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六月小暑至

  地煮天蒸望雨风,偶得雷暴半圆虹。转眼之间,又到了小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小暑。

  一、暑热作时,肃气已初

  一说小暑,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热。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古时候的“暑”字,上面一个日,下面是个煮。上面一个太阳晒着像个蒸笼,下面又地上有不断有热气散将出来好似在煮水,自然是热煞个人咯。当然啦,有句古话又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小暑虽然是一个炎热的时节,但是毕竟还没有达到极致,所以只能称之为小暑,最热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其实,虽说这是暑热的时节,却恰又是一个阳气开始回收,收肃之气初起的日子。平日里,大家可能总是会认为,最严寒的时候一定阴气最盛,而最炎热的时节里必然是阳气最旺。其实并非如此。我们不妨回忆一下,一年里最炎热的日子是什么时候呢?是在三伏天,以及我们俗称“秋老虎”的时候。这最热的日子在季夏和秋天,却不在阳气最旺夏至,本身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再举个例子,阳气最旺的节气是半个月前的夏至,现在到了小暑,再过半个月又是大暑,阳气日渐少,天气却反而是日渐炎热的。这是因为我们居住的地方在地表,而阳气最盛的时候恰是高高浮在天上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并不是那么的热,到了阳气慢慢由盛转衰,从天空中渐渐向地面下沉,反而逐渐聚积到了我们生活的区域。

  从夏至,到小暑,再到大暑,阳气日渐消弱,天气反而越来越热

  而又是在这个被我们称作小暑的节气里,一丝收肃之气也开始萌生。秋属金,金气收敛肃煞。小暑的三候,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击。蟋蟀是属阴的小虫,总是喜欢在秋日里鸣叫,它们在这个小暑时节里感受到刚刚出现的萧瑟之气,开始长出了翅膀,能够停在洞穴和房屋的墙壁之上了。而老鹰是凶悍的猛禽,天地之间的一股肃煞之气刚刚开始萌生,正是雏鹰开始学习抓捕猎物的时节。秋天还远没有到来,但是它那一股收肃的金气已经开始慢慢萌生了。自然界的事情就是这样,一切都是早就开始,渐渐生成,并不会一蹴而就。《汉书·郊祀志注》里写伏天是“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这炎热的时节被称作“伏天”,说的正是此时阴气开始萌生,阳气有从天沉降的意思。

  小暑虽是夏日炎热的时节,却又是秋天收肃的金气所初生之时

  二、祭谷神,尝新米,晒龙袍

  古时礼制,每到了小暑的时候,全国都会举行祭祀谷神的典礼。谷神即后稷,姓姬,名弃,是黄帝的玄孙,在尧舜时期司掌农业。《诗经·大雅·生民》中写道:“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说的便是他掌管农业,教民种植各种农作物的事迹。而此时正好又是早稻成熟收割的时节,于是人们总是会将新收的发米作为重要的祭品,有直接蒸煮的,也有做成米糕、米饼的。时至今日,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小暑尝新的习俗。

  古时每到了小暑时都会举行祭祀谷神后稷的典礼

  说起来,在小暑的时候尝新,蒸煮新谷所制的各种食物,除了祭祀之用以外,也有养生的意思在里面。黄梅方去,小暑既至,大家刚刚从那闷热潮湿中脱离出来,又迎来了炎热的“桑拿天”。暑湿困脾,炎热又让人不思饮食,如果不加注意的就会变得气虚乏力,无精打采,严重的还会出现消瘦、呕吐和低热,这种病被称作“苦夏”。水稻生于水田之中,整个根系常泡水中,却从不会烂根,具有祛湿之效。而《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大米是五谷之一,味甘而性平和,最益脾胃。此时来一碗新米,正是远离苦夏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如今很多人都在问:吃这个补还是吃那个补?其实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不论是什么玉盘珍馐值万钱,最补人的还是那最平常的粮食。粮者,良也。粮食才是最养人的,而只有最养人的食物,才会被作为“主食”,其它的都不过是“配菜”。在北方,还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一样还是说的用粮食来补益身体。

  五谷为养,最养人最补益的不是什么玉盘珍馐,恰恰是平日里的粮食

  除了尝新米之外,人们还会在这个时节里吃糯米糖藕、黄鳝和鸡蛋等。通常这个时节里常吃的食物,都是能够补益脾胃,同时又性味较为平和之品。于同时,在《汉书》里也有“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的记载,说田间地头的人们农忙遇到劳苦,也会喝上一壶好酒,吃上一顿羊肉来慰劳自己,解解乏。当然,就像盛唐时药王孙思邈说的:“是月肝气微弱,脾旺,宜节约饮食。此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切须饮食温软。”这个季节里还是吃的温和一点,清淡一点,比较健康。

  今年的小暑在六月初四,之后不久的六月初六也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叫做晒龙袍。相传这一天是龙王的生日,是日里他老龙家总是会把自己的长袍拿出来晒太阳。而在民间,大家也都会把自家的衣服、被褥等拿出来,曝晒在大太阳地下。想来,在过了一个湿漉漉的梅雨季节之后,终于迎来了艳阳高照的日子,此时把家里的衣服被褥拿出来晒太阳,祛除一整个梅雨季节所积累的潮湿,也是出于健康的考虑啦。而旧时的爱书之人,到了这个时候,还会把家里的书籍也拿出来晒晒太阳,祛一祛湿气。

  小暑之后人们纷纷把家里的衣物等拿出来曝晒,称为六月六晒龙袍,一次祛除梅雨季节积累的湿气

  三、冬病夏治

  小暑之后不久,就入伏了。进入了三伏天,冬病夏治也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件事情。每每到了这个时候,各个中医院和中医门诊部就开始了艾灸、督脉灸和三伏贴等等的治疗。

  《黄帝内经》中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之时阳气蒸蒸日上,而夏季天地之间阳气旺盛,此时养人身的阳气,正是顺应天地的养生之道。所以在这个时节里,灸法这种温通的治疗方式就尤为合适。而膏药、穴位贴敷这些治疗方法中也会选择生姜、白芥子等温药。当然其实在古代,冬病夏治并不仅仅局限于灸法。老底子的大户人家,到了三伏的时候,总是会请医家来开张方子抓药。各种汤、丸、散、酒也是冬病夏治的中药组成部分。

  今天的冬病夏治,大家更注重灸法。其实在古代,各种汤液醪醴,膏丹丸散也是冬病夏治里的常客

  当然,我们刚才也说到,三伏天并不是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反而是阳气开始减弱,渐渐向下沉降的日子。所以三伏天的冬病夏治,并不是让我们身上的阳气能够生发起来,而恰恰是要在阳气沉降收藏入身体的时候加一股力,让我们能在此时藏伏更多的阳气,这样冬天里阳气充足,自然就不容易发病了。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