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在中国哲学中,不是被当作与其他自然元素和自然事物相对待的事物,而是被当作融合和包含一切事物在内的哲学本原范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思维的缺乏,表述
方式上的模糊、含混,导致了“气”范畴自身内涵与外延的难以确定性,它可以诠解为自然、生命、精神、道德、伦理、疾病等诸多认知对象的起源与本质。
据考证,太极拳发源于明末清初时期。在清朝接近300年的时间里,太极拳逐渐走向成熟,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气”是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范畴,在中国哲学、医学、文学等领域中多有体现,而在太极拳论、拳理中更是俯拾即是。太极拳的开创者陈王廷的《遗词》上写有:“……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黄庭经》以古道中经人身脏腑各有主神之说为本,结合古医经脏腑作用理论,阐述道教内修医理根据,强调固精炼气,提示长生久视要诀,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可见在太极拳创始之初就与“气”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的太极拳家在著说立撰时,无不将气提至至高的位置。太极拳理、拳论对气的阐述突出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而疏于分析的思维方式,使人产生莫衷一是的感觉。笔者拟在现代学者对“气”的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太极拳健身的视角,将太极拳理、拳论中的“气”置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中进行考查和界定,便于人们对太极拳健身文化之“气”的理解。
1气——人身之本原
被学人称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将气引领至哲学殿堂中的显赫地位。从此,气逐渐蜕变为宇宙间万世万物的本原,开始了泛及诸多事物本原的心路历程。“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周易·系辞》),认为精气是化育自然万物和人类的基元,而且“游魂”也是由精气流变而成。此后,气为人的本原的论述层出不穷。“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一章)。“且瑞物皆起和气而生”(《论衡·讲瑞》)。“天地之间,一气生生,而常,而变……”(王廷相:《雅述》)。“天地二气交感而化生万物”(《周易程氏传》卷三)。“万物之生,俱得一气”(《论衡·齐世》)。“物主乎形,待气而生”(《朱子语类》卷六三)。“人与天地、鬼神、万物,一气也”(《慎言·作圣》)。“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论衡·物势》)。“气者,身之充也”(《管子·心术下》)。“人禀元气于天,各受寿夭之命,以立长短之形”(《论衡·无形》)。“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生,散则死”(《庄子·知北游》)等等。中国哲学认为,天地万物之生,俱源于不断运动变化的气,而作为万物之一的人类自然也是由气衍生而来。人源自气,人的生命是气运转的结果,人的身体由气填充而成,人的寿命长短决定于气。人的生命的诞生、成长和死亡是气本原由聚集到分散的气化过程,为人的生命寻到了终极性说明,奠定了气在人类生命中的至高无上的本原地位,为生命现象寻到了形而上的哲学依据。
气为人身之本原说被太极拳家们具体运用于太极拳理、拳论之中。“夫气本诸身”(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三节第三》)。“而犹准之于气,皆有所配合”(五脏)焉(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五脏第五》)。“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卫生之本,还气妙诀;能善运气,始能卫其生命”(《太极拳全书·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二要遍体气流行”(《太极拳谱·周身大用论》)。“气遍身躯不稍滞”(《十三势行功歌诀》)。“此气行于手足中”(《太极拳全书·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然理中能运动者,谓之气”(陈鑫:《太极拳著解》)。“阴阳者,天之气也,刚柔缓速,人之气也”(《张子语录》)。“以气运动”(李亦畲:《虚实图解》)。“来脉转关,一气相生”(陈鑫:《太极拳推原解》)。“以气运身,务顺遂”(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等。从太极拳理、拳论之中可以看出,拳家们对气丝毫不敢懈怠,在气是人身的根源所在的基础上,将人的寿命与气紧密的联系起来;拳家们还意识到气于人体内无所不在,流通于人体的每一个部位;打拳时,气是唯一的能够推动人体所有脏腑器官运动的原动力,同时还对气在体内的运动作出了不能受到阻滞的严格规定,在具体事物的层面上,给气本原说增添了一条有力的论据。
2气——人的精神
人的精神来源,自然也是哲学求索的重要问题。在中国哲学中,从气论的高度探研人的精神、意识起源之说,没有意识到人的精神是人脑的属性与功能,而认为精神是气的一种外化形式。“精神者,何谓也?精者,静也,太阴施化之气也。神者,恍惚太阳之气也,出入无间”(《白虎通·性》)。“精也者,气盛而摄质,与识同科也,气衰则虚弱,而神识困矣”(《慎言·道体》)。“气也者,神之盛也”(《礼记》)。“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正蒙·神化》)。“一气能化为之神”(《管子·内业》)。“精神魂魄,气也,人之生也”(《王氏家藏集·横渠理气辩》)等。在中国哲学看来,精神是人天生所固的,精和神都是由气衍化而来的,人的精神是由无所不包的气本原在人的精神领域的延伸和彰显。气又被附予了心智的功能,气是人类生命的中枢,制约着人的性情变化。精神由气化生而来之论,不仅没有遇到丝毫反驳之意,而且又深入一步论证了作为人的精神外在表现的情感同样是气本原的外在显现。