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中医常识

从台湾民俗到大众食品 槟榔真能致癌?

   槟榔对大多数北方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对于在偏南方地区生活的人来说,槟榔也许是生活中一味不可缺少的调味剂。槟榔古时在台湾、海南等地本来是当地居民民嗜食的食物,吃槟榔来御寒,一直被视为中下劳工阶层的专属。由于嚼槟榔产生的槟榔渣汁被吐得遍地都是,因而被中上阶层认为不雅不洁,被视为社会底层百姓的食物。

  但同时,槟榔也是宴席上的一种高级美食。台湾先儒连横在“雅言”中说,台南奇特的菜肴中,有一种“半天笋”,即槟榔树的嫩心。要做这道菜,必须砍掉整棵槟榔树才可有,因此价格很贵,是餐厅的一道高级菜。自古以来,槟榔还被台湾民众看成一种药。《台湾府志》上说:“食之能醉人,可以去瘴。”   槟榔在台湾文化中具有独特魅力   在台湾,槟榔也成了各种交际应酬场合中的上品,在全台各地公共场所中,每天槟榔的消耗量惊人,已和香烟、茶水一样,成了人们公关必备的礼品,甚至称为台湾大小选举中必备的消耗品,因为“槟榔族”在各阶层的影响力非常大。有一年,由于意识到“槟榔族”的强大影响力,国民党曾经在一次“省市长”选举中,加急赶印了200万个槟榔盒子,上印“支持宋楚瑜”字样,通过槟榔包装盒公会分送各地槟榔摊。   台湾槟榔的另一道别致的风景是,有极其多的槟榔妹,即“槟榔西施”,这由来已久,且队伍越来越壮大,是在槟榔销售方式中的一种独特并且长青的销售方式,成为了台湾的一道风景线。槟榔商家经常用漂亮女子身着暴露来达到宣传的目的,并且吸引了不少人的围观,以使得槟榔的销售更为广阔。但经过槟榔西施手的槟榔,卖价一般比较贵。   台湾槟榔与海南槟榔最大的差异之处是没有包裹叶子,而且台湾槟榔的产量比海南还要多。他们把采收后的槟榔,剥除果蒂和较老的部分,先取由彰化引进的带有胡椒香气的荖叶,再搅匀石灰,用小刀涂少许在叶上,将之卷起。然后切开槟榔,将已卷好的荖叶夹放在中间,与老藤、石灰、槟榔一起嚼食,嚼起来脸颊红润,全身暖洋洋的,如同喝了一杯小酒。因此,在台湾吃槟榔者不仅限于青年男女,就连已无牙齿的老者也将“三合物”绞碎后嚼食过瘾。   和口香糖“清新口气”的作用不同,台湾人民吃槟榔的主要目的在于消除疲惫,刺激兴奋,其主流消费者是社会中经济地位比较低、生活底层的蓝领阶级,比如,大型货运司机,卡车司机,出租车司机、建筑工人等。由于工作需要,他们必须像饥馑已久的猎豹将双眼瞪得锃亮,时刻保持高度的紧张感和注意力,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不放过任何一个目标猎物。对他们而说,槟榔无疑有类似于兴奋剂的作用。据说,只一枚槟榔就能够使人脑神经在一个半小时内维持兴奋,和价格高昂的海洛因比起来,槟榔简直是“最平民的毒品”了。

  槟榔从民俗到流行文化催生各种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自古流传的槟榔习俗文化催生了槟榔的产业化生产。其产量大幅度增加。咀嚼槟榔的人也越来越多。并且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文化。尤其是年轻人,认为咀嚼槟榔是一种展现个人风度、潇洒的行为,争相仿效。   近二三十年来槟榔由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逐渐转变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产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再加上槟榔种植面积扩大,交通运输便利等原因。使槟榔的价格也H趋低廉。咀嚼槟榔的人数猛增。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也迅速上升,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严重。   同顾我国漫长的槟榔发展史,我们不禁发现,目前咀嚼槟榔的流行使得槟榔其文化载体的作用渐渐减弱,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一嗜好品。在公共场合随地乱丢槟榔渣和咀嚼槟榔过程中造成的唾液喷溅都是不道德的社会行为。咀嚼槟榔已经脱离其民俗文化的躯壳,成为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低俗文化。

