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春捂秋冻”有讲究!这些部位千万不能“冻”!

   “秋冻”,就是说,秋天不要急着穿上厚衣裤,要适当的“冻一冻”。可自古有谚“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也就是立秋节气后,经过了处暑、白露节气,暑气渐消,一场秋雨一场寒,此时要穿上长衣长裤,袜子单鞋,以遮蔽日渐一日的寒凉。

  那么秋天到底是“捂”好?还是“冻”好呢?今天小编一一为你讲解“秋冻”。   如何科学理解“秋冻”?   有的人一进入秋天就赶紧穿上秋衣秋裤,甚至早早地就穿上棉衣。这样身体舒适度是提高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并不好。   一方面,秋季气温凉爽,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定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天气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中医认为,秋季天气干燥,宜养阴,如果穿得太多,易伤阴生燥,对身体不利。   所以,秋季应该冻着点,衣物要慢慢地增加。不过,近期气温比较低的地区,请注意不要受寒,秋衣秋裤该穿还是得穿。   “秋冻”的基本原则   1   秋冻必须顺应天时   初秋时节,暑热未消,气温偏高,气候变化比较平缓,此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适当“冻一冻”是有益健康的。   晚秋时节,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急剧下降时,就应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但是,凡事皆有度,“秋冻”的度要靠自身感受,以不引起身体不适作为标准,不要逞强,千万别把自己冻感冒了。   2   南北方秋冻有区别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   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3   这些部位千万不能“冻”   1   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2   双脚   脚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脚是人体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3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4   肩膀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4   这五类人千万别“冻”   1   慢性肺病患者   这类病人,素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2   心血管疾病患者   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为体质虚弱,不能耐受增加运动以防寒及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活动,所以不应“秋冻”。   3   胃肠病患者   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则会诸症蜂起,或吐或泄,或胀或痛。所以对于胃肠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还应小心对待秋冻。   4   关节病患者   “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尤其是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如头、胸、腹、足、颈、肩、腰、膝关节等。   5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一是因为“秋冻”容易感冒。二是以防患者血管痉挛。当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会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而其常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   秋冻”何时该结束?   当室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5℃左右时,就不应再继续“秋冻”了,不然非常容易生病。   另外,作为一种养生方式,正确的秋冻虽能明显地提高人体抵抗力,增强体能,但秋季养生,光冻着肯定不行。还应配合一些适宜秋季的户外体育锻炼和秋季饮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冻”过头了,怎么办?   如果由于盲目自信,过度“秋冻”,那你可能需要这份秋冬祛寒散湿的艾灸法!艾灸以下几个穴位,再“冻”都不怕哦~   神阙穴   神阙是气和,气舍,气具之穴,是任脉在此会和,此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在中焦部位起到沟通上下之功效。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大椎穴   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感冒、过敏性疾病、热病、癫痫、颈椎病,治疗取穴大椎是首选。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命门穴   补肾壮阳灸命门,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古今许多医家都对此穴推崇备至。因此流传着“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说法。不过,这里要温馨提示:小儿慎灸哦!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