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时尚”火罐红

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期间,有“飞鱼”之称的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的肩背部出现了多个拔火罐留下的印迹,而且除菲尔普斯外还有多名运动员的身上也都有火罐的印痕,不少媒体争相追寻报道,让中医的火罐疗法委实火了起来。

其实,除了某些运动队队医运用火罐治疗之外,个别运动员甚至自带火罐,让队友帮助解决伤痛问题。而早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时,中医理疗就已在参与医疗保健服务中得到了宣传、推广。为什么运动员们会追捧拔火罐呢?这恐怕还得从拔火罐的独特方法、治疗特点着眼,挖掘一下根源,才能说透。

古老方法,有新发展

拔火罐疗法是使用罐状物,利用燃烧、抽吸等方法排除内部空气造成负压,使其吸附于体表,形成局部瘀血现象,以防病治病、疗伤壮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拔火罐古称“角法”,历史悠久,是传统的中医疗法。古代医家治疗疮疡脓肿时用空心的畜角、兽角来吸血、排脓,便是拔罐疗法的雏形。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其治疗痔疮的记载,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了用空心兽角拔脓血治疮疡的方法,隋唐时期又用质地轻巧的“竹罐”治疗。到了宋金元明时代,竹罐则完全替代了兽角,操作上发展为煮药筒,名称也变为“吸筒法”。清代又兴起陶罐,并提出“火罐”这一名词,拔罐方法、治疗范围也突破历代界限。新中国建立后,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治疗范围日益广泛,治疗效果和相关研究也达到了崭新的高度。

操作方便,简而不单

拔火罐的基本方法很简单,经检查和材料准备后,左手持罐,右手用镊子夹住

棉球,蘸适量酒精,以火种点燃,在玻璃火罐里摇旋闪动,然后迅速将罐扣在既定部位上,留罐5 ~ 15 分钟。

起罐时左手轻按罐体促其倾斜,右手食、中二指对准罐体抬起边缘处皮肤肌肉

轻轻下按,使罐口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体脱落。每日或隔日1 次,10次可为一疗程。

拔火罐的操作方法相对其他疗法看似简单、方便,其实细说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拔罐疗法简便而不单一。

就罐体而言:角罐、竹罐、陶罐、瓷罐、铜罐、砭石罐、玻璃罐、硅胶罐、树脂罐等,种类繁多。

从制造负压方法来说:水煮、药煮、点火、抽吸,类型多样。

从火罐的点火方法看:除闪火法外还可有投火法、架火法、滴酒法、贴棉法等。

拔罐在基本留罐法之外,还可变化为闪罐法、走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视病变范围和肌体宽窄,还可选择单罐法或多罐法等。

适应证广,疗效明显

拔罐最早用于治疗疮疡的吸血排脓,后应用于肺痨、风湿等症。随着火罐、气罐、药罐的发展,能治疗的病症范围越加宽泛,诸如:感冒、咳嗽、哮喘、眩晕等内科病症,疔毒、丹毒、疖肿、乳痈等外科疾病,湿疹、瘙痒、疥疮、斑秃等皮肤疾病,目翳、鼻渊、口疮、牙痛等五官科病,痛经、白带、阴吹、阴痒等妇科疾病,呕吐、泄泻、夜啼、遗尿等儿科疾病。

尤其是运动员常见的颈肩炎症、肩背损伤、腰肌劳损、肘膝炎症,以及扭伤挫伤等伤病,不仅是拔火罐治疗的适应证,而且具有显著疗效。

拔罐产生的负压、温煦、药疗作用,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祛寒除湿、消除瘀滞、消肿止痛等功效,能够调节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可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之目的。毋庸置疑,拔火罐具有可靠的治疗效果,若再配以推拿针灸,更能拓宽治疗范围,增强疗效。

印痕多样,辨证识斑

拔罐的印迹斑痕在奥运村先被误认为纹身,后被称作神秘的“东方红”,实际上,火罐印痕的颜色、性状,昭示的是局部经穴及映射相应脏腑伤病的性质和程度。

印痕紫黑且黯,显示体内积寒血瘀;紫色有斑块,表示寒凝血瘀之证,且瘀血明显;散在紫点且颜色深浅不一,为气滞血瘀之证;淡紫发青有斑块,则是虚为主证兼有血瘀。

印痕深红或丹痧,触之微痛兼发热者,提示热毒之证;鲜红而艳泽,提示阴虚、气阴两虚或阴虚火旺;某穴附近呈鲜红散点状,则预示相应脏腑存在病邪;印痕淡红,或为阳气虚证。

印痕呈灰白色,触之不温,多为虚寒湿邪;罐体内现雾气水珠,表示该部位有湿气;印痕出水泡,说明体内湿重;泡内渗血水,系湿热毒邪迹象;印痕显纹路或瘙痒,反映风邪和湿证。

没有痕迹或拔后即褪为常色,提示病邪尚轻。拔罐不得法或取经络穴位不准也可拔而无痕。

相对安全,仍有禁忌

拔火罐属于传统中医的范畴,系绿色疗法,相对来讲比较安全。此法既能治病

疗伤、解除疲劳、恢复体力,又不至于引发兴奋剂的麻烦,这是被运动员们所推崇的关键。

但是,作为治疗方法,拔罐也并非人人都适合

皮肤损伤、血液病、心脏病、癌症等患者,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活动期的患者,孕妇及经期女性,高热、抽搐、痉挛者,骨折、醉酒及极度虚弱者,一般禁忌使用。

另外需注意:施治时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处,找对经络穴位,才能收获良效;操作时必须迅速,使罐拔紧,吸附有力;皮肤过敏、溃疡、水肿部位,不宜吸拔;用火罐时切勿灼伤、烫伤皮肤,用抽气罐时要吸气适度;拔罐顺序宜身前上到下、身后下到上;密切观察患者反应,若出现晕罐现象,应及时中止并对症处理。若拔罐部位起了水泡,散在分布直径较小者无须处理,较大的应抽吸泡液,消毒包敷以防感染。

北京市西城区妇幼保健院 / 姜艳辉 孙建安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本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广告零售价:RMB10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姜艳辉 孙建安

本文编辑:桔梗

投稿邮箱:jtzyy@126.com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