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明日芒种,不这样做你就吃大亏了!

芒种是反映农业物候现象较为特殊的一个节气,即太阳到达黄经7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的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正处于播种最忙的时节,故又称“忙种”。

一年中分为四时、八节、二十四个节气。每季、每节与每气均各具时节特征;各有养生要点;大家务应顺应时令和时节变化。既要有所避忌,又要适当调摄。芒种节气后,湿热之气容易使人产生困倦、懒散、萎靡不振。出现“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等疲沓不堪,以及汗出不畅、胸中烦闷、口腻无味之状。极易患上湿温病、寒湿证或中暑。引发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疮、湿疹、水痘、皮炎、腮腺炎、肝炎、肠炎等多种传染病和季节性病变。这个时节养生的要以清利湿热,化湿醒脾,养心护阳为关键。

清淡饮食,健脾化湿

在芒种节气后期,天气开始炎热,空气潮湿度逐渐增加,在这样的天气湿气很容易乘虚而入。空气湿度过大时,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当空气湿度高于65%时,病菌繁殖滋生最快。由于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因此要尽量少在潮湿的地方,多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如扁豆、薏仁、冬瓜等。切记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必要时可服用健脾化湿药物,如藿香正气水、保和丸等。

同时,随着天气温度的增加,要注意防暑降暑,喝些白开水。中医称“白开水是百药之王”。从营养学观点来看,任何含糖饮料都不如白开水的价值大,因为纯净的白开水进入人体后能很快被胃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发挥新陈代谢的功能,同时调节体温、清洁人体内环境。喝白开水应选择沸腾后自然冷却的新鲜凉开水(20℃至25℃),这种白开水具有特异的生物活性,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很快被吸收利用。夏季高温,出汗过多,体内盐分减少,体内的渗透压就会失去平稳,从而出现中暑,而多喝些盐开水或盐茶水,可以补充体内失掉的盐分,从而达到防暑的功效。

适当药浴,活血化瘀、祛风散寒

药浴就是在浴水中加入药物的汤液或浸液,或直接用煎好的汤药,以蒸气沐浴方法或熏洗全身或患病局部,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药浴的使用方法在我国由来已久。据载,自周朝开始流行就用香汤浴洁身。宋明期间,这种香汤浴传入民间,便出现了专供人们洗芳香浴的“香水行”,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人们择日选用不同的药浴洁身、防病。如春节这天用五香汤沐浴,浴后令人遍体馨香,精神振奋;农历的二月二,古人称之为“中和节”,民间曰为“龙抬头”的这一天,多取枸杞煎汤沐浴,可令人肌肤光泽,不老不病;夏季常用五枝汤洗浴,是为疏风气、驱瘴毒、滋血脉。到了清朝,药浴不仅作为健身益寿的方法,而且广泛用于治疗和康复疾病。

在药浴的过程中,除了水本身的理化作用(主要是温热作用)外,主要是药物对人体的影响。药物水溶液的有效成分,通过体表和呼吸道粘膜进入体内,根据不同药物的组方,可起到舒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等功效。

浸浴的具体方法,以五枝汤(桂枝、槐枝、桃枝、柳枝、麻枝)为例:先将等量药物用纱布包好,加十倍于药物的清水,浸泡20分钟,然后煎煮30分钟,再将药液到入浴水内,即可浸浴。有条件的可每日一次,这种药浴方法适用全身浸浴液亦可用于局部泡洗。

调养情志,出汗排毒

芒种时风火相煸,人们也易感到烦躁不安。此时要调适心情,注意保持心情舒畅,胸怀宽广,以防情绪剧烈波动后引发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病。应使自己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忌恼怒忧郁,这样可使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其实就是夏天调整情绪的一个办法。也就是说,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应当调整呼吸,使心神安静,意念中如能想像着心中存有冰雪,便不会感到天气极其炎热了。在此期间,应注意保持积极心态,尽量少发火。

中医认为,芒种时节进入炎热夏季,要注意排汗,排汗可帮助排出人体内的毒素,不仅让人有精神,而且疾病不易上身。但汗液排泄量不要太大,否则会加大体内津气耗损。芒种时节可适当晒太阳,此时阳气升发,晒太阳顺应阳气的升发可让身体出汗,也利于气血的运行。因此,可适当打球、跑步等,通过运动排汗。但最好不要在日晒强烈的白天出门锻炼,尽量在傍晚出门活动,防止日晒中暑或发生运动意外。专家还特别提醒,中国有句老话:“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芒种后要常洗澡,但出汗时不要立刻用冷水冲澡。不要贪凉而露天睡卧,不要大汗淋漓就光膀子吹风,这样易患热伤风、流涕、鼻塞、打喷嚏,有时还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

专家推荐芒种药膳食疗方

芒种之际的养生食疗方很多,应因人、因地而行,不可千篇一律。只是要谨守淡渗清利、化湿醒脾、养心护阳之要领,以淡补、缓补、轻补为宜。选择廉而易得,大多数平民百姓能用得起或用得上的而择之。

赤豆薏米粳米粥

即取赤豆20克、薏米30克,粳米100克,一同入锅煮成粥。因赤豆性平,有益脾胃,能湿行水;薏米甘淡、微寒,能健脾养胃、利湿舒筋;粳米即日常所食的大米,味甘性平,和胃健脾,除烦渴,止泻痢。三者同煮成餐,应为平补、常补的佳品。

白扁豆荷叶粥

即取白扁豆30克,鲜荷叶10克,粳米100克。先取扁豆、粳米煮粥,待粥已成时,将鲜荷叶切成丝状片入粥,再煮5~10分钟即成。因白扁豆既能健脾化湿,又能消暑;荷叶味虽苦涩但其性平,能升清化浊,消暑止渴。

莲子芡实荷叶粥

取莲子50克、芡实30克,鲜荷叶15克、粳米60克。先将莲子、芡实、粳米一同入锅煮粥,粥将成时将切碎的荷叶投入略煮即成。因莲子既有健脾益肾之功,又有养心安神之能;芡实虽具涩性,能益肾固精,亦能除湿。加荷叶升清,粳米健脾胃,共为有益的美食。

冬瓜薏米汤

取冬瓜300克,薏米100克。先煮薏米,后下切好的冬瓜片,因冬瓜味甘淡,性微寒,具有清热除暑、除烦生津、化痰利水之功,再加前已述及的薏米,并加少许食盐,不腻易食,实为佐餐之上品,可谓老少皆宜。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