  槟榔致癌风波   终于,2013年槟榔危机爆发,不过,对待这次“槟榔风波”,建议大家稍安勿躁,冷静处理,科学对待。   首先,要有一副好身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锻炼和考验,海南看上去经历过大风大浪,但一遇到具体问题还是显得弱不禁风。—个宰客事件,就把海南的旅游业整得灰头土脸;一条造谣短信,就让海南的蕉农赔的血本无归。   这次又是故事重演。足以证明海南的产业基础很薄弱,需要在市场经济的战场上不断摔打,建立起自信,增强抗击打能力。—个产业的兴衰不能建立在专家们说来说去上。前面有专家说“槟榔致癌”,槟榔就一文不值。后面有专家站出来说槟榔不会致癌,有人就提出向媒体索赔30亿元损失。专家俨然成了法官。   其实,要从根本上突破槟榔产业发展困局,不是争论槟榔是否致癌的问题,而是解决槟榔究竟给消费者带来什么的问题。现在对槟榔的实际商业价值没有权威、科学的评估。—个食品仅仅满足于对人体无害,却无法证明对人有何益处,这个产业还是走不远。因此,海南要发展槟榔产业,就要准备在夹缝中生存。如同烟草工业,天天被人骂利税却天天创新高。   退一万步讲,槟榔即使不宜当食品,如果能当药品或工业原料,也可以做大做强。海南槟榔产业的未来,取决于市场实际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海南要学一点真本领,练就一副好身骨。不要每次呛了几口水就叫爹喊娘,市场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弄得鸡飞狗跳,让人贻笑大方。    其次,要有一个好心态。“槟榔致癌”的观点,并不始于2013年7月媒体的报道,而是学术界一直有争论的话题。对此我们应当培养一个好心态,专家的意见两面都要听。不能合我意就高兴,不合我意就斥之为“造谣”。华西口腔医院副院长石冰说:槟榔致癌是国际公认的。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谭红专则表示,槟榔作为食品确实不太妥当,可以把它放到烟草这一类。他们都是在医学临床上遇到具体病例时阐述了个人观点,并且拿出论据来进行证明,并没有针对生产、加工、销售槟榔的产业和生产者。这至少证明,“槟榔致癌”说在学术上是有争论的,人类在科学领域还有很多未知世界。因此,与过去海南多次遇到的风波相比,不能简单地用“谣言”来定性这次风波。   有风波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实事求是,科学应对。2007年海南毒香蕉事件被澄清后,价格迅速回到高位,当年出口香蕉超过万吨,不仅占据了内地香蕉的高端市场,还把菲律宾香蕉挤出中国市场。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次风波,沉着应对,因势利导,努力把坏事变成好事。

  药用槟榔≠嚼食槟榔   但是,药用槟榔与嚼食槟榔是不同的。一是原料及药用部位不同“咀嚼槟榔”用槟榔幼果、果壳;“药用槟榔”则用成熟果仁。二是加工不同“咀嚼槟榔”用石灰水浸制,加用香精、香料等辅料,有强碱性、刺激性,增加其毒性及致癌性;而“药用槟榔”经过炮制、提取、除杂等处理以减毒,对口腔黏膜无化学性损伤。三是食用方式不同“咀嚼槟榔”在口中长时间咀嚼,对口腔黏膜有强而持久的机械性及化学性损伤,进而可导致口腔癌;“药用槟榔”是吞服,不会引起口腔黏膜的癌前病变及口腔癌。四是使用时间不同“咀嚼槟榔”长期食用,易形成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包括化学性的刺激、强碱这些东西的刺激,进一步恶化就是口腔癌;含槟榔成分的四磨汤疗程为2~5日,不会引起蓄积中毒、慢性损害及癌前病变。五是用量不同“咀嚼槟榔”无剂量限制;“药用槟榔”有剂量限制,用量较小。我国《药典》规定槟榔每日限量为3~10克,驱绦虫、姜片虫时,剂量为30~60克。中药四磨汤每日摄入的槟榔为2.25克,远低于安全限量。六是范围不同“咀嚼槟榔”无适应证、禁忌证等限制,男女老少,健康人与患者皆可食用;而“药用槟榔”有适应证、禁忌证等限制。

  药用槟榔致癌无根据   槟榔入药历史悠久,它是我国四大南药之首(四大南药,是中国传统地道药材名称,指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所产的槟榔、益智仁、砂仁、巴戟天4味中药)。入药前,槟榔要经加工、炮制或纯化,即使“有毒”毒性也大大降低。在临床上,中药槟榔应用十分普遍,无论作煎剂、散剂等用,其用量并不大。加之配方中有他药制约,槟榔的副作用很小,也安全。槟榔内含成分致癌之说目前尚缺乏足以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槟榔嚼食有致癌风险,但“槟榔本身并非直接的致癌物质”,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笔者经系统检索相关文献,没有发现中药槟榔有致癌或毒性报道。另外,常见的含槟榔的中成药,如木香槟榔丸、开胃山楂丸、木香顺气丸、一捻金等,也未见有他们会致癌或导致明显毒副作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报道。   所以,槟榔是可以放心药用的,不必“谈癌色变”。   媒体报道槟榔负面新闻需要慎重   受众一般都是先入为主。一篇报出现误导,十篇报道都扳不回来。作为全国槟榔种植第一大省,海南槟榔产量占全国95%的份额,约有50万农户近230万农民种植槟榔并以此为生,价格暴跌后果十分严重。一篇报道,稍不慎重,就会对一个产业、一个群体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对此后果媒体往往也始料未及。这也警示传媒尤其是官方权威媒体,必须加强社会责任感。发布涉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信息必须慎之又慎。   特别是对于某某农产品致癌、有害这类报道,更要有科学而过硬的依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伤。

大家都在看的中医常识
中医常识