相济,忠心爱国,从而使正在走下坡路的姜齐政权,能够在列国称雄中一直保持着大国的地位。晏婴因此也得到了诸侯们的敬佩。

晏婴一生中令人敬佩的事迹很多,但笔者认为最让司马迁佩服的,还是他的犯颜强谏。在中国历史上,做臣下的对于国君察颜观色、曲意顺从、投其所好的例子比比皆是。晏婴却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把谏君作为政治生涯的重要内容。针对当时赋敛严重、刑法严峻的实情,晏婴劝齐景公废止了刖刑,减轻了征敛,缓解了国内阶级矛盾,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他甚至敢于多次劝谏“内好声色,外好狗马”的齐景公停止奢侈,实行廉政。晏婴的犯颜强谏,不但没有招惹来齐景公的恼恨,反而使齐景公对他越发的器重,甚至言听计从。

与晏婴相比,司马迁也曾向汉武帝直言进谏,不想却因此“栽”了跟头,并遭受了人生的莫大耻辱。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李陵侧应。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八万骑兵遭遇。在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所部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寡不敌众,不幸被俘。

武帝听说李陵投降了匈奴后,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纷纷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这一些,司马迁看在眼里,怒在心中。当汉武帝征求司马迁的意见时,司马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决定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之所以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直言不但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劝服汉武帝,反而更加触怒了他。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不但是在极力的为李陵辩护,同时还是在旁敲侧击的贬低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后惩以宫刑。

同样都是向国君谏言,谏言对象一个是昏聩淫逸的庸主齐景公,一个是雄才大略的明君汉武帝;谏言者一个是犯颜强谏规劝言行,一个是直言进谏阐明立场,得到的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晏婴因为进谏更加春风得意,而司马迁却因为进谏沦落为阶下囚,其中的巨大落差不能不让公正耿直的司马迁感到上天对他的不公平。

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在对晏婴向齐景公成功谏言表达出了敬佩之情的同时,也从侧面抨击了汉武帝不听自己忠言进谏的昏庸和独断。或许,当年司马迁在写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的时候,心中最悲愤、感慨的就是自己“不得其主”了。(刘秉光)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