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我练拳,还是拳练我

  怎样练好传统太极拳.笔者集几十年对传统太极拳的研习与孙思邈养生家学医武结合.在《传统太极拳练法》一文中.从改变思维视角、认识太极拳结构以及被动练拳等诸专题阐述习练之道.此文就习练传统太极拳“我练拳还是拳练我”的关要进行剖析。

  “我练拳还是拳练我“是一个有趣的命题.也是摆在太极拳深研者面前的严肃课题。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是太极拳运动大军中的积极普及者.他们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是巨大的。有普及便有提高.在传统太极拳习练者中.必然有少数修炼者去深研拳理拳艺.他们可称为太极拳界的志士仁人。由于深研家们文化背景不同.对太极拳拳理的认识和理解各异是正常的。但是.在“我练拳还是拳练我”的修为大道上应该有统一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应持“拳练我”的理念。

  太极拳修炼说法有三:练拳、打拳、盘拳.说法不同.但练法相同.都是主动练拳。世间万物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自然.太极拳也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修炼要遵循拳的运动规律。太极拳有她自己的特性.有她自己的规律和运行轨迹.我们人类有我们自己的运动规律和生活轨迹.你练太极拳有它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显然.人和拳两种运动规律和两种运行轨迹难以统一到一个运动轨迹上来.两种运动规律也难以融合为一体。这便产生一个有趣的现象:太极拳习练者以自身的运动轨迹练拳.练来练去就是练得不对路.怎么也练不好。如何认识和理解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是极为重要的。这时你须停下来思考.从自然太极拳特性的角度思考……你符合太极拳的规律吗?这就是文中的命题.是“太极拳练我.还是我练太极拳”?这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君不见.太极拳圈子里有相当数量的传统太极拳深研者.读太极拳百年的理论和技术书籍.钻进经典著作中去寻觅.或是去拜访名家、大师.更不惜时间金钱去拜访名家、大师.结果仍然不知太极拳为何物。余身边有几位50岁以上的拳友.一般计算练太极拳二十多年;还有两位练拳五十年以上.仍是手上僵紧.行功没有太极拳的“味道”。笔者坦诚直言.甚至有些资深拳家也不一定都能发现传统太极拳奥窍和规律.太极内功不上身.他还是一个常人的身体。为什么?他们过于认真练拳.要练好拳.上下相随.这个特性很重要.《打手歌》中有一句:.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上下相随即是手脚结合.自己的手脚结合在一起形成总体是很难的.没有几年时间很难将自己的手脚弄到一起。

  什么是太极拳的规律呢?在研讨这个课题之前.我们先要认识太极拳的特性。先贤王宗岳在他的《太极拳论》中.开篇布道:“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动则分阴阳.最具太极拳之特性。武禹襄大师在拳经中说道:“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轻灵与拙力是拳理拳法上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轻灵最具太极拳的特性。但是.不能遵照太极拳的规范行功.客观主动去练练。练拳之前.先学习拳理.陈鑫大师在《学拳须知》中提示:“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学拳明理是学好太极拳十分重要的.是认识和把握太极拳规律的重要手段。凡太极拳修炼者都知道武派太极拳名家李亦畲.他在《五字诀之心静》篇中写道:”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被众多太极拳爱好者口头传播.说白了.”用意不用力”.也就是告诫后学.凡传统太极拳要纯以意行.不能用力练.更不可用拙力。

  阴阳、轻灵、用意是传统太极拳众多特性中的主要特性。具体诠释.动分阴阳.阴动的起点是阳动的止点.阳动的起点是阴动的止点。此为阴阳变动.举动轻灵.越轻灵越好.用意不用力.千万不可有动意。太极拳是“点”的运动.在拳势活动中,一举动周身俱有轻灵.一动无有不动.运行路线为弧形线.这是太极拳的规律.也是太极拳学重要规范。我们习练太极拳不遵从拳之规律、规范.练的还是太极拳吗?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