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性发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四季均可发生。
主要症状为发热,并且热度较高,体温可达39℃以上,病程较长,可达2周,甚至达到1月余,朝轻暮重,汗出热不解,发病早期可见恶寒、头痛咽痛、全身酸痛等外邪袭表之象,但很快即见高热不恶寒,口渴喜冷饮,头痛、全身酸痛,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
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一般无特定脏器的阳性体征,实验室各项检查早期一般也无异常变化,白细胞一般都不高或略有降低。
综合中西医两方面知识,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分析本病发病机理,提出本病发在冬春季节多为风热为患,在夏季则以暑热、暑湿、湿热为多,而秋季则又以燥热为主。
但不管何季节,兼夹何种病邪,都以热邪为主要病因,始终以邪热炽盛,充斥气卫为主要病机。治疗原则也始终围绕邪热二字,重在“透”、“清”。
透者为透邪出表之意,里热内郁,不得外解时,通过透散热邪外出,使内郁热势透散而去。清者乃清泄内热之法,取清热泻火解毒之品清解热毒。
由于对病毒性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一般解表退热法和普通清热泻火法亦难见效,热势不退或暂退而又复升,疗效不巩固。老师集多年临床经验,创造出透邪清热抗毒法治疗各种病毒性发热,疗效高出一般疗法很多。
药用:鸭跖草30g,忍冬藤20~30g,板蓝根20g,蒲公英20g,连翘15g,蝉蜕8g,柴胡10g。
发病初期,表证明显时,加用豆豉10g,防风9g,荆芥10g,紫苏10g,用以发散表邪;头痛明显者,可加羌活、白芷(夏秋改用香薷)以散邪止痛;如胸脘痞满,口黏苔腻不欲饮食者可加藿香10g,厚朴10g,黄连5g,用以化湿祛邪。
根据本病病势急、病情重的特点,一般服药以每日3次为主,必要时每6小时服药1次,以求药物发挥最大作用,一般服药l~2天热势可下降,3~4天体温即可正常,而且很少复发。
方中板蓝根、蒲公英、连翘、鸭跖草等药,现代药理实验研究也证实有一定的杀灭或抑制病毒作用,柴胡、蝉蜕为透邪泄热之良药,故全方对病毒性发热有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