“人的精神之所之谓意,意劳者神扰,神扰者气少,气少者难久矣”(《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有喜怒哀乐,神气之类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喜气取诸春,乐气取诸夏,怒气取诸秋,哀气取诸冬,四气之心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气佚则不和,于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转易之时,有过慝之度”(《国语·同语》)等。《孟子》中更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国哲学从人的精神的来源和人的精神外在体现的情感两个方面确认了人的精神由气化而来,精神是气外化的表现,为人的精神缘起找到了归宿。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十三势行工歌诀》),向人们明示气在太极拳运动中的枢要之地位。太极拳家们继承了中国哲学中气为精神来源之论的衣钵,没有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探索人的精神,而是在精神由气而成的思想禁锢中继续前行。在拳理、拳论中,用气代言人的精神之语,层出不穷。“中气贯足,精神百倍”(陈鑫:《太极拳论谱》)。“中气得十分满足;拳以中气运行,人心乃服,斯即化成天下;而要莫非以中气行乎其间;中气运到手指头方为运足;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太极拳全书·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中气贯脊中;背用中气贯住”(《太极拳全书·陈鑫关于官骸十三目的语录》)。“气以直养而无害”(武禹襄:《太极拳解》)。“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无害”(陈鑫:《太极拳推原解》)。“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武禹襄:《四字诀》)。“以气贯指”(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炼气归神”(李亦畲:《五字诀》)。“气宜鼓荡”(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上、中、下一气把定”(陈长兴:《用武要言》)。“莫教断续一气研”(《太极拳谱·太极拳经歌诀》)。“至终复自始,一气运驰张”(陈鑫:《咏太极拳五言俚语》)等。太极拳论、拳理中认为人在太极行拳中的精神、气势的饱满与否完全依赖于人体的中气。所阅资料在中国传统文化对气的论述中很少发现有中气之提法,但在太极拳家陈鑫的有关太极拳的论述中对中气频频提及:“中气最难名,即中气所行之路处亦最难名,无形无声,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中气之用,非中气之体。中气之体即吾心中阴阳之正气,即孟子所谓配道义浩然之气也”;“得其中正者即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太极拳全书·陈鑫太极拳论分类录》)。由此可以理解为,太极拳理、拳论中的中气表达的是人在练拳时的一股中正之气。人的浩然之正气,是人的精神的代名词。
3气——人的呼吸
中国哲学将更多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宇宙万物本原的苦苦思索之中。先哲们更是将气提升至一切存在物的根原的高度。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具体的出入人体的呼吸之气也给予了关注。“而摄齐生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论语·乡党》)。“人呼吸之气,即天地之气”(罗钦顺:《困知记》)。“气虽无形可见,却是实有之物,口可以吸而入……”(《内台集·答何柏斋造化论》)。“鼻口呼吸,象风气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天气通于肺”(《素问·阴阳应象论》)。“五气入鼻,藏于心肺”(《素问·六节脏象论》)。“道血气以求长年”(《管子》)。“血气相承受,则形体无所苦”(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精积于本,则血气相承受(同前)等。中国古代的学人们已经意识到出入人的鼻、口的呼吸吐纳之气是一种无法用肉眼看见的实体,这个气是自然界中的气。此处之气,应是一个普通名词,非哲学用语范畴。先哲们还推测到气与体内的血应是相融的,并将血与气的相融物称为血气,还指出血气是人体的一种基本的生命物质。
在太极行拳走势中,拳家们对于往来出入于人体的呼吸之气也同样给予了重视,并对呼吸与气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论述。“呼吸往来于口”(《太极拳谱·十六关要论》)。“气不能无呼吸”(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二气第二》)。“上下气要均停”(陈长兴:《用武要言》)。“呼吸顺其自然”(《太极拳全书·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呼吸调气,足以发达肺部”(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呼吸自然,一线串成”(《太极拳谱·练法十要》)。“气出于肺”(《太极拳谱·人身太极解》)。“气向下沉”(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呼吸通灵,周身罔间”(李亦畲:《五字诀》)等。人在练习太极拳时,宜进行自然的呼吸,呼吸的进行依赖气的输布,可见,拳家们已经意识到呼吸与气之间的不可或缺的关系。拳家们在注意练拳过程中的呼吸时,对体内的血与气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气以血之盈虚,血以气之消长”(《太极拳谱·太极血气根本解》)”,拳论中沿用中医学的说法对血与气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了阐述。拳家们还总结出练拳能达到调理人体内的血气的目的“打拳以调养血气”(《太极拳全书·陈鑫太极拳论分类语录》)。
笔者尝试性地从“人身之本原”、“人的精神”、“人的呼吸”三个方面对太极拳健身文化之“气”进行了考索,并为这三个方面寻到了传统文化的语境并进行了现代语言的初步阐述。囿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化所限,笔者只对太极拳健身文化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