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中医古籍中的智慧——论治痹证精彩选段

痹证最早的记载见于《内经》,称之为“痹”,并对痹的名称、病因病机、症状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着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金匮要略》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寸口脉沉而细,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汗,汗出入水中,入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总结痹证的病源和证候,在沿用仲景病名的同时,又将痹病分为历节风候、湿痹候、风湿痹候、风痹候、五体痹候等,并对各候症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鉴别,大大丰富了痹证的内容。“历节风之状,短气,白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由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也。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攻,故疼痛。血气虚,则汗也。风冷搏于筋,则不可屈伸,为历节风也。”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将之称为“白虎病”,亦称“白虎历节”,认为其发病时痛虎啮故名。“白虎病者,大都是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受此风邪,经脉结滞,血气不行,蓄于骨节之间,或在四肢,肉色不变。……”

宋金元时期的医家朱丹溪提出了“痛风”的概念,并在《丹溪心法·痛风》中将痛风定义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是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证”。

明清时期的医家鉴于前人病名论述不一,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清代的张璐在其著作《张氏医通》中总结指出“痛风一证”,“石顽曰。按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多由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了“暑湿痹”的新名称。“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