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发热等为特征,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病情轻者,称为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或时行感冒。中医辨证一般可分为风寒、风热、暑湿三种类型。
中医认为外邪有风、寒、暑、湿、燥、火(热),称为六淫。风为百病之长,其他外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从而形成风寒、风热、风燥、风湿等。
风寒感冒
与病人感受风寒之邪有关,多见于冬春季节。
症状: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无汗、头痛身痛、流清涕、吐稀白痰等特点。一般恶寒症状重,发热轻。
治疗:
风寒初期:以散寒解表为主,方药常用有荆防达表汤,主要功效为疏风散寒,用于感冒轻症。此时可以喝热粥、热水泡脚、盖被子等。
风寒感冒较重:可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等症状,治疗方药为荆防败毒散,主要功效为辛温发汗、散寒祛湿,此时可以喝姜糖水、温水擦浴等。中成药可选用伤风感冒冲剂等。
葱白粥选自《小品方》
连须葱白7根,粳米60克。
先将粳米加水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葱白,稍煮一、二沸即成。趁热顿服,服后盖被取汗。
风热感冒
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多见于夏秋季。
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黏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治疗:以辛凉解表药物为主,方选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中成药可用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颗粒、银翘解毒片等。另需多饮水,可泡菊花茶、薄荷茶代水饮;解衣物,以毛巾包裹冰袋放置在腋下、颈下或腹股沟处降温。
薄荷粥选自《送余录》
薄荷煎取药汁候凉,取粳米加水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薄荷汁及适量冰糖。稍温即服,得汗最佳。
薄荷为疏散风热之要药,加粳米、冰糖制粥,能促使出汗,又有护胃作用。此汤饮对新感风热者最适宜。
暑湿感冒
除了风寒和风热感冒,还有一种暑湿感冒,多见于夏季。主要由于夏天湿气较重,风热感冒易夹杂湿气,形成暑湿感冒。
症状:每日午后热度明显增高,出汗后热度仍然不减,头昏脑涨,身重倦怠,心烦口干,胸闷欲呕,舌苔黄腻,尿量少且呈黄色。
治疗:治疗予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方选藿香正气丸。常见的中成药有祛暑丸,暑湿感冒冲剂、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等。
荷叶粥
鲜荷叶50克、粳米250克、白糖30克。
将粳米放入锅内,水适量,将荷叶洗净,剪去蒂及边缘,盖在粳米上,熬至粳米熟透,揭去荷叶,加入白糖拌匀即可。
中医说:一般而言,感冒多预后良好,病程短而易愈。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使疾病传变,或因感冒诱发其他宿疾,则又当别论。特别是老人、婴幼儿、体弱或久病患者,必须加以重视,防止疾病传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