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王承恩:与崇祯皇帝一起自缢殉国的宦官 也是中国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监 顺治帝御笔撰写碑文 康熙帝专程祭拜

王承恩是明末宦官,深得崇祯信任。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虽然王承恩只是一个宦官,并且于国于民并没有做出值得称颂的功绩,但他在国家破亡之际却能舍身追随崇祯帝,做到杀身成仁,其忠义气节却值得世人尊敬。

古往今来,太监这个群体都不是人们待见的群体,可是有这么一个人,在大明朝灭亡之时,当文武百官已经作鸟兽散,他却陪着崇祯皇帝孤零零地走上了煤山。崇祯帝自缢之后,他跪拜完毕,从容不迫地在旁边的一棵海棠树上自缢身亡。

杀入紫禁城的闯王李自成,也被崇祯帝一家自杀殉国的精神震撼,让人合葬帝后之后,也将这位陪着崇祯帝自缢的太监王承恩礼葬一侧。对忠臣义士的尊重,是融化在中华民族道统血脉中的,也是发自内心的推崇。

每次读到王承恩的故事,都能想起文天祥的正气歌。如果没有南宋的灭亡,文天祥这位状元的骨气也许不会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此磅礴大气!当他辗转于惶恐滩头、零丁洋里之时,从未想过自己的生死,考虑的只是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危难。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这首正气歌,歌颂的是古往今来的忠义之人,这些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舍生忘死,取义成仁……千秋之下,他们虽死犹生。就如这位太监王承恩。有人说,他为千百年来被人忽略轻视甚至鄙夷的太监群体正了名,在太监这个群体中,依然有人不逊于同时代的任何士子清流。

王承恩,出身贫寒,很小的时候就父母双亡,成为孤儿的他被远房亲戚送入皇宫,当了一名小太监。从此开始了他坎坷不平的宦官生涯。《明史》中为王承恩立传,这样评价他:“王承恩,太监曹化淳名下也,累官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是时,事势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夜分,内城陷。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福王时,谥忠愍。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

王承恩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太监身份葬在皇陵的人,对所有人来说,王承恩已经超越了士子太监的分野,而是与一个王朝生死追随的忠臣。提到他,人们想到的是亡国之痛,是忠烈之行。

大清朝的不少帝王也对王承恩多次旌表。据记载,清朝入关后,具有诗人气质、多愁善感的青年皇帝顺治,被王承恩忠君事主的事迹深深感动,下旨为王承恩竖碑立传。据传说,顺治皇帝是噙着眼泪亲笔为王承恩题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文,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这块敕建御制石碑至今仍矗立在思陵不远处的荒丘之上。青山处处埋忠骨。康熙皇帝也对王承恩称颂不已,曾为王承恩竖碑立传,还每年为他祭祀。

的确,与那些世受皇恩,或者得到皇帝知遇之恩的王公大臣相比,王承恩的骨气胆色远胜他们。当时的首辅魏藻德等人降敌之后,还冀望李自成重用他们,李自成对这些卖主求荣的明朝官员根本看不上,这位魏大人被刑讯拷掠至死,死之前在狱中恸哭没有尽忠报国悔之晚矣。历史没有假设,人生也如是。面临生死抉择的刹那,才是一个人最根本的底色。所以,后人记住了王承恩,忘记了那些高官名流……

背主求荣的大臣们,被历史铭记在耻辱柱上,而王承恩的死,却让人肃然起敬。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依然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种忠贞不二的举动,足以彪炳史册。他的死,在无数逃跑的官僚士子映衬下,显得尤为悲壮,让人动容。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时至今日,也会有一些远来的游客专门来凭吊、祭奠王承恩,追思明末惨烈的亡国之痛,也感佩缅怀他的义举。

历史永远记得那惨痛的一幕:君王死社稷,崇祯皇帝没有忘记祖训。他在王承恩的帮助之下,吊死在煤山的歪脖老槐树上,时年三十五岁。看到皇帝身亡,王承恩以头撞地,血泪和流,对着崇祯的遗体三拜九叩之后,决然地吊死在旁边的海棠树上。原本可以苟且偷生的他,坚定地选择了以死殉国,成为了大明朝悲情殉葬的忠贞烈士,也让后人永远凭吊……

大明亡国前夕,文臣抛弃了崇祯,武将背叛了崇祯,只有王承恩对崇祯不离不弃。在李自成攻城时,是王承恩带兵抵抗,拼死一搏,在城破后,也是王承恩扶着崇祯帝走上了煤山,眼看着崇祯自缢殉国,然后在旁边的海棠树上自缢殉主,做到了生死相随。

“他不是普通的好人,他是个做着坏事的好人,他的一切都给了他的君主和他的国家。”王承恩的一生,做了多少好事,又做了多少坏事,没人记得,人们记住的,只有他的忠心。而每个时代,都需要忠心。

王承恩死后,南明弘光帝赐谥“忠愍”,自古以来,这都是忠臣良将最光荣的谥号,而王承恩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太监。清兵入关后,顺治帝按照帝王规格厚葬了崇祯帝,王承恩则随葬思陵,成为崇祯帝永远的守墓人,他也是历史上唯一葬入皇陵的太监。

身为太监,王承恩是渺小的,但作为“忠诚”的代名词,王承恩又是伟大的。顺治帝为他撰写碑文,康熙帝为他亲往祭拜,乾隆帝为他修缮陵墓。“御制旌忠”、“贞臣为主,捐躯以从”,这是顺治帝为褒奖王承恩的御笔亲书。

崇祯帝殉国而死,王承恩殉主而死,我们应该记住,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不仅是亡国之君崇祯帝的忌日,也是亡国太监王承恩的忌日。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