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削藩是不是导致建文帝自毁江山的主要原因?

特殊的时期产生了一位特殊的君主,这位特殊的君主又有了一个特殊的结局。这却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之中的一件特殊案例,那便是建文帝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建文帝在度过了短暂的一生后,被后世追封了什么庙号呢?提到建文帝庙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建文帝的特殊性的真实反映。

首先要了解一下庙号这个名词的定义,也就是什么是庙号?庙号形容的主体只能是皇帝,而且是死后的皇帝。简单来说,庙号就是皇帝死后,被供奉于太庙之中的称号,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会有庙号的,只有居功至伟、对整个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者才能有庙号,这个庙号一般来说都是由后世继位的皇帝下旨颁布的。建文帝由于在位只有短短四年,而后发生靖难战役,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号明目张胆地谋朝篡位,并成功将建文帝赶下了皇帝之位。登基后的永乐帝朱棣,并没有给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颁布任何庙号,非但没有庙号,更是恨不得将所有建文帝曾经存在过的所有事实进行抹杀和篡改。永乐帝朱棣之所以这样做,是有着必须这样做的原因,首先朱棣的皇位并没有得到明太祖或者建文帝的承认,朱棣为了让四海皆臣服于他,就必须抹杀掉建文帝朱允炆的一切。其次,朱棣不愿意背负着谋朝篡位、谋杀侄子的罪名,于是他只有努力的纂改历史,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

建文帝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身份极其特殊,正是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建文帝的帝位坐的并不稳当,登基后的建文帝不久便被改下了皇帝之位,那么建文帝在位多少年?建文帝在位期间曾经有何建树?建文帝为何不能继续在位呢?他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离开皇位的呢?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时间为公元1398年6月,离开皇位时间是公元1402年7月。为何用离开皇位而非退位或者薨逝呢?这与建文帝的亲身经历息息相关。建文帝作为第二位皇帝,他一改明太祖的严酷的理政治战略,在国家政治上施行仁政,以儒家思想为治政的主导思想,废除了明太祖颁布的过于严酷的刑罚七十有三条,并且减免了地方的税赋,让百姓们得以休养生息。但也是过于推崇儒家思想,建文帝在国家治理之上反而显得有些停滞不前,犹豫不决。正是建文帝的软弱,导致了他的悲剧下场。建文帝成为明朝第一位被藩王赶下台的君王,堂堂的国军之力量居然无法抵抗住小小地方藩王的散兵游勇。一场大火后,建文帝生死未明,永乐帝朱棣登基居然不承认建文帝的存在,对外宣告是从明太祖处接任的皇位。这也是为什么不能用薨逝或者退位形容建文帝,而只能用离开皇位来形容建文帝的原因。

自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后,明朝进入了一个政令较为严酷的时期。在明太祖薨逝之后,由建文帝朱允炆继位,那么在建文帝当政阶段,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在后世之人的眼中,建文帝是好皇帝吗?从百姓角度来看,建文帝算是一位好皇帝,他的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明太祖时期政治层面管理比较严苛,可以说刑罚较重,宫刑等都不在话下。在建文帝登基为帝之后,对整个刑部、刑罚这块有了很大的改善,建文帝朱允炆废除了较为严苛的七十三条刑罚,使明朝所有受刑罚之人只有明太祖时期的三成。其二明太祖时期苛捐杂税较多,特别是江南地区,税赋之重几乎压得当地人们喘不过气。朱允炆登记后,立马开始了税赋的改革,减少税种,减轻税赋比例,可以说为明朝的民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但如果从朝廷官员和地主阶级层面来看,在他们眼中建文帝可以说是昏聩、甚至是极其令人厌恶的、其一朱允炆继位之后,提出过削藩的想法,并且也付诸了实际行动。朱允炆的几个叔叔们的势力得到了大幅度的削减,唯独到削减朱棣之时,建文帝遇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难题。其二建文帝对佛教的发展实行了限制手段,对于僧侣们来说,建文帝的这种措施遭到佛教徒们的极大抵制。

建文帝评价建文帝是大明朝的一位特殊的皇帝,他在位时间很短,仅为四年。在四年中的政治舞台上,建文帝朱允炆的表现如何?他对大明朝的后世产生了如何的影响?后世之人对于建文帝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建文帝评价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呢?首先,必须澄清为何用特殊两字来形容建文帝,建文帝的特殊之处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建文帝是第一位直接从皇长孙成为皇帝之人,中间跳过了太子这个职位;其二建文帝也是第一个被藩王逼迫离开皇位的君主,并且被下一任继任君主永乐帝彻底否定,成为一位无庙号、无谥号的两无皇帝。

建文帝在位仅仅四年的时间,他的政治治理对整个大明朝的发展有何种影响呢,后世之人如何评价建文帝呢,接下来主要来谈谈这个话题。一建文帝不同于明太祖朱元璋,他生在太平盛世且从小在爱的环境之中长大,所以建文帝的人格中有着极其善良的一面,他富有同情心并且为人亲和;其二建文帝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的政治理念是希望明朝治理不再仅仅依靠严酷的刑罚,而是由百姓们自觉而发的觉悟,也可以说建文帝是一个理想化的人格,有着美好的期许。其三在百姓心目之中,建文帝是一个亲民的好皇帝,他让百姓们的生活在经济程度和精神程度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与好转。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