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养生防病是关键、牢记这三字,这个冬天不生病

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中医上素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所以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出发,大雪节气正是进补调的大好时机。

但与其记住众多繁杂的养生方法,还不如找到各个方法中的最精要的几个字,循之。那在大雪这个节气里,最重要的,就是这三个字:藏、暖、补!

三藏

防燥、养阴、睡好觉

防燥提高免疫力

大雪节气的特点是干燥,空气湿度很低。中医认为,冬季干燥,加之暖气较热,呼吸道成了最易发病的“重灾区”。

要尽量增加室内湿度,多喝水以保持呼吸道的湿润。如果室内空气太干,可在暖气搭一条湿毛巾,或使用加湿器。一般来说,冬天室内的湿度在30%至60%之间是比较合适的“度”。这样的湿度下,人体总体感觉良好。同时还应适当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养阴配合运动好

冬天养阴,就是在藏上下的一个功夫。由以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

最好的活动时间是在每天阳光好的时候做做舒展运动,一般是上午9-10点钟或下午2-3点钟,这一点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病的人来说,更为重要。

睡觉牢记早卧迟起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大雪时节,万物潜藏,我们能保持充足的睡眠,基本就做好了一半了。

两暖

暖头防大病,暖足防小灾

前段时间闹着降温,很多人把最厚的衣服都拿出来了,可是最近的天气好像又没那么冷了,不过可别掉以轻心,真正冷的日子,就不远了!

进入大雪节气,降温幅度会进一步加大。所以不管怎么样,大雪时节,最重要的还是保暖,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顺畅,才可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而保暖有两个地方最重要,一个是头,一个是脚!

暖头防大病

头部的血管密集,耗氧量大,热量散发也多,研究发现静止状态不戴帽子的人,在环境气温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

从中医角度来说,头为“诸阳之汇”,也是应该重点做好保暖的部位。“尤其是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人,头部保暖更加重要,对预防脑卒中等很有帮助。”

暖足防小灾

而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大雪时节,脚部保暖也应加强。

暖头戴帽,暖足泡脚,这些都是最简单好用的方法,大家一定要在立春到来之前,做好这两件事,不可疏忽!

一补

补肝肾:多吃黑色灸太溪

小雪节气后,北风开始成为常客,天气寒冷,万物收藏蛰存。顺应节气变化,要注意滋补肝肾。

饮食调养可多吃黑色食物,因其入肝肾二经,具有很好的食补作用。

《九针十二原》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

“太”,就是大的意思,而“溪”就是溪流、溪水。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如果肾水充盈,精之充足,肾的“原阳”或者说“真水”才会发挥其作用,温润营养我们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坚持艾灸太溪穴,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可以帮助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起居:早睡迟起去寒保暖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

大雪节气,寒风很容易通过颈部带来寒气,引起喉疼、发炎。因此,尽量穿高领衣服,戴围巾。除了脖子,肩膀、前胸、后背及脚,也都要注意保暖。

此外,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运动:宜9点后锻炼

一项关于心脑血管病发病的时间性研究发现,早晨7~9点,是心肌梗死等猝发性心脏病和脑中风的高发期,因此,晨练最好在9点后。运动以温暖全身或有些许微汗为宜。

心理:要积极乐观

精神上要积极向上,保持乐观,多做一些安静的事。

日常生活中,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参与无原则的争执和较量;经常宽慰自己,到郊外登高望远,使心境开阔、宽容大度,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防病:谨防四种意外

1、防跌倒

年纪大了,首先要做的就是想尽办法防跌倒,特别是骨质疏松患者,下雪天最好别出门。一旦滑倒,55岁以下的人要重点保护头部和颈部,尽可能通过手的缓冲,减小损伤。

2、防心脏病

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在入冬前最好做个全面体检,必要时调整用药。外出应带上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急救药。

3、防中风

在冷空气刺激下,血液循环会加快,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增加中风风险。此时除了要及时添衣服,还要留神有没有突然眩晕或头痛加剧,视物不清或失明,恶心、欲吐等症状。如果有,就要尽快就医。

4、防呼吸道疾病

出门时最好戴口罩,且要每天更换。身体在保证不冷的前提下,不宜捂得过严。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