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太极拳的劲道哪里来(一)

  太极拳是个古老的拳种。由于它集健身和技击为一体,且又具有动作缓慢、柔软美观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因此,在全民健身热潮中,形成太极拳热,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当今流行的太极拳与传统的正宗的太极拳一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用一个“是”或“不是”就能说清楚的。

  当今流行的太极拳的拳架,在总体上说,沿用了传统太极拳的式子,教授的规则,也讲的是原来的那些规则,从这方面看好像一样,但其实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盘拳架使的是“习惯上的力”;讲规则脱离了“内里的意思”。因此,当今流行的太极拳,是走偏了、异化了的太极拳。

  传统的正宗的太极拳的“力道”,与人们的“习惯用力”是两码事,完全不同。“习惯用力”系直观反映,直来直去,用手伸手,用脚出脚。而太极则认为力源在“腰脊”,主张四肢要由腰脊来带动,上行:腰带肩,肩带肘,肘带腕,腕带手掌达于指尖;下行:腰带胯,胯带膝,膝带踝,踝带脚掌达于脚趾尖。即四肢脚手要完全纳入被带动的状态,不可直接出动,不可自行其是,不可局部比划,不可零星乱动,并且,腰脊的带动,必须本着太极拳腰脊的规范来,而不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那种腰的带动。如此再融合其余规则在内走出来的劲势,才是地道的轻柔绵缠,两臂又软又重,用于技击,入里透内,绝非臂腿手脚的比比划划。

  传统的正宗的太极拳的“规则”,基本上是内在的,不可以单纯用形体外在形象来解释。譬如,“含胸拔背”,在外在形体上讲,是指胸和背都要平正,不凸不凹;在内里说的是一种主要的感觉——气感。“含胸”,是指胸部内气向胸腔周围弥散,形成圈状,好像把胸腔包围住一样,含者,包含也,是谓含胸;“拔背”,是指气贴于背,即“牵动往来气贴背”,那种情况,就像热得出汗、内衣贴在脊背上一样,实际上没有出汗,内衣也没有贴在脊背上,而是一种内气运行中的感觉。在牵动往来气贴背较充分当中,与“顶劲”、“沉气”上下对拔对拉相配合,在背部就出现了一种上拔的劲势,是谓拔背。笔者习惯把“含胸拔背”称之谓“开胸开背”,因为这样既形象,又好理解。胸开了,气就通了;背开了,气就顺了。胸开背开了,相应的感觉也就都有了。胸和背,都是腰脊的一部分,“开胸开背”(含胸拔背),实际上是腰脊带动四肢运作的一种劲道。“沉肩坠肘”,看来好像是外在的,但有其内在的意思。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肘”离“中盘”(腰圈)最近,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因此,要求“肘”要曲坠,意向“中盘”。再就是“沉肩坠肘”与“开胸开背”相辅相成,二者到位了,气就下沉丹田,做得充分了,可加强丹田气感;“气沉丹田”了,自然就“顺项贯顶”、“虚灵顶劲”形成。“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开胸开背”、“沉肩坠肘”这四个要领都做得到位了、充分了,胯气圈、腰气圈、肩气圈就相应形成了,这时气感充盈,就达到了“气遍身躯不少滞”了。这四个要领,是最基本的,能够做得到位了、充分了,其它规则也相应容易做到。这是因为太极拳的各个规则之间,是相通的一个整体。这恰恰反映了人体各个机能之间是相通的整体一样。太极拳功夫,能够把人体部分和整体机能的潜力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使之达到不可思议的美妙境界,让人体超常受益。

  打太极拳“用意不用力”。即用意识(思想或心)作用于腰脊,腰脊作用于四肢手脚,如此由内及外,所以说太极拳是内家拳。“意”在这里,不是抽象的虚无飘渺、游移不定的念头,而是高度集中在拳式的运作上,这样习练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出物质力量——一种劲道!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