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物理降温,为啥在你家娃身上无效?!怎样有效?

  物理降温,为啥在你家娃身上无效?!怎样有效?

  怎样物理降温才正确?

  看着宝宝发烧,小脸烧得红扑扑,家长可以手忙脚乱,但千万不可失去科学依据哦。

  提问

  在国外旅行中,1岁宝宝37.9℃,买了感冒药水,喝完降到36.7℃,而后又37.5℃,反复。要不要去医院,旅行还未结束。

  回答

  答:孩子出现低热(体温<38.5℃)不需要服退热剂,可多饮水/液体或其他物理降温方式。如果出现流涕、咳嗽等症状,吃喝睡基本正常,继续观察。

  用湿毛巾敷鼻;物理降温;多饮水/液体,耐心等待3-5天。还有尽可能保持正常喂养,促进排便。

  如果48小时未排便,可用刺激肛门的局部处理办法。

  如何做到发热时有效的物理降温

  发热本身不是一种疾病,是由于体内致热源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内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的一种现象。所以退热是以增加散热、减少产热为出发点。

  退热药是改变体温调节中枢的状况,减少产热,只做到退热的前提。真正退热的效果需要通过物理降温,增加体内散热来实现。

  所以,遇到孩子发热要从这四方面进行物理退热:

  1.经皮肤蒸发水分散热是最主要途径,占90%以上。所以发热时不要给孩子穿得太多,应该少穿盖衣物。

  2.经呼吸散热。发热时呼吸会增快加深。

  3.经排尿过程散热。多喝水多排尿。

  4.经排便过程。

  所以,遇到孩子发热要从这四方面帮助孩子进行物理退热。

  如何做到发热时有效的物理降温呢?

  首先尽可能保证宝宝液体摄入。退热过程主要是通过皮肤蒸发水分实现。若体内水分不足,退热效果受限。

  再有,在适当提高室温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穿衣盖被,利于皮肤散热。

  还有,洗温水澡、温热毛巾湿敷也是很好的物理降温方法。冰袋或冰贴也会有一定的效果。

  物理降温有两大形式——冷降温和温降温。

  通过冰贴或冰袋,让局部皮肤降温为冷降温,不过退热效果有限。

  虽可感到皮肤变凉,但体内温度未必降低。变凉的皮肤血管收缩,反而会妨碍体内热量散出。

  温降温是在提高环境温度前提下,用温热毛巾敷身体、洗温水澡等致皮肤血管扩张,有利于体内热量散出。

  正确看待物理降温,维持体温需体内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发热是产热增加和/或散热减少的结果。

  要退热,增加散热很重要。经皮肤是主要散热途径,增加皮肤血流就可增加散热。

  在多饮水前提下,适当提高室温减少穿盖衣物、温水浴都是很好的方法;而冰袋、酒精擦浴只带走局部皮肤热量,退热效果有限。

  退热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水分不足。

  婴幼儿生病时多不喜喝水或奶,家长一定要耐心少量多次喂养,以增加体内水分,利于退热,否则服了退热药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再有,排尿和排便过程都可利于降温。

  总之,退热的捷径不是从药物(退热药、抗生素等)出发,而是增加体内水分和采用适宜的物理降温。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