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受国内外广大爱好者的欢迎。
本文从三个核心价值特点来感悟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探讨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1、从用意不用力体会“天人合一”
用意不用力,即大脑要静下来,用意念引导动作,精神达到高度集中,对外界的一切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消除精神、身体的紧张状态,放松大脑、肌肉和关节,避免用僵劲或拙力。
开始习练太极拳时,先要人静,精神和形体两方面要放松,思想与情绪上要安静,做到心静体松,使中枢神经的调节处于最佳状态。
行拳时“心静用意”,在运动中把精神和意念贯注于一招一式之中,做到“心中无物,极其虚灵”,最后达到“以静御动”的高级阶段。
太极拳不论是功法、单式练习,还是拳势、拳架练习,都要求“意动身随”,在松静自然的状态下,精神高度集中,意气相随,通过意识指挥和引导,头上顶,气下沉,放长身肢,充分发挥脑对生命过程动态变化的控制作用,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传腕,并带动下肢旋胯转踝使肢体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串。
“天人合一”思想是太极拳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是一种先进的自然观、人生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关系。
“天”是指宇宙、天地、万物,人应包括在内。大自然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天人合一”强调了“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整体合一。
太极拳习练要求在意念上使自己的身体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就是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它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宇宙、自然、人、物的和谐与统一,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贯穿在太极拳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
太极拳在大自然中对人体身心、内外、形神的整体性修炼,最终达到诸客体相互交融的神韵,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宇宙最高境界。
因此从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技法中,可以感悟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整体观,充分表现了它在追求健身、健心和人类与自然发展上的高度和谐姿态。
2、从“立身中正”体会“中庸之道”
立身中正,是全身中正安舒,重心始终在一个平面上,以求姿势优美,要防止左歪右斜、转动时一高一低,破坏身躯端正的姿势。太极拳要求做到身正,而欲身正必先心正。要求“不偏不倚”,达到无所偏倚、虚灵内含的境界。
太极拳以其动作来诠释其中的哲理,并且把肢体动作与心理状态联系起来,以心中意念指导肢体行动,而肢体行动同时也在锤炼着心智。
拳论中“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这种“难绘其形”的变化,其实源自于心,而心又要溯源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上。
中国文化的传统历来是“道德”和“学问”不分的。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学问,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做人的道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太极拳是连接人的身体和精神、使人身心合一的桥梁。
太极拳所蕴含的“中庸之道”对现代人的价值观具有指导意义。
“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与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是一致的。
儒家讲的“中庸”不是万事只求平均,走中问道路,而是力求一种分寸感,许多成语也表达了这种哲理,如“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等等。
在社会上,也就体现了中国社会复杂的一些行为规范、做人原则。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去体悟太极精神,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以一种宽容的、自然的、恬静的思想境界生活,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够想到并做到心正、身正,避免误入歧途,而在遇到挫折时,也能以一种灵活中庸的态度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